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南加新聞

集會紀念8‧31事件三周年 洛城港人籲追責

【2022年09月02日訊】(記者徐曼沅蒙市報導)儘管已過去三年,但香港人仍未忘記警方涉嫌暴力襲擊地鐵乘客的「8‧31事件」。在英國,至少有12座城市的離散港人相繼舉行集會紀念8‧31香港太子地鐵站事件三周年;8月31日(週三)下午6點半,洛杉磯香港論壇(HKFLA)亦於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的巴恩斯公園(Barnes Park)舉辦紀念活動,現場湧入了近兩百名參與者。

2022年8月31日下午6點半,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聚集了近兩百人參與紀念8.31香港太子地鐵站事件三周年。(徐曼沅/大紀元)
2022年8月31日,洛杉磯港人繪製支持香港的連儂牆畫板。(徐曼沅/大紀元)

轉捩點:港府與警方失信於民

資深香港媒體人程翔表示,7‧21元朗事件與其後的8‧31兩起事件,讓香港人徹底對警方與港府失去信任與尊敬;發生在2019年的這兩個事件,也與香港今日的沉淪有很直接的關係。

2022年8月31日,資深香港媒體人程翔表示,7‧21與8‧31兩起事件讓香港人徹底對警方與港府失去信任與尊敬。(徐曼沅/大紀元)

對香港人而言,8‧31事件是香港警隊開始用最粗暴的力量去鎮壓手無寸鐵的市民,相關單位至今仍未解釋:為何當天警察要封鎖地鐵站3小時?地鐵站內的監視攝影記錄為何消失?警方甚至阻止記者採訪報導。

程翔說,7‧21事件則讓人們看到一個「怪胎」——「中共與黑社會與香港警察合作的共同體」。中聯辦在元朗鼓吹人群「保家衛國」,親共媒體又煽動人們用藤條打示威者,遂引發了元朗西鐵站發生白衣人無差別襲擊市民事件,警方延誤到場調查,並未及時制止暴力攻擊。

「7‧21與8‧31之後,警察的聲譽與信用歸零,我們看到警察與白衣人打人、匪警勾結。」程翔說。

中共是靠暴力起家的政權

事隔三年,兩案仍未水落石出,香港人將持續追責,要求當局還原真相。程翔說:「李家超、鄧炳強等向市民實施暴力的人沒有受到譴責,反而能夠高升,說明中共崇尚暴力。翻查中共早期的史料,也會看到許多鼓吹暴力的內容,所以暴力就是共產黨的DNA。」

他認為,打壓香港市民的李家超當選新任特首,以及1967年主導香港左派暴動首犯楊光於「九七回歸」後獲得大紫荊獎的待遇,都反覆證明了中共就是一個暴力起家的政權。

「香港警察已經接受了中共那套思想,認為這些抗爭者都是敵人,對待敵人當然要很殘忍。」程翔說,「回歸」後,中聯辦在香港設的「警務聯絡處」並非聯絡一般事務,而是安排香港警察赴大陸參與訓練,甚至參觀新疆維吾爾族集中營的管理;所以程翔認為,港警可以凶狠攻擊手無寸鐵的市民,是中共多年來精心的策劃,大陸公安的意識形態早已滲透到香港警隊裡。

警惕中共海外「暴力輸出」

在中共專治體制下,香港不斷發生暴力事件,程翔認為在海外也需要警惕中共的「暴力輸出」。他以今年5月在橙縣拉古納伍茲市(Laguna Woods)教堂發生的槍擊案為例:「粉紅進入教堂槍殺異議人士,是很典型的暴力。」目前已有多位流亡海外的港人受到中共恐嚇,程翔提醒眾人需謹慎提防。

最後程翔呼籲:「要記住,今時今日在海外,還有很多人都還受到中共的暴力威脅,香港很多人都不能再說話了;我們在海外擁有自由,應該更團結一致,將海外離散的港人團聚在一起。」他認為7‧21與8‧31兩個事件雖然是香港人痛苦的記憶,但也凝聚香港人的認同感,從而為光復香港貢獻一些力量。

在海外延續香港精神

洛杉磯香港論壇成員Sam說:「我們不希望海外港人遺忘這個不公義的事件,香港人已經不能發聲,在我們(海外港人)擁有自由的時候,有這個責任站出來發聲。」他認為大家不應該「噤聲」,無論是為自己或是下一代,不要因為環境讓錯誤的事情變成對的,要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Sam表示,因身處海外,「我不可能體驗到在香港的人曾經歷過的事情,他們的傷痛我一輩子也體會不到」。但他會記住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和後續發生的公民抗議行動,海外港人也將延續香港精神,不會遺忘也不會氣餒。

移民美國廿餘年的港人K先生很訝異這麼多人出席活動,他說:「也許是這一兩年香港問題導致很多人移民出來,他們在尋找香港認同,提醒自己有些事情還沒有完結。」

親歷香港反送中街頭抗議活動的陳先生帶了兩本畫冊到現場與出席的香港人分享傳閱,他說:「這兩本書在香港應該已經是禁書了。」一本是反送中運動的相片集,另一本是當時活動的文宣。他認為這兩本書記錄了香港近幾年的歷史,同時也給下一代提供了認識香港的機會。

2020年6月30日《港版國安法》實施後,香港人面對日益收窄的自由,不得不選擇移民,陳先生也是其中一員。他說:「《蘋果日報》被取締是轉捩點,政治新聞不能報導就算了,連一些民生的副刊都不讓看。」所以他選擇舉家移民。但離開香港並不代表放棄或遺忘,他相信離散港人會銘記那段歲月,同時也期待榮光重歸香港。

同樣是《港版國安法》實施後選擇移居美國的April Gong帶著16歲的女兒Venus Wong參加紀念活動,8‧31事件發生時,她就在太子地鐵站附近。April Gong說:「年輕人衝出來喊『不行了』,血流滿了街道,靠義工救護隊緊急醫療,還有一些人出不來。」那種恐怖、暴力的畫面讓許多人迄今回想時都會哭泣,April Gong也因此每日接送女兒上下學,避免女兒發生意外。

2022年8月31日,在《港版國安法》實施後選擇移居美國的April Gong(左)帶著16歲的女兒Venus Wong參與紀念8‧31香港太子地鐵站事件三周年活動。(徐曼沅/大紀元)

Venus Wong說:「很多朋友都移民了,大家四散各地,我記掛的不是香港這個地方,而是香港人們共同創造的回憶。」她表示,參與8‧31紀念活動,不僅是為了紀念因參與抗爭傷逝、離散的港人,同時也是海外港人尋求認同、尋找連結的一種方式。

除了香港人之外,亦有不少大陸新移民參與紀念活動。原居住在湖北武漢的大陸新移民雷晶,曾親歷香港2019年發生的反送中運動,以及之後的多場公民街頭抗議。他說:「香港人沒有退縮,警察釋放催淚彈時都沒有退縮,他們保護著婦女、兒童撤退讓我非常感動。」

出席2022年8月31日活動、原居住在湖北武漢的大陸新移民雷晶,曾親歷香港2019年發生的反送中運動。(徐曼沅/大紀元)

雷晶認為中共長期打壓大陸的異議人士,威脅其親友,讓所有想抗議的集體散成個人,而香港人卻勇敢地站出來發聲,所以他特別與友人一同赴巴恩斯公園聲援香港。◇

Categories
灣區新聞

程翔:海外「香港議會普選」 投票易 參選難

【2022年08月03日訊】(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前《星島日報》駐溫哥華編輯何良懋(Victor Ho)與實業家袁弓夷(Elmer Yuen)在多倫多7月27日的記者會上宣布,將成立「香港議會選舉籌備委員會」(下稱籌委會),為預計於明年舉行的「香港議會選舉」制定規則,並設計、建立投票系統,以建立代表全球香港人的一個民主機構。

資深媒體人程翔表示,海外成立籌委會的意念很有創意,具有很大的政治象徵意義,因為目前香港的議會選舉並非「真正」的選舉。他說:「香港議會選舉,排斥非親共人士參與,是不合理的選舉,有違選舉的精神。」在海外成立香港議會籌委會,不僅不承認香港現行選舉制度,亦象徵著目前香港選舉的非理性。

「831決定」迫使香港人爭「真普選」

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香港行政長官普選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或稱831決定),限定「三落閘」,收縮香港特首參選入圍者,成為香港政局的轉捩點。程翔表示,自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大陸後,港人從來沒有主動爭取過自己應有的權利,他說:「都是乞求中共歸還它們承諾給香港人的條件,都在等待中共的恩賜。」但831決定讓香港人清楚意識到一切都是徒勞無功,北京政府食言了,中共僅願意賦予香港人「有限」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於是掀起了「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

程翔說:「目前在香港做不到真正的普選。在海外做,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但他也客觀的評估選舉籌備委員會得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

所謂的普選,就是指每個香港公民都有投票權,一人一票;每個香港人也都有被選舉的資格,即有「參選」權。但中共給的選舉法,只給香港人投票權,不給被選舉權,所有的參選者,都是由中共圈定、篩選出來的「愛國愛港人士」,所以不具備普選的完整意義。

受限「國安法」 身處香港參選難

議會選舉涉及「投票」與「參選」兩個環節,程翔認為香港議會要體現「投票」權比較容易。只要確保有一套保密的方法,可以保護投票者的隱私,確保投票者不會被中共查到,就可以解決一人一票的問題,在技術上亦不難達成。

但因受限香港「國安法」,目前身處香港的港民要「參選」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程翔說:「仍在香港的參選者要如何在國安法的環境下參選?簡直就是直接送人頭給中共砍了。」若祕密參選,那就無法發揮作用。海外實施香港議會普選,仍受制於中共的威脅。程翔認為,籌委會要解決安全投票容易,但解決安全參選難。

據程翔評估,很有可能明年香港議會選舉的參選者都在海外,仍身處香港的人就無法參選。這樣一來,這個議會的代表性就讓人存疑,至多只能代表海外港人的意見。因為海外參選人無論如何密切聯繫仍在香港的香港人,參選者可能都僅代表部分在香港支持民主的「黃絲」,以及受國安法影響,被迫流亡海外的離散港人。

即使籌委會的香港議會普選有執行上的難度,且參選者很可能僅限海外人士,但程翔認為,若成功,那還是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聲音,可以向外國政府提供關於香港的政策或進行遊說。他說:「就算選出的議會不能在香港執行權力,也最少可以代表部分海外的香港人,增加他們這些人『有限』的代表性。」

香港人別誤入「拚革命」陷阱

至於近期海外舉辦的香港文化活動都出現些許「雜音」,例如英國倫敦「612」三周年紀念活動時,有人質疑嚴肅的研討會與哀悼的日子,並不適合出現喜慶與商業的活動。但程翔認為提出這種意見者,可能已陷入了比拚誰比較「革命」的陷阱,他說:「比較誰黃、誰不黃,或者是誰比較黃,就像中共體制下,比拚誰比較進步革命一樣,對團結沒有好處。」

程翔希望海外港人不要讓注意力離開主題,要包容不同聲音;更要看到年輕人的團結與復興香港文化的動員能力。例如此次舊金山舉辦「香港節」,有些人僅因牧師提及7月1日的相關言論就對整個活動口誅筆伐。程翔認為這實在不必要,為什麼不看到教會和牧師全力支持年青人辦「香港節」的熱情、專業和對香港精神的承擔呢?程翔說:「要看本質,不要迷失整個活動的大方向,不要陷入小節,更不要刻意『鬥黃』。」◇

Categories
南加新聞

《5月35日》洛杉磯公演 美觀眾反思何為暴亂?

【大紀元2022年07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5月35日》舞台劇錄像版在洛杉磯的萊姆勒戲院(Laemmle Santa Monica)播放了21場(7月8日至14日),許多觀眾好奇為什麼5月會有35日?這部舞台劇為何會出錄像版?創作者又想傳遞什麼訊息?

洛杉磯《5月35日》放映宣傳。(HKFLA)
《5月35日》舞台劇照。主角阿大與身為國安的弟弟發生衝突。(列明慧提供)

「六四舞台」劇團成立於2009年,《5月35日》於2019年6月初公演時,香港還能「光明正大」紀念六四,編劇沒想到香港「反送中」運動很快興起。「5月35日」暗喻6月4日,命名之初非為隱諱,僅以這樣陌生的說法來讓人反思「六四」。但諷刺的是,2020年香港實施「國安法」後,國安處搜查六四紀念館、支聯會解散,紀念六四恐被抹黑為破壞國家安全的罪犯,《5月35日》某種程度上預言了香港人的未來。

監製列明慧女士海外尋找演出機會

《5月35日》的監製,同時亦是「六四舞台」創團主席的列明慧女士曾擔任「六四維園燭光晚會」司儀多年。她感慨香港時局變化劇烈:維園燭光晚會停辦、支聯會與「六四舞台」解散,身邊好友亦陸續遭逮捕入獄。 由於支聯會被要求刪除網頁及有關六四的資料,有感「六四舞台」也載有同樣資料,避免當局以此原因檢控六四舞台成員,劇團決定自行刪除。抹去劇團多年來的劇照和演出紀錄,列明慧只好帶著「六四舞台」的劇本與劇作版權,在海外尋找播放的機會。

列明慧考量自身安全,不得不避走英國,她說:「一方面是恐懼,一方面希望可以保存信念。」她認為若香港已經不能再繼續發展,公民無法再自由地說出自己的訴求,那麼離開香港,還可以繼續講香港的真相;列明慧仍非常記掛香港,她堅信香港可以擺脫專制政權,恢復舊時榮光。

目前列明慧正積極籌備《5月35日》的英文劇本,但劇本翻譯需花費較多時間,如一些粵語的笑點無法直接翻譯,需「在地化」意譯。雖然主要的工作是籌備《5月35日》的英文版本,但列明慧也考慮與各地不同劇團合作,她希望《5月35日》有機會在海外不同城市演出,與當地劇團合作公演。

今年4月,日本知名劇作家石原燃翻譯日文版的《5月35日》在日本東京藝術劇場公演,列明慧認為效果也很理想。她說:「我們在尋找各種機會,雖然外地演出籌備更困難,但希望可以落實在海外演出。」儘管「六四舞台」成員散落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但大家仍各自努力。

《5月35日》主角阿大與小林舞台劇照。(列明慧提供)

對於《5月35日》的演出形式,列明慧持開放的態度,她說:「當然用舞臺劇的方式表演效果最好,但目前只能用錄影帶的方式公演。」海外錄像版公演後也收到觀眾反饋,希望有英文版本以便推薦友人。列明慧說:「雖然錄像版配有中、英文字幕,但若有粵語、英語的版本演出都很好。」

該劇音樂總監選用了「梵文」演唱殤歌,儘管觀眾不明白歌曲的意思,但音樂是世界性的語言,觀眾可以感受到音樂告慰亡靈的力量。列明慧認為這首梵文的樂曲將主角帶到更自由、沒有監控的地方,但每個觀眾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有開放的詮釋空間。

反送中運動後,「六四」已變成香港人的故事,賦予不同意義。列明慧說:「現在是香港人的傷痛,香港人不能再公開悼念六四,香港人被抹黑為暴徒。」六四對於年輕人來說,或許也有不同感受。列明慧說:「觀眾接收到的可能是傷痛、憤怒或遺憾,也可能都有,每個人感受都不同。」

2019年《5月35日》6月首演時,列明慧觀注的是劇中「天安門母親」的心情;但2019年7月二度公演時,列明慧卻開始思考什麼是暴徒?誰有權力去界定「暴動者」或「愛國者」?移居英國後,列明慧反而更能體會「六四亡靈」內心的痛苦。她說:「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點觀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雖然表面上1989年的六四運動與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風馬牛不相及,但列明慧認為有一種內在聯繫。她說:「人們對專制政權、人性扭曲的理解,因為這段歷史產生共鳴。」

除了尋求海外公演的機會,列明慧也考慮出版舞台劇劇本集。她說:「我們在台灣嘗試過讀劇會,舞台劇在英國與台灣演出的機會比較多。」一切尚無明確計畫,她只能一步步尋找可行性。

觀眾迴響

洛杉磯香港論壇發言人林先生表示:「很感激這套劇目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之前在香港的舞台上演,在反送中運動後又二度公演,也很感恩有錄像版讓海外觀眾能觀看,讓在洛杉磯的民眾也有機會欣賞。」他希望將「六四」的訊息帶給世界各地觀眾,這套劇目將來有機會在不同城市演出。

林先生也透過觀賞《5月35日》反思,反送中運動後,許多年輕港人被迫流亡海外,他們的父母留在香港就像「天安門的母親」們一樣需要關注;而那些因觸犯國安法仍深陷囹圄的年輕人,他們的家人也需要社會關心。

移民美國多年的Sue在2019年已於網絡上看過《5月35日》,近日她在電影院觀賞錄像版後又有不同的感受。Sue說:「更可以感受到舞台劇演員的情緒、心態。」

Sue擔憂《5月35日》的創作團隊與演員安全,不知這些演員是否安全?他們現在在哪、做什麼事情呢?她對香港現況感到唏噓,Sue說:「之前還是相對開放的環境,還可以紀念六四,3年後竟完全都不能做了。」

雖遺憾《5月35日》無法在香港繼續演出,但Sue很高興此劇目能在海外公演,她認為悼念六四已是香港人的一項傳統,她說:「現在海外香港人要繼續傳承下去。」她在電影院裡也看到少量的西人觀眾,她希望更多不熟悉香港、六四的人看到這些遭中共禁播的劇目。

劇中讓Sue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丈夫帶著病重的妻子要到天安門祭拜兒子,但被國安阻止,劇情沒有交代丈夫跳窗逃走是否成功,僅隱約聽到警車鳴笛聲。Sue認為很多香港人就像劇裡的主角,被逼到絕境後,最善良、懦弱的人都會勇敢起來反抗,她說:「很多香港人都有這樣的醒覺,以前為了賺錢、買房庸庸碌碌,但現在有無比的勇氣,為了香港社會去努力。」雖然做一個「順民」很容易,但香港人不願意向極權政府鞠躬哈腰。

Sue感嘆要做一個有正義、有良心的人更難,就像《5月35日》的演員都很有才華,但現在香港只需要「服從」的人,不需要有才華、思想的人。她亦非常期待《5月35日》的英文版公演,讓世界認識香港文化與創作實力。

香港女婿Jonathan與妻子一同赴電影院觀賞《5月35日》。劇末「六四亡靈」以毛利人戰舞表現的悲傷與吶喊讓他印象深刻,Jonathan說:「那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方式來結束這齣戲。」有無奈、有憤怒,也有希望眾人不要放棄、不要遺忘,將這麼多年來六四受難者與家屬的傷痛表達出來。

Jonathan認為人們必須重溫1989年「六四」這段歷史,雖然發生逾30年,但這些所謂的「暴亂」事件都有相似之處,他說:「不僅僅是在香港,我想在全世界各地,如在美國也有抗議活動,當談到關於美國的抗議活動的報導時,有時我不知道該相信什麼。」《5月35日》讓他反思何為「暴亂」?

Jonathan表示,有時抗議者被當作目標來詆毀是因為,既得利益者的心態都相通,為了權勢去指責說出真相者。他說:「這部戲提醒我們繼續為正義而戰、反對壓迫、揭露那些試圖隱藏或歪曲事實的人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