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健康與養生

胃不好吃什麼?7類食物養胃

越來越多人有腸胃的問題,除了由醫師對症下藥之外,還可吃一些食物來改善。

胸悶心悸可能是腸胃出狀況

翰鳴堂院長賴睿昕醫師指出,門診上有腸胃問題的患者越來越多。這些患者有些是自覺性的腸胃症狀,有的則是難以察覺的。

自覺性腸胃症狀:脹氣、打嗝、胃痛、胃酸逆流、胃有灼熱感、便祕、腹瀉。

難察覺的腸胃症狀:胸悶、胸痛、心悸,或是睡眠、情緒受到影響。

賴睿昕表示,門診裡有很多患者的胸悶痛、心悸,是胃引起的,例如胃酸逆流。當胃酸逆流到食道中段,約胸口處,久了會侵蝕食道黏膜並在胸口處產生不適,讓患者以為是心臟有問題。

胃發炎、胃太脹也會造成胸口悶。因為胃上面是橫隔膜,橫隔膜上面是胸腔,當胃的壓力往上壓迫到胸腔,會引發心、肺的症狀。

斷食、咖啡都可能讓胃腸出狀況

飲食是讓腸胃出狀況的最直接的原因。

引發腸胃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壓力下用餐、吃太快、吃太飽,空腹過久。

例如,業務工作壓力大,或是從事服務業的人員吃飯時間不固定,導致過飢。也有人是餓太久,造成下一餐吃進過多的食物

另外,現在流行斷食減肥,「其實我不建議斷食」,賴睿昕直言,除非腸胃很健康。她認為斷食對腸胃的負擔較大,因為空腹時間較長。

以168斷食為例,最好是用完晚餐後,早點睡,才不會餓過久。但是,很多人是8點前吃完晚餐後,直到半夜1、2點才就寢,讓胃酸分泌不正常。「想減重的人,我認為調整飲食內容優於斷食,因為我現在也在減肥」,她笑著說。

容易刺激腸胃的飲食:烤物、炸物、辣味食物、過寒的食物、太油的餐點、咖啡因太多的飲料。

有些食物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適量。以辣椒為例,少量加入餐點中,可調味,還有助代謝。虛寒體質的人,吃一點辣椒甚至可改善腸胃問題。但是,若常吃中辣、大辣等重口味餐點,身體就會失衡。

小小辣椒,不但開胃,還有保健功效。(Shutterstock)
吃一點點辣椒,可幫助代謝,但吃太多會反過來傷身。(Shutterstock)

7類食材幫養胃 黏滑食物可常入菜

作為日常調養腸胃的食物,以平性的食物、藥材較適合。因為脾胃喜歡溫暖平和的食物,且平性的食材適合任何體質。賴睿昕提醒,再好的東西都要適量食用,不要一口氣吃太多,「患者都會問我要『多吃什麼』,我都會說,你要『少吃什麼』」。

以下為平性的食物、藥材,可在生活中經常食用:

1. 甘草:性甘平,可和胃,減緩脾胃的不舒服。很多中藥湯劑都有甘草,因為有些藥材對腸胃有刺激性,放入甘草可改善副作用,減緩藥材的刺激性。

甘草片可直接沖熱水飲用,也可以作為燉湯的藥材。

2. 四神湯:由山藥(淮山)、茯苓、芡實、蓮子組成,都是很溫和安全,具有平補脾胃效果的藥材,適合全家大小一同食用。

3. 秋葵:基本上,有黏性、滑滑的食物和藥材都具養胃效果,因為胃裡有黏膜,有黏液的食物可以保護黏膜。中藥有一味藥材叫白芨,咬起來黏黏的,多用於治療潰瘍,秋葵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推薦閱讀:秋葵、秋葵水能降血糖 這樣吃效果最好

秋葵又叫黃秋葵,最廣為人知的它降血糖的益處。(Shutterstock)
秋葵有護胃的效果。(Shutterstock)

4. 日本山藥:山藥可滋肺陰及胃陰,尤其是生的日本山藥,黏液多,護胃效果比一般的山藥還要好。

5. 黑、白木耳:性平,偏涼一點,但影響不大。木耳具有膠質可養胃,但痛風患者要少吃。另外,黑木耳是色黑入腎,對腎有益。白木耳色白入肺,可潤肺、改善肺燥。

6. 麥茶:麥入脾胃,但不建議以麥茶代替白開水。

7. 溫開水:天天喝溫開水有益腸胃,可保持腸胃的正常蠕動,還有助排除身體廢物。不一定要喝很熱的水,水溫跟體溫差不多即可。夏天可喝常溫、室溫的水;冬天的室溫太低,常溫水會太冷,要再加點熱水。

賴睿昕指出,腸胃的黏膜往上延伸到口腔,就算是口腔含冰水,含到變溫再吞下去,也會影響到腸胃。

二款中藥茶飲改善胃痛、腸胃蠕動不正常

平時容易胃痛或是壓力大影響到腸胃的人,有2款茶飲可幫助改善。

解胃痛茶飲:

材料:西洋參、白芍、甘草,比例為3:3:1或2:2:1。

這三樣藥材的組合,可改善胃痙攣、腸胃蠕動不正常等身體較虛造成的疾病。

解壓力茶飲:

材料:藿香、陳皮、薄荷,比例為3:3:1。

情緒、壓力很容易影響到腸胃,進而延伸出很多疾病。中醫的「肝」與情緒有關,而藿香、陳皮、薄荷,可以平肝。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番茄、香蕉別在飯前吃 不能空腹吃的5種水果

· 按摩3穴位 緩解胃食道逆流 2食物強胃助消化

· 南瓜減肥又養胃 還防胃潰瘍 中醫教你這樣吃

責任編輯:李清風◇

Categories
健康與養生

心臟問題1個月痊癒?哈佛研究證實心包經或存在

刺激穴位,能改善或治癒疾病。在西方,針灸穴位按摩也逐漸受到大眾歡迎。但是,經絡真的存在於人體嗎?科學界一直找不出答案。然而,哈佛醫學院發布的一項研究,證實了十二經絡中「心包經」的存在。

28歲年輕人心臟不適 一個月內痊癒

今年一月,一個28歲的年輕人來到我的診所。

這個小伙子一家都是我的病患。他原本精力充沛,熱愛攀岩。不久前,他感染了新冠,開始時發燒、咳嗽、咽喉痛。休息一段時間後,呼吸道症狀多數緩解了。然而,卻留下胸悶、容易心慌的後遺症。一運動,心慌就更明顯。
聽新聞:

powered by Sounder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心臟上的不適,讓他難以像從前一樣攀岩,他很是苦惱。

我看過他的情況後,發覺他不只是運動時心慌,而且還有心理緊張的症狀,決定從心包經來治療。我給他針灸心包經,又開了中藥。半個多月,小伙子的心臟症狀就痊癒。而且能再度攀岩了。

為什麼針灸心包經,他的心臟問題就好了呢?

「心包」,顧名思義,就是「包裹心臟的部分」。它是保護心臟的衛士。「經絡」,我們可以理解為「能量的通道」。

平時,我們情緒上下起伏,會導致體內能量強烈地浮動,損傷心臟。所以情緒不穩、經常壓力大的人,往往心臟不健康。而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毒的負面能量,也會損傷心臟。特別是很多人有新冠後遺症(長新冠),往往是體內還有殘餘的病毒,這些殘餘病毒的能量持續攻擊心臟。

而心包經的能量,能保護心臟不受損傷,阻止不好的能量進入心臟。我在為這個小伙子針灸心包經時,是加強他心包經的能量,以對抗病毒的能量。

中醫認為「心」不僅僅指心臟本身,還包括情緒方面的狀態。因此,心包經不僅能治療胸悶、心悸、心絞痛,也能改善精神緊張、失眠症狀。

哈佛研究發現心包經可能存在

中醫非常重視經絡,許多治病的概念都與它息息相關。但經絡用肉眼看不見,因此,西方醫學對它的存在仍持保留態度。

但在2021年3月,由美國哈佛醫學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合作、於醫學期刊《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發表的一篇論文,第一次在人體觀察到心包經存在的可能性。

心包經是「十二經絡」其中之一。它從胸部開始,沿著手前臂的中線,一路走到手掌,最後結束於中指末端。它一共有9個穴位,分別是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

心包經經絡的循行路線和穴位。(健康1+1/大紀元)
心包經經絡的循行路線和穴位。(健康1+1/大紀元)

在研究中,科學家們招募了15名健康志願者,由兩位中醫師在他們手上標示出心包經的循行路線和穴位,同時使用低電阻探測儀做進一步的確認。然後,他們在志願者的心包經內關穴注射螢光素,再用特殊相機觀察螢光素的走向。

研究中特別強調,螢光素是注射在皮內,而非皮下、肌肉和靜脈,以確保它不會瀰散到血管。

科學家驚訝地發現,在志願者手腕的內關穴注射螢光素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人的手臂上出現了螢光線條。這些「光線」沿著手臂,一路蔓延到肘彎。這道光線的路徑,正是心包經的路線。

也就是說,這些螢光素從內關穴開始,順著心包經,一路流動到曲澤穴。

哈佛研究發現,在志願者手腕的內關穴注射螢光素後,這些螢光素順著心包經,一路流動到曲澤穴。(健康1+1/大紀元)
哈佛研究發現,在志願者手腕的內關穴注射螢光素後,這些螢光素順著心包經,一路流動到曲澤穴。(健康1+1/大紀元)

值得注意的是,曲澤穴亮點的出現時間,比螢光線條還早。這就好比螢光素進到人體後,進行了「時空穿越」一般。更有意思的是,曲澤穴在中醫的理論裡屬於「合穴」,古人認為它可以聚集能量,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實驗結果似乎證實了這一點。

除了內關穴以外,研究人員也在志願者的間使穴注射螢光素,同樣也可以出現螢光線條。且有些人的光線還一路延伸到了上臂。這個現象持續了18小時才慢慢消失。

科學家在穴位以外注射營光素 沒有出現「光線」 

為了確認是否在手上任一點注射螢光素,都會出現類似的線性軌跡,研究人員特別設計了對照研究:在內關穴的旁邊距離一公分的點,同樣注射螢光素(非穴位注射)。這個實驗做了7次,沒有任何一次出現類似的線條。

穴位注射的實驗總共做了28次:內關穴注射23次,其中有18次出現螢光線條;間使穴注射一次,也有出現線條;大陵穴注射4次,則出現了3次。

在穴位上注射營光素,會出現光線;在穴位以外注射營光素,沒有出現「光線」 。(健康1+1/大紀元)
在穴位上注射營光素,會出現光線;在穴位以外注射營光素,沒有出現「光線」 。(健康1+1/大紀元)

總體來說,28次的注射,有22次出現線條。與非穴位注射相比,經過統計後的P值小於0.001,這代表心包經明顯有存在的可能性,並非單純是古人的想像(一般來說,P值小於0.05即有顯著差異性)。

平時按摩心包經穴位 改善心慌心悸、失眠

那麼,具體來說,如何利用心包經緩解疾病呢?

我們可以進行穴位按摩:每個穴按壓100下,每天按2、3次(早中晚各1次)。直接以拇指揉按,也可以使用按摩器具,以出現輕微痠脹感為佳。以下說明四大心包經穴位的按摩方法:

● 內關穴:治療心臟問題、改善失眠

平時有心慌、心悸、心律不整,或突然出現心肌梗塞等心臟問題,按摩內關穴能幫助緩解症狀。

若身邊的人突然發生心肌梗塞,第一時間要先叫救護車,然後觀察患者生命體徵,並不斷與患者溝通他的情況(如果患者意識喪失,一定要暢通他的呼吸道,不要讓他窒息)。在等待救護車的過程中,不斷地按壓內關穴,可以延緩心肌壞死,爭取救命的黃金時間。

使用針灸的話,一般醫師會考慮針的方向:「順經為補,逆經為瀉」。比如從內關穴下針,往手掌的方向扎(順經),可以調節心臟功能;往上臂的方向扎(逆經),同時還能透針到間使、郄門,可以處理心絞痛,發揮止痛作用。

內關穴是個大穴,除了治療心臟問題,還能改善失眠。

內關穴能治療心臟問題、失眠。(健康1+1/大紀元)
內關穴能治療心臟問題、失眠。(健康1+1/大紀元)

● 曲澤穴:調節心臟功能

曲澤是心包經的合穴,代表很多能量聚集在這裡,使它可以調節相應臟腑的機能。比如:調整心包膜的功能,幫助心臟收縮。心悸、胸悶、心律失常都可以經常按摩它。

曲澤是心包經的合穴,很多能量聚集在此。(健康1+1/大紀元)
曲澤是心包經的合穴,很多能量聚集在此。(健康1+1/大紀元)

● 大陵穴:止痛、調整心情

大陵穴是心包經的俞穴,可以治療許多痛症,比如胸脇痛、手臂痛、手肘痛。它也是一個偏重於瀉法的穴位,可以清心火、肝火。因此,當憤怒、生氣時,按一按大陵穴可以調暢心情。

大陵穴可以止痛、調整心情。(健康1+1/大紀元)
大陵穴可以止痛、調整心情。(健康1+1/大紀元)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心絞痛怎麼辦?3招自我急救 防心肌梗塞

· 失眠、醒來就睡不著?中醫食療+穴位按揉可解

· 夏天喝綠豆湯、紅豆湯?另一碗湯更能降火養心

責任編輯:劉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