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科學家發現太空「巨大光暈」有助探索宇宙網奧秘

【2022年10月30日訊】(記者李宛鴻編譯報導)根據一份新研究,科學家在太空中看到了巨大前所未見的結構,其範圍綿延近十億光年,同時還發出微弱的無線電輝光。研究團隊的這一新發現或可為宇宙中一些關鍵的未解之謎提供新的線索。

研究觀測到的「巨大光暈」(Megahalos)由高能量粒子所組成。然而是什麼給予了它能量,它們又是如何出現在星系團之中,其背後原因仍不清晰。要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將揭開巨大光暈的來源,同時也將解釋宇宙中一些基本而未解的難題,其中包括由物質和氣體所組成,連結宇宙的大規模網狀結構——宇宙網的細節。

由漢堡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維吉尼亞.庫西蒂(Virginia Cuciti)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低頻陣列望遠鏡掃描數百個遙遠星系團時,發現了四個巨大光暈。低頻陣列是分布在歐洲各地的無線電望遠鏡觀測站,其對低頻率的無線電相當敏感。

這四個巨大光暈與一些較小的無線電暈有關。這些小無線電暈是由電子所組成的分散結構,以近光速行進(又稱為相對論性電子),曾在許多星系團中被觀測到。巨大光暈的體積比之前觀測到的小光暈大30倍,然而其亮度要黯淡20倍。

根據9月28日發表在《自然》期刊的論文,研究人員表示,巨大光暈的存在,顯示在無線電暈之外,受到磁場的引導,其運作機制還維持了大量的相對論性電子。研究人員也補充說明,「此大規模無線電發射的運作機制仍舊是未知的」。

深入探索星系團

「當我們在分析本次研究中星系團的其中一組數據時,我們發現一些非常大規模無線電發射的重要線索。所以我們決定再度檢視310個星系團樣本的所有圖像,我們的研究目標是要找到類似的發射。」庫西蒂接著說。「當我們發現樣本中三個其它的星系團所顯示出的電波發射,有與目標相似的規模及特點,那麼很顯然,我們確實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宇宙現象,開啟人們運用無線電觀察來探索星系團外部區域的可能性。」

星系團能容納數百或數千個星系,而其中星系之間的重力相互作用,使它們成為宇宙中最閃耀也最混亂的環境之一。即使相隔數十億光年,通過地球上的望遠鏡,我們也常可以清晰地看見星系團最明亮的部分。然而,我們卻對「星系團內部」星系之間較為黑暗的空間所知甚少。

科學家之前已於許多星系團中心觀察到無線電暈,尤其是那些正在融為一體的星系。這表示電子是從星系合併中獲得能量,接著在強磁場作用下,形成膨大的光暈結構。而新發現的巨大光暈擁有相當獨特的屬性,指向一種與眾不同的能量供給機制,或許與星系團內介質中重力能的消散所引發的動盪有關。

「關於巨大光暈,還有許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庫西蒂說。「我們需要更加靈敏的無線電觀察,才能看清這些外來無線電波源的特性,並了解巨大光暈是否只存在於某些星系團中,又或者大多數星系團內都存在著巨大光暈。低頻陣列目前正升級為低頻陣列2.0,我們非常有信心,其在靈敏度方面的提升,能幫助我們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經由這些觀察,我們現在有一些關於星系團外部區域可測量的資料。」她接著說,「由於它經常出現在天體物理學中,因此我們將在研究中加入電腦模擬。我們計劃展開一場覆蓋範圍廣大的宇宙學電腦模擬項目,目標在於複製巨大光暈的存在與特質。」

有助進一步了解宇宙網

宇宙網是橫跨在宇宙中「精密複雜的絲狀物結構」,透過上述種種努力,研究團隊最終將得出關於宇宙網的新見解。星系團由氣體及神祕的暗物質所構成,並出現在這些絲狀物的相交處。流動於絲狀物間的較為黑暗之外部區域的物質,逐漸累積成為星系團,然而此黑暗區域仍舊難以調查。巨大光暈目前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探索星系團黑暗、難以捉摸的邊緣地帶。

「我們能透過巨大光暈來調查這些區域,表示我們能得知在大規模宇宙結構形成過程中,能量是如何消散的,以及在等離子體密度極低的情況下,粒子要如何加速。」庫西蒂說。「此外,巨大光暈也是我們邁向直接探測宇宙大規模結構相當重要的一步。」

「宇宙中存在的超高密度如絲狀物、牆狀物和聚集成團的物質,通常都能藉由對這些區域中存在的星系進行觀察而推論出,但現在我們開始對充滿這個空間的等離子體進行觀測。」她補充道。「最終的目標,是要了解宇宙中超高密度區域的物質,其獨特的狀態,並且追蹤其結構,推導出它們的演進模式。」

無線電天文學的黃金時代

低頻陣列望遠鏡是新一代超靈敏無線電陣列的一部份。透過揭示系外物體、對龐大的宇宙網進行勘測, 以及其它眾多發現,它將使我們對宇宙的認知徹底改變。科學家同時也非常期待平方千米陣(Square Kilometer Array, SKA)的完工,它會是人類建造過最靈敏的無線電望遠鏡,並且在下一個十年中投入運作。

「這將是無線電天文學的黃金時代。」地球上能觀察到的無線電波長,為數公尺到數十公尺。庫西蒂表示,「低頻陣列開啟了一扇全新的觀測之窗,涵蓋我們從地球上所能觀測到最低的無線電頻率。此次研究的成果,只是天文學家開始探索這塊新領域後,眾多發現中的一例。」

「從另一方面來說,透過對平方千米陣所進行的空前跨國合作,將帶來人類所建造過最靈敏、最精密的無線電干涉儀(一系列共同合作的無線電望遠鏡)。」她提到,「除此之外,這些設備還將涵蓋現代天體物理學中,各式各樣關鍵的議題。例如原始宇宙的研究、第一代恆星和黑洞的形成、對至今仍舊神祕難解的暗能量的探索,以及對太空中磁場起源的認識。」◇#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新研究發現無暗物質星系 距地球2.5億光年

【2022年01月10日訊】(記者笛睿編譯報導)主流宇宙模型認為,暗物質是構成各個星系的重要成分。但是新研究發現,距離地球2.5億光年的一個和銀河系差不多大的星系,完全找不到暗物質存在的證據。

這組研究人員其實在2019年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一份研究中,提出在六個星系內都找不到暗物質的蹤跡。因為這與主流宇宙認知模型的差異很大,所以研究人員決定收集更多數據對每個星系進行更仔細的分析。

2021年12月14日發表於《王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的這份研究,對其中的星系AGC 114905再次進行分析,仍然找不到暗物質的蹤跡。這個星系距離地球2.48億光年,位於雙魚座(Pisces)內。

天文學家把星系AGC 114905歸類為「矮星系」,意即它的亮度較低。這是因為雖然它的空間範圍和銀河系差不多大小,但是裡面恆星的數量只有銀河系的幾千分之一。也就說,這樣的星系內部物質分布很稀疏。

主流理論認為僅靠其它理論,無法解釋宇宙中所有星體、星系大大小小各種結構的分布規律。通過引入一種暗物質的概念,這一切都能得到較好的解釋。這個主流宇宙理論模型估計,暗物質佔宇宙物質總量的比例高達85%。可是科學家不知道它究竟是由什麼粒子構成,所以把它統稱為「暗物質」。

按照暗物質理論,分布稀疏的矮星系更需要存在暗物質,才能把星系內的天體和各種物質聚攏在一起,維持星系的形態。而這份研究發現在矮星系AGC 114905內找不到任何存在暗物質的證據,令研究人員感到很意外。

這份研究總結說,他們觀測的數據顯示,星系AGC 114905內物質運動的模式,完全是正常物質互動的結果。

主要研究者之一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天文學家帕維爾·曼塞拉·皮納(Pavel Mancera Piña)說:「當我們發現有六個星系都沒有暗物質的時候,人家告訴我們『再測一下』。」皮納指的就是2019年他們的研究成果公布出來以後同行的反應。

皮納說:「然而,經過40個小時的仔細觀測,卻為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的說法提供了更確鑿的證據。這當然是我們預計的結果,證實我們以前的測量是正確的。」

「可現在出現的問題是,理論認為AGC 114905星系內一定存在暗物質,我們的測量結果卻發現那裡面沒有。也就是說,理論和觀測的差異加大了。」◇#

責任編輯:葉紫微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研究:十二條恆星流圖有助揭示銀河系暗物質

【2022年01月17日訊】(記者笛睿編譯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十二條在銀河系的外圍繞行銀河系的原始恆星流,並繪製出第一份原始恆星流的分布圖。研究者稱這有助於揭示銀河系內暗物質的分布和特性。

原始恆星流是銀河系在數十億年的發展過程中吞併附近小星系或星團後留下的證據。這些小星系或星團併入銀河系以後,逐漸地消散,只留下這些恆星流。通過探查這些恆星流,科學家能解讀出它們來源星系或星團的很多特性,以及進一步了解銀河系的演化歷史。

科學家估計,銀河系被一團巨大的、不可見的暗物質包圍著。而這些恆星流就漂浮在暗物質之上,繞行銀河系。

主要研究者之一悉尼大學的傑蘭特·劉易斯(Geraint F. Lewis)說:「想象一棵聖誕樹,在漆黑的夜晚,我們只能看到聖誕樹上的彩燈,聖誕樹在彩燈的包圍之下。但是,從彩燈分布的形狀就能看出聖誕樹的形狀。這些恆星流分布的形態也是這樣,它們的運行軌道揭示了暗物質的形狀。」

暗物質是科學家假設宇宙中存在的一種物質,而且認為它們在宇宙中的含量比可見物質更多。理論預測暗物質不與光發生互動,只與物質通過引力發生互動,從而把星系內的物質拉攏在一起。在星系旋轉的過程中,裡面的恆星或行星才不會飛離星系。然而,究竟暗物質由什麼物質構成,又有怎樣的特性,這都是天文學上的未知數。

這個研究組利用英澳望遠鏡(Anglo-Australian Telescope, AAT)蒐集恆星流的信息。AAT位於澳洲海拔1,100多米高的賽丁泉天文台內,口徑接近4米。研究人員利用星光的多普勒頻移(Doppler shift)特性測量恆星的移動速度——就像巡警在公路上用測速槍測量車輛行駛速度的原理一樣,測出每一顆恆星的運行速度。

合作研究者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丹尼爾·扎克(Daniel Zucker)說,以前的研究一次只能觀測一道恆星流,AAT望遠鏡能夠同時觀測好幾道恆星流。

研究負責人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的李婷(Ting Li,音譯)說,他們下一步計劃找到更多這類恆星流並逐一測量。目前她對研究的進展很滿意。「未來十年內,將有很多同行投入這方面的研究,我們是這個研究方向的開拓者。」

《天體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接收了這份論文準備發表。預印版1月2日發表於預印網arXiv。◇#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