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社會廣角

新項目為地球上所有物種進行基因測序

【2022年01月20日訊】(記者李少維編譯報導)科學家擔心到本世紀末,地球物種的多樣性將減少高達50%。一個全球合作的最大規模基因測序項目啓動,計劃測序地球上現有的180萬個物種,為各類研究提供資料。

這個名為「地球生物基因組計畫」(EBP)的項目將為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進行基因測序,從植物、動物、到菌類,以至所有單細胞真核生物。

2018-2020年該項目完成了籌備階段,從現在到2023年是項目進展的第一階段,計劃為大約9,400個物種測序。目前大約完成了200種,項目組希望到今年底能夠完成3,000多種,相當於第一階段目標測序數量的三分之一。

這個項目採用了多網聚合(Network of Networks)的合作機制,即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項目,組合成更大的研究網絡合作達成這個目標。截至2021年12月,已經有遍布22個國家、來自44個成員機構的5,000多位科學家參與了這個項目。

項目組成立了多個委員會,定期舉行會議分別管理多方面事務。國際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負責為項目制定技術規範。其它委員會負責處理道德、法律和社會問題、正義、公平、多樣性和包容性等各方面議題。

此項目的最新進展1月25日將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責任編輯:葉紫微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南極冰架下面發現77種生物

【2022年01月04日訊】(記者李少維編譯報導)一個研究組在南極冰架下面僅一個地點就發現了77種生物,比以前在整個南極冰架環境下所發現的物種都多。這項發現於2021年12月20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

南極冰架是一塊面積達160萬平方公里的浮冰,從南極大陸延伸到海面上。南極冰架的下面是一個漆黑、寒冷的世界。現在的理論認為,離露天的海面越遠、接觸的陽光越少,冰架下面能夠生存的物種越少。

以前的研究只在那裡發現過幾十種生物,而且多數是具有自主移動能力的生物,像魚、蟲子、水母、磷蝦等。但是這一次,科學家在距離露天海面好幾公里遠的冰架下面,僅鑽鑿了一個地點,居然發現了多達77種生物。

德國AWI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AWI)引領的研究組於2018年在南極諾伊邁爾三號考察站(Neumayer Station III)的埃克斯托倫冰架(Ekström Ice Shelf)上,利用熱水鑽鑿了兩個近200米深的洞,取到那裡冰架下面海床上的樣品。

分析發現,那裡面的生物種類很豐富,甚至比一些能見到陽光、有著豐富食物來源的海域裡面的生物種類還多。研究人員一共發現了77個物種,包括刀形苔蘚動物、斜葉毒舌蟲(Melicerita obliqua)、蠕蟲等。

研究人員感到好奇的是,這些物種多數是濾食性生物,它們不能自主游動,靠過濾水中的藻類為食。可是那個漆黑的環境下並沒有植物、也沒有海藻,那麼這些濾食性生物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呢?

研究組認為,看來一定有個機制把足夠的海藻從露天的水域帶到這裡,餵養了這樣一個繁榮的生物圈。顯微鏡觀測還發現,其中四種生物每年生長的速度,比南極大陸架上相同的物種更快。南極大陸架是從南極大陸延伸到海裡的陸地,位於露天的海面之下。

最令人震驚的是,研究人員通過碳(C-14)測年法,發現這些生物至少已經持續在那個環境中生活了近6000年。主要研究者之一格哈德·庫恩(Gerhard Kuhn)說:「儘管距離最近的露天海域有3~9公里,這裡的冰架下面這個繁榮的生物圈竟然已經持續存在了接近6000年的時間。」

這項意外的發現讓研究人員意識到,南極冰架下面的生物圈,可能比科學家所知道的繁榮得多。◇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