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為何他們守護正體字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08日訊】上次我們分享到中國文化中漢字是神傳給人的,漢字源於倉頡造字,近代在中國大陸漢字被簡化,簡化之後人們就不容易讀懂原來的古籍了,我們先從一個笑談說起,中國有首著名的詩詞,講述在元宵節裡發生的故事:「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月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生查子.元夕》宋 歐陽修

在一次節目當中,著名主持人董卿滿懷深情地念道:「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書」節目一出就被人們熱烈討論:花市燈如晝,怎麼是書呢,因為這個正體字的書和晝很近似,長期讀簡化字的人,真是不容易分別。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還是被人熱議人們說不懂正體字,傳統文化傳承真是堪憂啊,從這件事人們也發現:雖然正體字筆畫比較多,但它還是有規律的,如果了解了其中的規律,便能更好地去了解:漢字背後所隱藏的內涵和秩序。

那麼這些秩序和規律有哪些呢?中國文化裡把漢字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分為六種,分別是像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前四種主要是漢字的構造方法,後兩種指漢字的使用方法。

第一種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樣子畫下來,比如山、日、月等等。第二種指事,用抽象的符號標示出抽象的觀念、動作名稱等,讓人看了就能了解意思。像一、二、三、兇、刃等。如在「木」字上加一畫,表示樹梢「末」;在「木」字下加一畫,表示樹根」「本」。

第三種會意,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文字,合成一個新字,表達一個新的意思。如:「鳴」於是用「口」和「鳥」組成,形象地指鳥的叫聲。再如「酒」字,以釀酒的器皿「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酒字。

第四種形聲,形聲字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形旁和聲旁,「形旁」表示字的意思或類別;「聲旁」則表示字的字音,如和樹木有關的字,都以「木」為形旁,加上各種不同的讀音,就成了梅、楓、材、柚、棲等等。

《說文解字》中歸屬「示」部漢字非常多,幾乎都是人跟神明溝通的方法與形式,如神、禮、祈、禱、祝等等,在同一個偏旁部首下,人們知道這些字都有相關的聯繫。

剩下兩種是關於文字的使用方法,一種是轉注,一種是假借。轉注是文字未經統一之前,用意義相同而形體不一樣的字來互相解釋、互相溝通。如:「酉」和「酒」、「北」和「背」、「考」和「老」互為轉注。

假借是借用一個已經有的字來表達同音但不同的意思。如「來」 本義是「麥」,後借來表示「來去」的「來」,再如假借「烏鴉」的「烏」表示「嗚呼」的「嗚」等。 

所以這六種用字的方式: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有著詳細的記錄,它們被稱為六書。而六書這一名詞最早在《周禮地官》裡就有提到:「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原本漢字有它一整套構造方法,但是一九五六年後在漢字的發源地中國,中共當局把它簡化,簡化的這些字體不僅給大陸人用,而且還向香港推廣,香港電台曾被要求用簡體字打字幕,遭到民眾反抗,香港有些民眾把這些簡化字稱為殘體字,也就是殘缺不全的字,它不僅不代表任何意思,還歪曲漢字原義。比如文字學者常宣傳的這幾個字:爱愛無心,亲親不見,产產不生,厂廠空空,儿兒無首,导導無道,乡鄉里無郎,门開關無門等。

也有很多有識之士呼籲要恢復中國傳統文化,恢復正體字,香港有個著名書法家華戈,香港很多電影名字都是請他提的字,比如《葉問前傳》《少林寺》《倩女幽魂》等,他寫了一輩子的書法,他說毛筆字一定要用正體字來寫,提到漢字簡化,他說如果有一天只能寫簡化字我就封筆了,從中也能看出他對傳統漢字的堅守。

還有文化學者季羨林,曾重申年輕人必須讀懂正體字。文化學者南懷瑾也認為,中華文化數千年都是用正體字,但漢字簡化後不識正體字,不能很好地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曾於二零零九年全國政協會議上提議恢復正體字,說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丟,二零一六年他再度提案,呼籲青少年練毛筆字、學正體字。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他曾在一九八五年留學日本,之後在日本工作十幾年。 二零零九年兩會期間他提出,建議全國用十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正體字。二零一四年全國人大代表吳仕民提議案,呼籲國家應「恢復正體字,傳承傳統文化」。

二零一五年大陸導演馮小剛在兩會中提議,呼籲應該逐漸恢復部份有文化意涵的正體字,別讓漢字失傳了。也有很多民眾呼籲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恢復中國的正體字。那麼關於中國的傳統還有哪些文化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父母對我們不好時,怎麼辦?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2月05日訊】上次我們講到對父母的養身與養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心裡有對父母的怨恨,這些怨恨來自各種各樣的原因,阻礙著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那麼傳統文化中又是如何處理這些難題呢?

我們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在春秋時期有個人叫閔損,閔損字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閔子騫很小的時候,他的生母就離世了,他父親又娶了個李氏,李氏生了兩個兒子,她對自己兩個親生兒子非常好,對閔子騫非常不好,冬天李氏給兩個親生兒子用棉花做冬衣,卻給閔子騫用蘆花做冬衣,棉花保暖,蘆花並不保暖。

有一天他的父親從遠處經商回來,打算駕車去走親訪友,讓閔子騫準備車馬,外面北風呼嘯,雪花飄飄,閔子騫穿著蘆花做的冬衣凍得渾身發抖,手都凍僵了拿不動繩子,繩子掉落在地上,他的父親以為他偷懶,拿著鞭子就朝閔子騫身上打去,沒想到一鞭子下去,輕薄的蘆花從打破的衣縫裡飄了出來,父親一看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兒子,也發現了李氏竟如此對待自己的兒子,於是一氣之下,回家便要休妻,閔子騫一聽趕緊哭著跪在地上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意思是說繼母在只是我一個人受冷罷了,如果休了繼母三個孩子都要挨凍了。父親聽了也就算了,而李氏聽後非常慚愧,她想到自己如此地對待閔子騫,然而在關鍵時候,閔子騫卻這樣對待自己,從此,她待閔子騫視如己出,對待閔子騫和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

在生活當中別人對我們不好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對別人不好,但是閔子騫那麼小的時候,面對繼母的責難卻沒有考慮到自己,他想到整個家庭,想到他另外兩個弟弟,一直默默隱忍,最終感動了繼母,就像《弟子規》中說:「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意思是,當父母對我們愛護的時候,孝敬父母並沒有什麼難的,但是當父母不喜歡我們的時候,做子女的還能夠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這其中才顯示出賢良的品德啊。

我們再分享一個舜的故事,舜很有德行,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他,培養舜做代理天子,在家裡舜的地位卻並不高,舜的父親娶了繼母,繼母生了個兒子象,象非常殘暴高傲,他們對舜都不好,「日以殺舜為事」,就是天天想著怎麼樣把舜殺死,來瓜分他的財產。

一天父母親叫舜去修穀倉,等舜上了屋頂之後,他的弟弟象就把梯子撤走了,不僅如此,他還拿了個火把,想要把這個穀倉燒掉,把舜燒死在穀倉裡,舜這時在屋頂拿了兩個斗笠,一手戴了一個斗笠,就像鳥一樣地飄下來了,安然無事,家裡人一看這個計劃沒有得逞,就叫舜去修水井,等舜下到井底之後,就用石頭把井口封起來,準備讓舜死在裡面,沒想到舜帶著斧頭,從旁邊挖地道,爬出來之後又回到了家,這時候舜的弟弟以為哥哥死了,就跑到哥哥的房間,沒想到他一下看到了舜,嚇了一跳,但是他嘴上卻說,哥哥我以為我見不到你了,我好擔心你啊。

舜當然知道實情,但是他卻說我有很多百姓需要有人照顧,不然你幫我忙去照顧他們吧,於是就把弟弟封到有庳國,擔任一個小國君,很多人說他的弟弟那麼不好,到那裡不是殘害百姓嗎,其實舜很有智慧,他又派了幾個能幹的大臣,讓他弟弟管不到錢,也管不到軍隊,讓他誰也害不了,而每年舜還要召見他弟弟幾次,最終舜弟弟和父母都被舜感化,一家人和睦相處。

孟子說舜讓他父親都滿意,天下人都上軌道了,「一家仁 一國興仁,一家讓 一國興讓。」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君王他一家都能夠實行仁道,那麼一個國家也就隨之實行仁道,如果一個家庭能夠實行禮讓,一個國家也就實行禮讓了。關於中國的文化還有哪些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責任編輯:唐佳)

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君臣之道義相和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0日訊】之前我們和大家分享過,中國傳統文化裡邊的天命觀,無論君臣都是以天道為準,君臣之間以道義相和。

當看到國君有過錯,背離天道的時候,忠臣會去勸諫,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勸諫的賢臣,比如史魚、范仲淹、魏徵等等,只是君主的反應會不同,賢明的君主,會虛心納諫,比如唐太宗對魏徵,他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舊唐書.魏徵傳》)。唐太宗和魏徵君臣同心,開啟了貞觀之治。

遇到不聖明的君主,就比較麻煩,比如晚年的商紂王,沉迷於酒肉,殘暴墮落,為了讓紂王回心轉意,比干不停勸諫,最終卻被摘心而死。有人說比干勇氣可嘉,為了歸正君王不惜以死相勸,但有時天命難違,當一個人已經勸諫不了的時候,作為臣除了苦苦相勸、玉石俱焚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

其實和比干同時存在的還有另外兩人,他們和比干一起被稱為「商末三賢」,這三人雖然同是勸諫商紂王,結局卻並不相同,這另外兩人是誰呢?一個是微子,一個是箕子。微子是商紂王的哥哥,看到商紂王沉迷於酒色,微子曾第一個勸諫,卻沒有效果,於是他就帶著祭祀的禮器逃往別處。

另外一個人箕子,他是商紂王的叔叔,也曾勸諫商紂王,也是無效,但是他說,如果我逃到別處,別人都會知道國君昏庸,我不想讓他的惡名張揚於天下。但是商朝眾人渾濁,他一人清明,在國內待不下去,於是他只好裝瘋賣傻,後來被商紂王關進牢籠。

其實在商朝皇帝逐漸沒落的時候,另外一個國家卻在逐漸強大,那就是周國。周國的國君都很賢明,如周王季和周文王,他們勵精圖治,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而商紂王的殘暴讓百姓民不聊生,於是很多臣民紛紛歸順周國,當周文王晚年的時候,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經歸順周國了。文王死後,武王繼位,而商紂王日益殘暴,於是周武王就伐商滅紂,微子知道後,知道周國的國君是賢明之人,武王上承天命,下順民心,自己的弟弟是德不配位,引來了朝代更替。於是微子按照禮制一手牽著羊,一手拿著矛向周武王表示臣服,武王把商朝舊都商丘一帶,封給他建立宋國,微子非常賢明,後來宋國曾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周武王滅商之後,知道有個大臣箕子賢德,便從牢籠裡請他出來,希望請他出來做官,但是箕子卻說我只是個亡国之臣罷了。周武王向他請教如何順應天命治理國家,箕子就把夏朝大禹傳下來的九條治國大法,傳給了周武王。這九條法則被後世君主作為治國的基本準則,他們這段對話被記錄在《尚書.洪範》中。後來武王看他不願出來做官,便封了朝鮮半島給他治理。箕子於是帶著商朝的文明去那裡耕種土地,教化百姓,箕子開創了朝鮮九百年的文明。朝鮮當地還曾有箕子墓、箕子祠來紀念他,學術界一直有種說法是箕子朝鲜,認為殷商箕子開創了朝鮮文明。

箕子、微子和比干三人都是規勸,但結局卻大不相同,他們都是忠於道的,希望國君能夠走上正確的道路。在忠道和忠君之間,中國文化裡認為道是高於君的,事君以道義為準,當君順應天道則去盡心輔佐,當君背離道,為臣有規勸的責任,但實在勸而不聽,也可以離去。當君倒行逆施的時候,臣子還言聽計從,豈不是在助紂為虐嗎?後世也有人說愛國就得愛君,其實這是捆綁了君臣,中國文化裡背離天道的國君,滅亡自有時日問題,為臣的從道不從君。

中國文化裡有個屈原,他覺得社會黑暗,自己報國無路,於是感慨惆悵,甚至損害自身投了汨羅江。很多人也會這樣當外界時局不順時抑鬱苦悶,其實大可不必。時局如何,很多時候不是個人意志能左右的,無論為君還是為臣,只要順應天道,盡自己本分就可以了。關於中國文化還有哪些呢,我們下期和您接著分享。

(責任編輯: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