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中國文化中玉石裝扮的女子之美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8日訊】歡迎回到馨香雅句,我是雅蘭,上期我們和大家分享了玉石文化,中國文化中玉石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我們印象中,中國古代女子都是珠翠滿頭的,那麼玉石是如何裝扮女子之美呢?今天我們主要談三個方面:髮飾、耳飾手飾

一、髮飾

玉梳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女子髮型上的裝飾,古代女子都是長頭髮,而且會盤出各種各樣的頭髮造型,比如回心髻、靈蛇髻、墜馬髻等等,還會在頭髮上做很多裝飾。

比如像玉梳,梳子本來是用來梳頭的,但是古人還會把玉梳插在頭髮上作為裝飾,露出梳子背,玉梳背一般呈半月形,造型非常獨特,上面可能還雕有花卉,看起來很好看,比如唐代《搗練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畫中女子頭髮上都插著玉梳背。《搗練圖》中搗練組的四個女子正拿著木杵,把硬的生絲佈帛搗得比較柔軟,其中穿紅色短襦的女子,輕挽衣袖,她頭上就戴著插梳,另外一女子頭上也戴著插梳,在縫紉組中兩個女子相對而坐,一人專心理線,另一人坐高凳上縫紉,她們頭髮上也戴著插梳,在熨燙組一個女子拿著熨斗熨燙,另外兩個女子在扯練,她們身體往後傾,可以看到拿熨斗女子頭上戴著插梳,扯練的女子頭上也戴著插梳。另外在唐朝周昉的《揮扇仕女圖》中,也能看到這些仕女的髮間別著插梳。

唐代這種插梳風潮極大地影響了其他國家,比如像日本,日本奈良時期許多繪畫中,都能夠看到穿著和服的女子,頭上戴著插梳。

關於玉梳我們還可在博物館看到一些實物,比如唐代玉梳背,上面雕刻著三朵花,花朵旁有多層的葉片,還有金背玉梳,還有南宋半月形玉梳,甚至商朝的玉梳等。

目前最早的玉梳在良渚文化遺址裡被發現,它們距今四五千年,說明那時人們已知用玉做成梳子來裝飾自己了。

簪子是用來固定裝飾頭髮的,最早出現的叫笄,樣式比較簡單,西周開始古代女子十五歲成年,會為她舉辦成人禮,女子的成人禮叫笄禮,用笄把女子頭髮盤起來,代表女子成年可以嫁人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石家河文化中就有發現笄。

笄後來又演變成簪,上面有更多的裝飾,比如清朝道光年間的一隻仙人簪,簪左側有個仙人,右側有隻鳳凰,在兩側葉片上鑲嵌了一顆顆紅色、金色、綠色等寶石。

再如清朝道光年間的福壽簪,上面佈滿了翠玉、碧璽、珍珠,它主要形成了幾幅圖案,其中有蝙蝠,寓意著洪福將至,有石榴寓意多籽(子)等,這個簪子金石交映,五色斑斕,顯得很華麗。

步搖

還有一種髮飾叫步搖,步搖上有垂下來的珠玉,古代女子走路時,垂下的珠玉來回搖晃,所以也稱為步搖。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道「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這是清代的一個流蘇,屬於步搖的一種,上面有紅寶石、珍珠、珊瑚做成的囍字,步搖佩戴起來,讓女子有種婉約之美。

鈿子

鈿子這種裝飾更為華美,比如這是清代的珠寶鈿花,上面雕有靈芝等仙草,枝葉上碩果累累,果實以紅藍寶石、珍珠等做成,造型非常生動,寓意吉祥長壽。

這是清朝二龍戲珠鈿,上面有兩條金龍,中間一顆紅寶石,鈿口下是十一串珍珠,珍珠下有紅藍寶石,這種二龍戲珠紋飾的鈿口為清代皇后所使用。

再如這個清朝的九鳳鈿,上面一共有九只鳳凰,鳳凰的嘴裡銜著流蘇,流蘇的構成有七顆珍珠,中間綴有碧璽、珊瑚、青金石等各色寶石。宮廷裡后妃用的鳳鈿,有九隻鳳、七隻鳳、五隻鳳的,九隻鳳的鈿口一般是皇太后、皇后所戴用。

再如這個清朝點翠五鳳鈿,前面有五隻金鳳,上面鑲嵌有珍珠、寶石,金鳳下還有九隻金翟,它們口銜珍珠、珊瑚、綠松石、青金石、紅藍寶石等一串串的流蘇。這個鈿子約用了大珍珠五十顆,其它珍珠數百顆,寶石二百餘塊,看起來珠光寶氣,非常奢華富貴,主要是後宮嬪妃在吉慶和傳統節日時戴的。

二、 耳飾

第二個方面我們看一下耳飾,戴在耳朵上裝飾最初叫璫,《孔雀東南飛》中寫到:「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這裡是形容劉蘭芝的美,說她的腰像潔白的絲綢那樣纖細柔軟,耳朵上戴著明月寶珠的耳環。

古人耳朵上的裝飾有一種叫玉玦,在很多遺址中被大量發現,它像圓形玉璧一樣,只不過中間有個缺口,有學者認為這個缺口是被掛在耳朵上當做裝飾的,玉玦通常被發現在墓主人的耳朵邊,很多遺址中都發現了玉玦,目前黑龍江小南山遺址中,發現了距今九千年的玉器,被認為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玉器,比紅山文化還要早一些,這其中就有玉玦。

這是新石器時期的玉玦,這是一塊青綠色的玉,非常周正,切口也很整齊,這是距今五千年的紅山文化中的玉玦,這是良渚文化中發現的玉玦,這是商朝婦好墓中的玉玦,這是西周時的玉玦,這是春秋時期的龍首紋玉玦。

除了玉玦之外,後來耳朵的裝飾還有了更多的形製,比如像耳墜,這是清朝的翡翠珍珠耳墜,上面是翡翠蝴蝶,下面墜一串珍珠,最下面是兩顆茄子形的翡翠。

頸飾

頸飾就是將各種玉片、寶石、瑪瑙等飾品縫製在絲綢之上,絲綢外圍用金線鉤邊,女子們披在肩頸上作裝飾,看起來非常雍容華貴。

三、手飾

手鐲

第三個方面我們來一下手飾,首先來看一下鐲子,鐲也稱為臂環或者臂釧,敦煌早期壁畫中還能看到,畫中的菩薩、飛天等形象,經常出現戴著臂環或者手鐲,比如這幅莫高窟的圖畫當中,聽法的菩薩戴著臂釧和手腕。

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臂釧,是在商朝墓當中,它把直徑0.4厘米的金條彎成環形。這是戰國時期的臂釧,這是東漢的金臂釧,這是唐朝镶金玉臂钏,從隋唐到宋朝,女子用鐲子裝飾手臂很普遍,也深受皇宮貴族的喜愛,如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這是唐太宗接見松讚干布使者時的一幅畫,圖中宮女的手腕上就戴著臂釧,而且在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也可以看到仕女的手腕上戴著多層的臂釧,而這種臂釧確有實物,這是明代的金臂釧,這是宋代画像砖拓片上女子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上戴的多層臂釧。

後來臂釧從上臂多戴在手腕上,也被稱為手鐲,清代女子佩戴手鐲非常普遍,這是清代的一個翠鐲子,翠色非常瑩潤,水頭很足,清宮的手鐲種類很多,有玉石、翡翠、瑪瑙等等。

戒指

女子手飾上還有戒指,比如這個清朝的瑪瑙戒指,它由紅瑪瑙製成,色澤很瑩潤,這是清朝的珊瑚松石戒指,正中鑲嵌一顆圓形珊瑚,兩邊各鑲嵌著圓形的綠松石。

手串

女子手上的裝飾還有手串,比較常見的是十八子手串,它通常由十八顆珠子組成,材質多為翡翠、珍珠、碧璽、蜜蠟、珊瑚等,可以佩戴在衣服上、或挽在手腕上。在《十二美人圖》當中,有一幅畫「拈珠觀貓」中的女子就是手持十八子的串珠。

這種手串的來源,有一種說法和佛法有關,相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終於大徹大悟,得道成佛,其他人便把菩提樹上的菩提子穿成串,輔助精進修行,希望了卻塵世煩惱,修得正果,而後人常常把玩珠串,其中也體現了這層含義。

這是清代的翠十八子手串,由十八顆翠珠組成。這是清代的碧璽珠翠手串,手串由十八顆粉色的碧璽穿成,再往下有兩個果實形的深綠色的翠墜角,這個碧璽的顏色非常柔和清澈。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這期我們分享了玉石裝扮的女子之美,主要有三個方面,髮飾、耳飾和手飾,頭髮上有玉梳、笈、簪子、步搖和鈿子,耳飾上有玉玦、耳墜,手飾上有臂釧、戒指以及手串,玉石的裝扮讓中國古代女子有種獨特的東方之美,關於中國的文化還有哪些,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更多內容關注 Youmaker頻道:請點擊
Youtube頻道:請點擊

(責任編輯: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