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為何中國曾經萬邦來朝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0日訊】生活中很多人的煩惱來自於上下級之間的相處,上級往往抱怨下屬為什麼不聽我的,下級往往覺得上級為什麼不理解我尊重我,雙方各有怨恨,輕則配合不力,重則不和而去,甚至引起官司紛爭。其實這種問題從古至今都有,古時把它叫做君臣之道

我們先來看看傳統文化中對君臣的認識,中國文化一直認為天人合一,認為人間的秩序,能夠達到繁榮昌盛,是因為符合了天道。在這一點上即便是皇帝,也是奉天承運,皇帝被稱為天子,上天的兒子,代表上天的旨意來統領百姓,當天子的作為符合天道的時候,會有百姓擁護,國家強盛;當天子背離天道的時候,自會有人來討伐、代替他。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末代皇帝是夏桀,夏桀荒淫無度,有大臣勸他有所收斂,但是他認為自己的國君的位置是上天給與的,於是不屑一顧地說:「我就像太陽那樣,太陽會消亡嗎,只有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然而夏朝很快被商朝滅了。歷經了商湯的勵精圖治,商朝末代君王商紂王又荒淫殘暴,商朝很快被周朝代替了,對於夏朝和商朝,既然上天選擇了他們為王,為什麼還會讓他們滅亡呢?

周朝人認識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意思是:周雖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邦國,但是他的使命是一直要不斷跟上天命對他的要求啊,因為上天不會親近任何人,只會幫助有德的人,因為「德不配位,必有餘殃」。所以歷代聖王明君都會修養自己的德行,來配合天命。從這個角度來看,君臣只不過是職位上的劃分不同罷了,但德行要求是一樣的。都是如何盡職盡責,引導百姓過上一種更好的有秩序的生活。

而維持秩序,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王道,一種是霸道。王道是從自己做起,修己而安人,「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通過修養自己的德行,讓人心悅誠服。霸道是用武力征服別人,讓別人恐懼於暴力而不敢反抗。

《論語》中寫:「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國家的秩序,靠法制禁令來管理,以刑罰來約束百姓,百姓會因求免於刑罰而服從,但不知羞恥;如果一個國家的秩序,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不僅知道羞恥,遵紀守法,還會走上正途。這兩種方式也可以稱為禮治和法治,其實禮和法都是為了維持一種秩序,所不同的是,「禮禁於未然,法懲於已然」,得到禮教化的人,會涵養自己的德行,把不符合法的言行舉止融化在無形之中,而法是對超越法度的言行去進行懲戒。

中國文化一直倡導禮治的精神,而這種王道讓中國曾經引領世界的文明,曾經萬邦來朝,現在的日本沖繩是曾經的琉球,而琉球曾是中國的藩屬國,眾多周邊小國對中國俯首稱臣,像越南朝鮮菲律賓等都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為什麼王道的精神影響如此深遠,因為中國文化認為,光明內心的道德是此生的目的,而光明自己的道德,到引領眾人光明內心的道德,是此生的方式。所以會從身修,家齊,國治,到天下平,而平天下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人,都能夠走上正途。《禮記》中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講信修睦,選賢與能。」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君王在天下為公的理念下,選賢良有才能的人,提升百姓的道德修養,讓人們不僅僅是親愛自己的親人,而是關愛所有的人,讓男女老少都能夠各有所安,人們之間和睦相處,從而走向世界大同。

在這種方式當中,君王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君王的所作所為,百姓都看得見,民心自有一桿秤。唐朝的唐太宗就非常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什麼時候水能載舟,什麼時候水會覆舟呢,君有君道,臣有臣道。關於中國文化還有哪些,我們下期和您接著分享。

(責任編輯:唐佳)

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君臣之禮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6日訊】上期我們講到中國文化裡,君臣會尊重天命,各盡其責,那麼君臣之道具體該怎麼樣呢?其實這個問題在春秋時,魯國的國君魯定公也向人請教過,當時魯定公問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意思是:國君指使臣子,臣子服事國君,應該怎麼樣呢?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指使臣要按照禮,臣服事君要盡忠。

有人說孔子是以人為本的角度上思考的,首先把對方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去尊重,然後才是彼此的角色,上級和下級雖然在職務上有區分的,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因為我在上位,就覺得居下位的人低我一等,這樣最容易生傲慢的心,對下屬看不起,而下級一旦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自然也就不再聽上級的話,所以上級對下級要以禮相待。

怎樣以禮相待呢?我們先和大家從一個故事說起,三國時的劉備,最開始只是在街上賣草鞋為生,卻能夠三分天下,成為三足鼎立的君王之一,離不開他有一個很好的團隊,而其中的關羽、張飛、諸葛亮、趙子龍,這可都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這些人都成為他的將相,並且忠心耿耿,生死相隨,劉備是怎麼做到呢?

有人說劉備是以仁德出名,他對待關羽和張飛自不用說,親如兄弟,同生死共患難。他為請諸葛亮出山,親自三顧茅廬,劉備快去世的時候對諸葛亮說,我這個兒子如果能輔佐就輔佐,不行的話,你可以取而代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對他團隊成員以禮相待,而且對其愛護信任甚至比親人還親,所以周圍人都忠心耿耿。

而在現代社會裡,這種仁和禮的精神通用嗎?有這麼一家企業,從1994年創立,2018年上市,他們是做餐飲企業。中國的美食聞名世界,但中國餐飲業做到上市的公司並不多,這家企業的案例曾被放在商學院的教材裡,被很多企業家學習,而百勝集團–旗下有肯德基、必勝客等的國際連鎖巨頭,都曾組織200個區域經理去學習。這家企業是誰呢?這家企業就是「海底撈火鍋」。有人說做火鍋的店那麼多,究竟他們是特別在什麼地方呢?

去過他們家吃飯的人都知道,通常會有很多人排隊,除了味道好之外,他們店最大的不同是這裡的服務,熱情到讓你感動。很多服務之前是聞所未聞,比如對排隊的人,有人會幫你做美甲、按摩、擦皮鞋等等,為了防止孩子吃飯燙到,會給孩子的碗加上隔熱層,為了方便客戶進餐,會為長頭髮的女孩子準備橡皮筋等等,員工如此用心竭力,領導都做了什麼呢?

他們的創始人張勇說,很多人會看不起服務員,但是他會從心眼裡關心他們,把員工當家人看。這些員工很多都是他從老家帶出來的,來到外地第一件事就是張勇會先幫他們安排好住宿,並且找專人打掃宿舍,換洗被單,北京沒來暖氣的時候,他們會給員工發暖水袋,一個暖水袋沒多少錢,但員工卻感覺十分溫暖,因為這是在家裡媽媽才會幹的事。有的員工在北京打工,老家的孩子沒人照料,張勇還在他們的老家建寄宿學校,專門給員工子女上學,不僅如此,張勇還會給優秀員工的父母發補助,還會經常組織家長外出旅遊。有人說在海底撈你要想跳槽,得先過了爹媽這一關,因為很多父母說:「兒啊,你可好好幹啊,你看人家對咱多好!」張勇說海底撈真沒什麼形式主義,就是實實在在把員工當家人看,員工也把這裡當家,盡心竭力地去服務好每一位顧客。

其實回想劉備不也這樣嗎,他把關羽張飛當兄弟看,把諸葛亮趙子龍當家人看,而這些人都衷心耿耿,正如中國文化中那句話:「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責任編輯:唐佳)

Categories
馨香雅句

【馨香雅句】君臣之道義相和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0日訊】之前我們和大家分享過,中國傳統文化裡邊的天命觀,無論君臣都是以天道為準,君臣之間以道義相和。

當看到國君有過錯,背離天道的時候,忠臣會去勸諫,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勸諫的賢臣,比如史魚、范仲淹、魏徵等等,只是君主的反應會不同,賢明的君主,會虛心納諫,比如唐太宗對魏徵,他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舊唐書.魏徵傳》)。唐太宗和魏徵君臣同心,開啟了貞觀之治。

遇到不聖明的君主,就比較麻煩,比如晚年的商紂王,沉迷於酒肉,殘暴墮落,為了讓紂王回心轉意,比干不停勸諫,最終卻被摘心而死。有人說比干勇氣可嘉,為了歸正君王不惜以死相勸,但有時天命難違,當一個人已經勸諫不了的時候,作為臣除了苦苦相勸、玉石俱焚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

其實和比干同時存在的還有另外兩人,他們和比干一起被稱為「商末三賢」,這三人雖然同是勸諫商紂王,結局卻並不相同,這另外兩人是誰呢?一個是微子,一個是箕子。微子是商紂王的哥哥,看到商紂王沉迷於酒色,微子曾第一個勸諫,卻沒有效果,於是他就帶著祭祀的禮器逃往別處。

另外一個人箕子,他是商紂王的叔叔,也曾勸諫商紂王,也是無效,但是他說,如果我逃到別處,別人都會知道國君昏庸,我不想讓他的惡名張揚於天下。但是商朝眾人渾濁,他一人清明,在國內待不下去,於是他只好裝瘋賣傻,後來被商紂王關進牢籠。

其實在商朝皇帝逐漸沒落的時候,另外一個國家卻在逐漸強大,那就是周國。周國的國君都很賢明,如周王季和周文王,他們勵精圖治,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而商紂王的殘暴讓百姓民不聊生,於是很多臣民紛紛歸順周國,當周文王晚年的時候,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經歸順周國了。文王死後,武王繼位,而商紂王日益殘暴,於是周武王就伐商滅紂,微子知道後,知道周國的國君是賢明之人,武王上承天命,下順民心,自己的弟弟是德不配位,引來了朝代更替。於是微子按照禮制一手牽著羊,一手拿著矛向周武王表示臣服,武王把商朝舊都商丘一帶,封給他建立宋國,微子非常賢明,後來宋國曾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周武王滅商之後,知道有個大臣箕子賢德,便從牢籠裡請他出來,希望請他出來做官,但是箕子卻說我只是個亡国之臣罷了。周武王向他請教如何順應天命治理國家,箕子就把夏朝大禹傳下來的九條治國大法,傳給了周武王。這九條法則被後世君主作為治國的基本準則,他們這段對話被記錄在《尚書.洪範》中。後來武王看他不願出來做官,便封了朝鮮半島給他治理。箕子於是帶著商朝的文明去那裡耕種土地,教化百姓,箕子開創了朝鮮九百年的文明。朝鮮當地還曾有箕子墓、箕子祠來紀念他,學術界一直有種說法是箕子朝鲜,認為殷商箕子開創了朝鮮文明。

箕子、微子和比干三人都是規勸,但結局卻大不相同,他們都是忠於道的,希望國君能夠走上正確的道路。在忠道和忠君之間,中國文化裡認為道是高於君的,事君以道義為準,當君順應天道則去盡心輔佐,當君背離道,為臣有規勸的責任,但實在勸而不聽,也可以離去。當君倒行逆施的時候,臣子還言聽計從,豈不是在助紂為虐嗎?後世也有人說愛國就得愛君,其實這是捆綁了君臣,中國文化裡背離天道的國君,滅亡自有時日問題,為臣的從道不從君。

中國文化裡有個屈原,他覺得社會黑暗,自己報國無路,於是感慨惆悵,甚至損害自身投了汨羅江。很多人也會這樣當外界時局不順時抑鬱苦悶,其實大可不必。時局如何,很多時候不是個人意志能左右的,無論為君還是為臣,只要順應天道,盡自己本分就可以了。關於中國文化還有哪些呢,我們下期和您接著分享。

(責任編輯: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