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周公制禮 哪些影響上千年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07日訊】中國文化裡有部重要的書籍《周禮》相傳是周公所著, 後世很多文化都源於《周禮》。《周禮》中記錄了吉凶軍賓嘉五種禮儀,這五種禮儀中排在首位的是吉禮,吉禮主要講人對神明的祭祀,「國之大事,在祭與戎。 」–《左傳》,國家最重要的事情一個是祭祀一個是軍事。

古人認為人世間的事物是由不同的神明掌管的,如土地之神、河神、山川之神等等,古語說:「禮承天道以治人情」,禮是承接上天的道,來治理人間的秩序罷了,人間的秩序都像法於上天,所以首先要表達對上天的敬重。

對神明祭祀的很多典禮從周朝一直沿用到清朝,比如我們現在還能看到:明清紫禁城的南面有天壇,那是在冬至的時候祭天的,紫禁城北面有地壇,是在夏至的時候祭地的,紫禁城的東面是日壇,是在春分時祭日的,紫禁城西面是月壇,在秋分時祭月的。

除了在國泰民安的時候,對神明進行祭祀,在遇到災年:如旱澇災害、蝗蟲、瘟疫這些天災的時候,天子也要進行祭祀,還要減少飲食進行齋戒,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德行有失,以至於天降災難作為懲罰呢。

除了梳理人和自然的秩序有重要的祭祀之外,《周禮》還體現在社會制度的建立上,《周禮》原名為《周官》,書中把治理國家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種官員下面又分屬六十項小官,加起來一共三百六,是一個周天的循環。

《周禮》中六官的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世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三省六部的制度,從隋唐一直沿用到清朝。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就源自《周禮》中的六官。

吏部源自天官,戶部源自地官,禮部源自春官,兵部源自夏官,刑部源自秋官,工部源自冬官。 吏部主管官員的選拔考核,戶部主管百姓戶籍稅收等,禮部主管祭祀教育等,兵部主管軍事,刑部主管審判刑罰,工部主管土木建築。

現在社會很多職能部門也都源自六部,如民政部源於戶部,教育部、宣傳部、外交部源於禮部,國防部源於兵部,公安、檢察院、司法源於刑部,建設部、交通部、水利部源於工部等。

除了社會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還有在國土建設上,我們之前分享過「居天下之中者曰中國」,「中國」一詞不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多是一種文化上概念,天上有個北極星,也稱為紫微星,它居於天中央的位置,周圍的星星都圍繞著它,紫微星所在的星區稱為紫微垣,因為居天空中央,眾星圍繞,古人認為那是天帝所在的地方,對應天上的紫微垣,地上皇帝所住的地方隋唐時稱為紫微宮,明清時稱為紫禁城。

《周禮》中記載:天子在天下之中設立王城,之外五百里稱為候服,再往外五百里稱為甸服,再往外五百里稱為男服,再往外五百裡稱為採服,再往外五百里稱為衛服,再往外就是蠻夷所在的地方了,再往外是鎮服,最外面的是藩服,就像籬笆那樣,把國家圍繞起來。

從這個形式上看天子居於中心,諸侯圍繞天子一層層向外延伸。這種建築形式,我們看現在北京城依然類似,從市中心開始,然後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城市按照同心圓的方式不斷向外延展,其他城市也有類似。

西周時關於教育還會學習六藝,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很多內容一直流傳到現在,比如射禮,西周時就形成了完備的射禮的制度,有大射、燕射、賓射、鄉射等,一九九三年河南省平頂山出土了一件西周時的文物–柞伯簋,這個銅器的底部有一段銘文,清晰地記錄著關於周朝的一次射禮活動,而射禮從周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漢代很多壁畫上有射箭的活動,唐朝設立了武舉制度,九項內容中有五項都是考核關於射箭的,元朝時蒙古人憑藉著騎射,縱橫亞洲無人可敵,明朝時各地建很多「觀德亭」,希望重振文射,射以觀德,清朝時康熙專門建立木蘭圍場,錘煉軍隊,射藝還被其他國家如韓國日本承繼,其他的很多傳統如婚禮、喪禮等一直影響到現在,成為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人和上天的關係到國家社會制度,城市建設等很多方面,周公制禮把這些秩序制度化,並且影響了中國上千年。關於中國的文化還有哪些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責任編輯:雪風)

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在古代音樂還有這種功效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14日訊】上次我們講到周公制禮,周公除了制禮他還作了樂,古時人們從天子到諸侯到士都會欣賞音樂,重要的時候也會奏樂,在曾侯乙的墓裡出土了一組編鐘,成為人們研究先秦時音樂的重要文物。

古時人們還會學六藝,其中兩項就是禮和樂。還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為什麼古人這麼重視音樂,樂對人有哪些重要的影響呢?

我們看正體字的樂和藥很相似,為什麼呢?是不是暗示音樂也是一種藥,對人有很好療癒

作用呢?如果真的是一種藥,又怎樣調節身心呢?

《禮記》中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這段話大意是說人的天性是喜歡安靜的,但是人會隨著外界事物的變動,內心產生波動,人會對外界事物產生愛好或厭惡等慾念,如果內心不對這些慾念加以節制,而外在事物卻在不斷刺激人,人不能夠驚醒時,自己內心的天性就逐漸泯滅,人就會逐步被慾望控制。

當人被慾望控制的時候, 就會萌生許多奸詐虛妄的心、做出過分非法的事等等。因而強者挾持弱者,多數欺壓少數,智者詐騙愚者,大膽的人欺負怯懦的人,疾病得不到照顧,老幼孤獨者流離失所,這實際已到了大亂的地步了。

如何讓人心保持一種清淨的狀態,古人認為保持人情緒平和就很重要, 但因為人有人心,人心中有七情六慾這些情緒,七情包括喜怒哀樂恐惡慾。中國文化認為哪一種情緒太過都會對人造成傷害,所以要把情緒調到中和的境界。

因為「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太過高興會傷心,太過憤怒會傷肝,太過思慮會傷脾胃,太過悲傷會傷肺,太過驚恐會傷腎。我們常說一個人太高興,高興瘋了,當心失調的時候,人就會精神恍惚,舉止異常,比如範進中舉,他一輩子考試,窮困潦倒,受盡了別人的冷嘲熱諷,直到五十四歲才考中秀才,一下子太高興,喜傷心瘋了,最後被他害怕的人打了一巴掌才回過神來。因為驚恐的情緒會壓制高興,這樣他的情緒才回歸正常。還有思傷脾悲傷肺,如《紅樓夢》裡林妹妹,總覺得自己寄人籬下無依無靠思緒過多天天哭泣,以至於食慾不振脾肺不好。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情感發出來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為「和」。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麼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那麼音樂又如何使人心達到中和呢,古人說五音對五行,五行對五臟,音樂中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五臟心肝脾肺腎,通過音樂的旋律,調和人身心達到中正平和的境界。

之前我們和大家分享過張英曾為宰相,他的兒子張廷玉曾輔佐三代皇帝,從康熙雍正到乾隆,他們家處世智慧寫在一本《聰訓齋語》的家訓中,書中提到:「大抵琴以古淡為宗,非在悅耳。」意思是彈琴是以古樸為意境,主在清心非在悅耳。關於樂還有哪些文化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責任編輯: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