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漢字被簡化之後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08日訊】上次我們和大家分享到韓國和越南興起漢字復活,因為他們民族古代的歷史都是用漢字書寫的,漢字在東亞文化圈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漢字的發源地中國,傳統的字體被傳承了上千年,然而近代一九五六年後,在中國大陸漢字開始被簡化,漢字被簡化引來了很多爭議,中共當局說漢字簡化是為了掃除文盲,讓更多人識字,但也有很多人說漢字簡化後丟失了很多內涵,到底失去了什麼呢,我們先從漢字的起源故事說起。

因為中國被稱為神州大地,很多文化都是神傳給人的,所以很多文化起源都和神話故事有關,相傳黃帝時他想找一個人記錄歷史,他就找到了倉頡,倉頡的長相異於常人,後世對他的畫像中畫倉頡有四隻眼睛,據說兩隻能看到天上的事物,倉頡非常擅長繪畫,但記錄歷史需要文字,那時候還沒有文字,怎麼辦呢?倉頡就坐在山上晝思夜想廢寢忘食,他感動了天上的神明,於是神明派了一隻鳳凰,給他送來一本神書,倉頡如獲至寶,日夜研讀,他再觀察自然界裡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鳥走獸、草木魚蟲,不停地書寫,很多年後他終於完成了文字的編寫。

倉頡造字在《淮南子》中記錄:「昔者仓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完成文字創作可是個大事,因為從此人間有文字了,上天下了一場穀子雨來作為獎賞,百姓感謝倉頡的功勞,就把這一天稱為穀雨節。倉頡被人尊稱為「文字神」。 黃帝看後非常高興,命倉頡把這些字傳播四方,教化百姓。

因為漢字作為神傳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他的本源就有很多奧秘,在《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一書中說:「語言和文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世界上其它文種不同,漢字很像天上的文字很近似,漢字的讀音也和宇宙有著連帶關係。」

傳統漢字裡蘊含著神傳文化中神留給人在世間該走的路,如果丟失了,就像一個人離開了家,卻忘了回家的路,就永遠回不去了。傳統的漢字裡蘊含哪些文化呢?

比如「禮」字,「豐」上面結構是像兩串玉石,古代玉石是很珍貴的物品,人們把最珍貴的物品用來祭祀神明,表達對神明的尊敬,《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最初的本意是人們拿出自己最珍貴的物品來祭祀,祈求神明的福佑。

對神明的敬重古代不僅在中國,在西方也同樣如此,我們現在看到古希臘、古羅馬雕塑,人們印象中大多是純白色大理石,然而歷史學家研究卻發現,那一時期的很多雕塑作品都是有顏色的,只是随着數千年的时间流逝,顏色逐漸褪去。

近代研究人員根據文獻記載,歷時二十五年恢復了部分古希臘古羅馬經典雕塑的本来面目,這些恢復色彩的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近些年在歐洲美國等博物館巡迴展出,我曾參觀過這樣的《神之色彩》展覽,博物館的館長說,在古羅馬古希臘那個時期,顏料是非常昂貴的,有的比金子還要貴重,但是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把這些珍貴的顏料塗在神像的身上。

可見對神明古時東西方都心懷敬重,這種敬重也體現在漢字上,然而漢字簡化後很多內涵丟失,如正體字的禮簡化為「礼」,其偏旁部首「乚」,在古文中同象形字「乙」,「乙」本義是植物屈曲生長的樣子,引申為碾壓、壓抑, 果然現代大陸很多禮更多注重在一些外在形式,缺少意涵徒留儀式,只會讓人感到很壓抑而已。

簡化字丟失漢字的原義在其他漢字中也有體現,比如這個義字,下面的我是兵器,而上面獻祭的羊表明了義是含有自我犧牲的意思,引申為:為了合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可以犧牲自我,所以會有捨生取義、義不容辭等等詞語, 而「義」字簡化成「义」,什麼意思也沒有。

再比如恥字,正體字的恥一邊是個耳朵一邊是心,意思是耳朵聽到別人說自己不好的地方,心感慚愧人面紅耳赤的情景,而簡化後的「耻」,一個耳朵一個止,讓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還有進字,正體字的進是一個辶旁裡邊一個佳,意思是越走越佳,簡化後的「进」是個辶旁裡邊一個井,走到井里了。當我們說祝您進步的時候,到底是傳遞什麼信息呢?

所以簡化後的漢字內涵被破壞,人們也失去了和傳統的鏈接,看不懂之前的傳統書籍了,兩岸三地的人交流還需要兩種漢字,所以很多有識之士呼籲要恢復中國文化恢復正體字,關於中國傳統還有哪些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為何他們守護正體字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08日訊】上次我們分享到中國文化中漢字是神傳給人的,漢字源於倉頡造字,近代在中國大陸漢字被簡化,簡化之後人們就不容易讀懂原來的古籍了,我們先從一個笑談說起,中國有首著名的詩詞,講述在元宵節裡發生的故事:「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月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生查子.元夕》宋 歐陽修

在一次節目當中,著名主持人董卿滿懷深情地念道:「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書」節目一出就被人們熱烈討論:花市燈如晝,怎麼是書呢,因為這個正體字的書和晝很近似,長期讀簡化字的人,真是不容易分別。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還是被人熱議人們說不懂正體字,傳統文化傳承真是堪憂啊,從這件事人們也發現:雖然正體字筆畫比較多,但它還是有規律的,如果了解了其中的規律,便能更好地去了解:漢字背後所隱藏的內涵和秩序。

那麼這些秩序和規律有哪些呢?中國文化裡把漢字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分為六種,分別是像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前四種主要是漢字的構造方法,後兩種指漢字的使用方法。

第一種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樣子畫下來,比如山、日、月等等。第二種指事,用抽象的符號標示出抽象的觀念、動作名稱等,讓人看了就能了解意思。像一、二、三、兇、刃等。如在「木」字上加一畫,表示樹梢「末」;在「木」字下加一畫,表示樹根」「本」。

第三種會意,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文字,合成一個新字,表達一個新的意思。如:「鳴」於是用「口」和「鳥」組成,形象地指鳥的叫聲。再如「酒」字,以釀酒的器皿「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酒字。

第四種形聲,形聲字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形旁和聲旁,「形旁」表示字的意思或類別;「聲旁」則表示字的字音,如和樹木有關的字,都以「木」為形旁,加上各種不同的讀音,就成了梅、楓、材、柚、棲等等。

《說文解字》中歸屬「示」部漢字非常多,幾乎都是人跟神明溝通的方法與形式,如神、禮、祈、禱、祝等等,在同一個偏旁部首下,人們知道這些字都有相關的聯繫。

剩下兩種是關於文字的使用方法,一種是轉注,一種是假借。轉注是文字未經統一之前,用意義相同而形體不一樣的字來互相解釋、互相溝通。如:「酉」和「酒」、「北」和「背」、「考」和「老」互為轉注。

假借是借用一個已經有的字來表達同音但不同的意思。如「來」 本義是「麥」,後借來表示「來去」的「來」,再如假借「烏鴉」的「烏」表示「嗚呼」的「嗚」等。 

所以這六種用字的方式: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有著詳細的記錄,它們被稱為六書。而六書這一名詞最早在《周禮地官》裡就有提到:「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原本漢字有它一整套構造方法,但是一九五六年後在漢字的發源地中國,中共當局把它簡化,簡化的這些字體不僅給大陸人用,而且還向香港推廣,香港電台曾被要求用簡體字打字幕,遭到民眾反抗,香港有些民眾把這些簡化字稱為殘體字,也就是殘缺不全的字,它不僅不代表任何意思,還歪曲漢字原義。比如文字學者常宣傳的這幾個字:爱愛無心,亲親不見,产產不生,厂廠空空,儿兒無首,导導無道,乡鄉里無郎,门開關無門等。

也有很多有識之士呼籲要恢復中國傳統文化,恢復正體字,香港有個著名書法家華戈,香港很多電影名字都是請他提的字,比如《葉問前傳》《少林寺》《倩女幽魂》等,他寫了一輩子的書法,他說毛筆字一定要用正體字來寫,提到漢字簡化,他說如果有一天只能寫簡化字我就封筆了,從中也能看出他對傳統漢字的堅守。

還有文化學者季羨林,曾重申年輕人必須讀懂正體字。文化學者南懷瑾也認為,中華文化數千年都是用正體字,但漢字簡化後不識正體字,不能很好地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曾於二零零九年全國政協會議上提議恢復正體字,說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丟,二零一六年他再度提案,呼籲青少年練毛筆字、學正體字。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他曾在一九八五年留學日本,之後在日本工作十幾年。 二零零九年兩會期間他提出,建議全國用十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正體字。二零一四年全國人大代表吳仕民提議案,呼籲國家應「恢復正體字,傳承傳統文化」。

二零一五年大陸導演馮小剛在兩會中提議,呼籲應該逐漸恢復部份有文化意涵的正體字,別讓漢字失傳了。也有很多民眾呼籲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恢復中國的正體字。那麼關於中國的傳統還有哪些文化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