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科技新聞

最新發現:奈米化植物纖維具有高導熱性

【2022年11月10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吳瑞昌編譯報導)東京大學工程研究院潮見純一郎(Junichiro Shiomi)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使用流動聚焦法做出的奈米化纖維素(CNF, Cellulose Nanofiber)材料具有高熱傳導性。這是人類首次發現這一特性。

該項報告在10月底被刊登在美國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報告中提到,CNF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因為纖維素可以從木材、海洋無脊椎動物等多種植物和微生物提煉獲得。

由於含有CNF的建築材料具有隔熱性好、柔韌性好、強度高和分量輕等特性,可被用作為牆壁和屋頂的隔熱、降噪和防風材料;又因為其強度高和耐用性強的特點,使其成為聚合物材料(塑料等)的良好替代品。

實驗中,科學家利用流動聚焦法將單個CNF細絲黏成紗線,並用相同的方式定向,將其量產出來,最後結合成為CNF長絲線。科學家測量單根CNF長細絲的熱導率時發現,它擁有14.5W/mK的熱導率,超過一般CNF薄膜(∼1.5W/mK)和其它純CNF材料。

科研人員用拉曼光譜研究CNF長細絲的結構,觀察到導致熱導率增強的原因在於細絲具有高結晶度,這是源自於流動聚焦過程中的CNF排列和離子凝膠化,讓熱量沿著棒狀的纖維束進行傳遞,從而獲得良好的導熱性。

另外,在製作CNF長細絲的過程中,科研人員使用6至20微米(μm)直徑的細絲,發現測量出的熱導率各不相同。直徑較小的樣品往往具有較高的熱導率,做出來的這些長絲的平均熱導係數為2W至14.5W/mK。

科研人員觀察到,CNF中碳氧碳(C-O-C)含量越高,越會降低導熱性;而碳氧碳含量越低,越會增加其導熱性,這是因為當中會含有較高且活躍的氯(Cl)元素,而較低的氯元素會降低導熱性。

為了提高對於CNF細絲熱傳導的理解,他們分別用氯含量高與低的CNF長細絲進行測試,將這些長細絲在-123℃到27℃(150K~300K)溫度範圍進行測量,觀察細絲的導熱性質是否與外在溫度有關聯。

結果顯示,儘管氯元素的含量多寡都有增加導熱性質,但溫度高也會增加其導熱性質。含氯較低者(33.3%)從160K加熱至240K時,導熱率從0.1W/mK提升至0.5W/mK後趨緩並停止。含氯較高者(70.6%)在溫度升至300K時,導熱率從原本的3W/mK增至12W/mK。

研究人員解釋說,該現象在氯含量較低的CNF長細絲中,會使纖維中的鍵與鍵之間吸引力降低,導致纖維密度變小,因此在阻止了溫度升高後,會增加CNF長細絲的熱傳導性質。

潮見純一郎教授對東京大學的新聞室表示,「一般市面上看到的植物衍生材料大多是隔熱和機械性的,但我們發現CNF製成紗線時具有非常顯著的熱傳導性能,比一般的木頭或纖維素紙(電工中所用的一種固體絕緣材料)高出100倍左右。」

他們團隊希望,對於CNF作為導熱材料的調查和探索,可以為工程師提供一些降低對環境有害的聚合物的替代品。讓一些電子零件,使用能被生物降解的CNF和其它植物基材料作為替代品,減少廢棄電子垃圾造成的污染。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英偉達向中國客戶提供新型芯片 規避出口管制

【2022年11月08日訊】(記者陳霆綜合報導)美國芯片製造商英偉達(Nvidia)週一(11月7日)證實,該公司正為中國提供一款新型芯片,以符合美國最近公布的出口管制規則。

據路透社報導(鏈結),英偉達表示,這款名為A800的芯片,是提供給中國的A100代替品,兩者都是圖形處理器(GPU)。

美國10月制定的法規,有效禁止了廠商向中國企業出口先進的微芯片和生產先進芯片的設備。這是美國政府遏制中國半導體行業,阻礙中共軍隊發展的行動的一部分。

8月底,英偉達和超微(AMD)都表示,他們的先進芯片,包括英偉達的A100芯片,被美國商務部列入了出口管制名單。

英偉達發言人在給路透社的一份聲明中說:「Nvidia A800 GPU在第三季度投入生產,是Nvidia A100 GPU的另一個替代產品,供中國客戶使用。」

發言人強調,A800符合美國政府旨在減少出口的明確測試,且無法通過編程加強它的能力。

路透社表示,這種先進的芯片每顆的價格可能達到數千美元。

英偉達透露,它是否就新芯片諮詢過美國商務部。商務部發言人拒絕發表評論。

中國的一個分銷商網站詳細介紹了A800的規格。 A100 GPU傳輸速度最快到每秒600GB,而A800數據傳輸速率為每秒400GB,美國半導體出口新規,將速率限制在每秒600 GB以下。

科技產業分析機構CCS Insight的分析師韋恩林(Wayne Lam,音譯)說:「A800看起來,像是一個重新包裝的A100 GPU,旨在避免最近商務部的貿易限制。」

他根據路透社分享的規格進行評論,並指出8在中國是一個幸運數字。

韋恩林說:「中國是Nvidia的一個重要市場,重新配置產品以避免貿易限制是有充分的商業意義的。」

這位分析師補充說,由於資料中心平台(data center)同時使用了成千上萬的芯片,A800芯片的傳輸能力下降,將意味著平台性能顯著下降。

中國主要的服務器製造商浪潮集團(Inspur)和新華三(H3C)提供了採用新芯片的服務器,但沒有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芯片分銷商容天(OMNISKY)也沒有回應,它在網上發布了A800的規格。

英偉達表示,由於對高端芯片的限制,在截至10月的第三財季,該公司4億美元的中國芯片銷售額可能受影響。

外界推出,擁有替代芯片可減輕該公司的財務打擊。英偉達預計將在11月16日報告季度業績。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為何鐘錶廣告指針都在10:10?研究揭真相

【2022年11月08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相信很多人應該都注意到,各品牌鐘錶廣告上的指針似乎永遠指向10:10,而你去鐘錶店買手錶,那些櫥窗裡展示的手錶指針也無不例外地均設置為10:10,或者是非常接近10:10。很有趣的一個事實,但究竟為什麼廣告商或制錶商都要把指針調到這個特定的時間點呢?

首先說明,這種設計並不是巧合,而是有意而為之。以直覺上的考量,將指針設置在10:10,除了能避免遮到品牌Logo圖案之外,在視覺上也較對稱、諧和,不易遮到其它功能顯示區,然而更重要的是,有研究證明,這樣的設置有助於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好感度與購買意願。

心理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曾發表一項研究,主題是「從實驗心理學角度告訴你為什麼廣告中手錶和時鐘的默認設置是10:10?」

目前各品牌鐘錶廣告都習慣將指針設定在10:10或者接近10:10的位置。(Shutterstock)

該研究發現,當制錶商將手錶調到10:10時,能讓消費者的心情變得愉悅並助長他們的購買意願;相對地,若將手錶的指針調到其它方位時,則對消費者的情緒和購買慾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此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當指針指向10:10時,引起女性愉悅感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

這份研究本身並不複雜,研究人員事前準備了20隻不同款的手錶,然後將這些手錶分別調到10:10、11:30和8:20這三種位置,所以總共獲得了60張照片。

在第一輪實驗中,向20名男性和26名女性展示這些照片,接著於第二輪再邀請11名男性和12名女性來觀看這些照片。實驗後發現,在所有三種設置中,10:10的設置使受試者產生了最強烈的愉悅感,而且它也是唯一被解釋為「像笑臉般親切」的設置。

(Karim et al./Frontiers in Psychology/CC BY 4.0)

《心理學前沿》的這項研究首次為下面的觀點提供了經驗性證據:「如果把指針調成具有笑臉美感的10:10位置,可以積極影響觀察者的情緒反應和他們對所看到的手錶的(正面)評價,即使他們沒有意識到所顯示的時間設置正在有意誘發這種效果。」

也許有的人會不太認同這項研究的結果,覺得研究的樣本數相對較少,似乎也很難證明指針調到10:10就可以讓人下定買錶的決心。但是從品牌的角度來說,他們在制訂銷售策略時,本來就會想要利用他們所有可以運用的招式來吸引消費者,所以他們「寧可信其有」,反正手錶指針可以停在面盤任何位置,那麼為何不停在一個讓人有最好印象的位置呢?

但值得一提的是,各品牌把手錶調成10:10位置的不成文規定大概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逐漸成型的,在這之前,手錶廣告中的指針位置似乎比較隨意。例如,1927年勞力士圍繞英國游泳女將梅賽德斯‧格雷茲(Mercedes Gleitze)泳渡英吉利海峽而製作的廣告中,手錶上的指針設置為10:17。

過去,8:20似乎也曾是一個受歡迎的選擇,儘管指針設在這個位置會讓手錶看起來像是一張皺著眉頭的臉,也許當手錶是一種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時,讓手錶看起來一板一眼似乎不會對消費者心理造成負面的聯想。

(英文大紀元記者Michael Wing對本文有貢獻。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研究首次發現大黃蜂會藉由玩耍來取樂

【2022年11月08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大黃蜂會拿物體來玩耍,這是首次有科學家在昆蟲身上觀察到玩弄物體的行為。這證明蜜蜂可能也有正面的情感,也會藉由玩耍來取樂。

據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網站報導,在這項研究中,該校研究人員設計了幾個實驗來檢視大黃蜂的行為。他們發現,儘管沒有明顯的動機,但大黃蜂會重複地滾動木球。

他們也發現,年幼的大黃蜂滾動的木球比年長的大黃蜂還多,這與人類、哺乳類和鳥類在年幼時期最愛玩的情況類似。他們還發現雄性大黃蜂滾動木球的距離比雌性大黃蜂還遠。

(點擊這裡可以看相關短片)

這項研究一開始觀察45隻大黃蜂在一個活動場所的行為。這些大黃蜂可以走一條暢通無阻的路去覓食的區域,也可以在中途繞道到有木球的區域。有些大黃蜂會去滾動木球,其次數從1至117次不等。

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另有42隻大黃蜂可以進入兩個有顏色的小房間裡,其中一個裡面有木球可以滾動,另一個裡面空無一物。

在稍後的測試中,這些大黃蜂可以選擇這兩個小房間中的任何一個,但此時兩個小房間中都沒有木球。結果顯示,這些大黃蜂偏好先前有木球可玩的小房間。

研究人員表示,大黃蜂滾動木球與覓食或交配等生存策略無關。牠們是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做這件事。

這項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該校博士生加爾帕亞吉(Samadi Galpayage)說,看這些大黃蜂在玩,令人印象深刻。牠們一次又一次地接近並玩弄這些「玩具」。這意味著牠們的大腦雖小,但牠們可不是小型機器人。牠們可能可以經歷一些正面的情感狀態。

該校感官與行為生態學(Sensory and Behavioural Ecology)教授奇特卡(Lars Chittka)說:「這項研究強烈暗示,昆蟲的頭腦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複雜。有很多動物純粹是為了尋找樂趣而玩耍,但大多數例子來自年幼的哺乳類和鳥類。」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於《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期刊上。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研究:農場灰塵可用來預防兒童過敏症

【2022年11月08日訊】(記者林達編譯報導)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正在研究一種用「農場粉塵」和飲用微加工牛奶的治療方法,以預防兒童過敏症,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提供相關產品。

該研究發現有證據表明,在家庭農場長大的兒童在成年早期可以更好地預防過敏性鼻炎。這種過敏反應會導致流鼻涕、打噴嚏和紅眼。

科學家們現在認為,農場灰塵中的物質,以及飲用未加工牛奶可用於防止過敏。一種理論是,二者含有的多種微生物,有助於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慕尼黑亥姆霍茲研究中心的兒科醫生里卡‧馮‧穆蒂烏斯(Erika von Mutius)、以及慕尼黑大學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馮‧豪納(von Hauner)博士說,國際團隊的研究涉及從農場灰塵中提取的保護性物質,和微加工牛奶對兒童的有益影響。

他們說:「我們正在開發一種能夠預防哮喘和過敏的治療方法。看起來前景不錯,我們正在慢慢實現。」

9月在蘇格蘭艾爾郡的官邸Dumfries House舉行的全球過敏專家研討會,研究了國際上對抗潛在致命過敏反應的最新進展。

該活動由娜塔莎過敏研究基金會(Natasha Allergy Research Foundation)組織,該基金會由娜塔莎(Nadim Ednan-Laperouse)的父母設立。2016年7月,娜塔莎因吃了含有芝麻的法式長棍麵包引發過敏而去世。查爾斯王子主持並出席了為期兩天的活動。

6月28日發表在《過敏和臨床免疫學雜誌》(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的最新研究,涉及對德國1,300多名兒童的調研。該研究發現,與住在農場相關的過敏反應的保護作用持續到成年早期,即使這些孩子6歲以後已經搬出農場。

這份由穆蒂烏斯合著的報告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與以下假設一致,即通過暴露於富含多種微生物的環境來預防過敏的機會窗口處於幼年時期。」

她說,多年來的重點一直是保護兒童免受環境中潛在的過敏原的侵害。「這不再只是關於如何避免(過敏原)的問題」,她說,「現在的共識是,我們需要引進那些在目前的生活方式中失去的東西。」

研究表明,接觸來自德國和瑞士的農場灰塵提取物的老鼠可以完全避免塵蟎過敏。還有幾項研究把食用未加工或生牛奶與預防過敏聯繫起來。由於生奶可能含有有害細菌,因此該項目專注於最低加工程度的農場牛奶。

荷蘭肺基金會(Dutch Lung Foundation)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也是歐洲最大的肺研究資助者之一,其正在資助一個國際哮喘聯盟,以研究預防哮喘和過敏的潛在治療方法。

它設定了2027年的目標,即一個基於「微加工」農場牛奶的產品,讓兒童免受過敏和哮喘的侵害,以及可能基於「農場灰塵」的額外預防性治療。

領導全球過敏專家研討會的南安普頓大學免疫藥理學教授斯蒂芬‧霍爾蓋特(Stephen Holgate)爵士表示,參加此次活動的科學家將提供新的證據,說明過敏增加的可能原因和潛在的干預措施。

他說,可能與增加過敏有關的因素之一是幼兒接觸的微生物範圍較窄。「由於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沒有加強保護傘,我們剝奪了免疫系統自身抑制過敏的功能。」他說,研討會將討論使兒童免受過敏之治療方法的研究。

娜塔莎的父親說:「將一些世界領先的過敏症和環境專家聚集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想法是在四年前產生的,當時剛調查了女兒的死因。」

「我們堅信,通過科學研究,我們可以戰勝過敏症,並將其載入史冊。通過幫助制定政策干預措施和研究目標,本週的研討會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研究:聆聽鳥叫有益心理健康 改善抑鬱

【2022年11月07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英國一項新研究表明,看到鳥兒或聽到鳥的鳴叫聲能令人心情愉悅,有助於人類的心理健康,而且這種效果可以持續長達八個小時。

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科學家們利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序,首次對鳥類與人類情緒之間的關聯進行長時間的跟蹤調查。結果驚喜地發現,那些動聽的鳥叫聲不僅能立即給人帶來心靈的愉悅感,而且能將這種好心情維持八個小時之久,觀賞鳥兒也會帶來相同的正面影響。

該研究在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期間進行,有1,292名參與者使用倫敦國王學院提供的名為Urban Mind的應用程序,共計完成了26,856項評估。這些參與者是在全球範圍內招募的,其中大多數來自英國、歐盟和美國。

該應用程序每天三次詢問參與者是否看到了鳥兒或聽到鳥叫聲,然後再詢問有關心理健康的問題,以使研究人員能夠在兩者之間建立關聯,並評估這種關聯的持續時間。

研究人員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無論是對於健康或是患有憂鬱症的受試者來說,聽見鳥叫聲或看到小鳥皆不同程度改善了他們的心理健康,而且這種積極效果與其它環境因素,比如周邊的樹木、花草或溪水等沒有任何關聯。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所(IoPPN)的研究助理瑞安‧哈穆德(Ryan Hammoud)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多與大自然相處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好處,所以我們憑直覺認為,鳥類應該有助於提升我們的情緒。然而,很少有人在真實環境中系統性地調查鳥類對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通過使用Urban Mind,我們首次證實了鳥類與人類積極情緒之間的直接關聯。我們希望這一證據能夠進一步突出保護鳥類的重要性,這不僅關乎生物多樣性,而且也有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

該研究合著者、倫敦國王學院IoPPN的心理學教授安德里亞‧梅切利(Andrea Mechelli)則表示:「『生態系統服務』這一術語通常被用來描述自然環境的某些方面給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的益處,而該研究恰恰為創造和支持鳥類的多樣性方面提供了證據基礎,因為這與我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

「此外,該研究結果也鼓勵人們多走進大自然,增加接觸鳥類的機會,尤其對那些抑鬱症患者等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群體非常有利。」

該研究成果於10月27日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駐顏有術? 研究:有些行星可延緩其恆星老化

【2022年11月07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很多人都希望能永遠保持年輕,而且一直在尋找抗老化的方法。與此同時,德國科學家揭開了「明星」保持年輕的祕密——有些行星可以延緩其恆星老化的過程,而且發現了迄今最佳的證據。

藉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德國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for Astrophysics Potsdam)的科學家找到了有些熱木星(hot Jupiter)能讓母恆星變得比較年輕的證據。

所謂熱木星是一種系外氣態巨行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它們的行星軌道與母恆星的距離不超過水星與太陽的距離。

據該天文台網站11月2日報導,儘管科學家先前就見過熱木星的抗老化屬性,但這是這種奇特的現象首次被系統地記錄下來,成為有史以來最強而有力的證據。

熱木星可能會藉由潮汐力影響其環繞的母恆星,使它旋轉得比較快,也變得比較活躍並產生比較多的X射線,這些通常都是恆星比較年輕的跡象。

然而,就像人類一樣,恆星的活力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所有恆星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緩旋轉和活動,它們的X射線爆發次數也會減少。由於大多數恆星的年齡很難確定,所以科學家很難判斷一顆恆星很活躍是因為它很年輕,或是因為它受到附近行星的影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觀察了多個雙星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兩顆恆星分離很遠,其中一顆恆星有一顆熱木星繞著它旋轉。

科學家知道,雙星系統的兩顆恆星是同時形成的,就像人類的雙胞胎一樣。這兩顆恆星分離很遠,所以不會互相影響,而其中一顆恆星的熱木星也不會影響另一顆恆星。這意味著沒有熱木星的那顆恆星可以用來作為對照組。

研究人員表示,這很像讓一對雙胞胎分別住在不同的地區,以便研究他們的健康會受到什麼影響。通過比較雙星系統中的兩顆恆星,他們可以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X射線來決定恆星是否表現得年輕。他們研究了大約三十幾個雙星系統。結果發現,有熱木星的恆星傾向於射出比較明亮的X射線,所以比沒有熱木星的伴星(指雙星系統中的另一顆恆星)更活躍、更年輕。

研究人員說,他們希望將來能進行更多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這種奇特現象。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中期選舉之夜將現「血月」 美選舉史上首次

【2022年11月07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Jack Phillips報導/戴芙若編譯)11月8日週二,在美國為中期選舉進行投票的數小時前,一場被稱為「血月」的月全食將出現在世界各地。

北美、中美洲、亞洲、澳洲、一些太平洋島嶼和南美洲部分地區的觀眾將可以看到這種太空現象。根據美國宇航局的網站,在美國,月食將於美東時間週二凌晨3:02或太平洋時間12:02開始。

屆時,美國宇航局在其網站上說,「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區,即陰影的外部。月亮開始變暗,但效果相當微妙。」該網站補充說,月全食將在美國東部時間凌晨5:17分或太平洋時間凌晨2:17分左右開始。

據美國宇航局稱,那時「整個月球都在地球的本影中」。「月亮會變成銅紅色。嘗試用雙筒望遠鏡或望遠鏡以獲得更好的視野。如果你想拍照,請使用三腳架上的相機,至少曝光幾秒鐘。」

美國宇航局指出,在週二的月食之後,下一次月全食將在三年內或2025年3月14日內再次發生。

「如果天氣允許,你將能夠在日出前看到整個月食展開,因為月球退出地球陰影的黑暗部分,稱為本影,」美國宇航局在談到週二的月食活動時說。

這將是在美國歷史上首次發生在選舉日的月全食。

美國宇航局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項目的科學家諾亞‧佩特羅(Noah Petro)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這很好地提醒了地球、月球和太陽之間這種真正特殊的聯繫。」

根據佩特羅的說法,2023年5月5日和5月6日將發生微弱的半影月食。明年10月28日也將發生月偏食。

「每次月食都很特別,因為這都是走到室外去看我們在太空中最近的鄰居、月球的絕佳機會」,佩特羅表示。

血色月亮的出現已有數千年的記載,在中國古代歷史和《舊約聖經》中都有記載。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期間,當奧斯曼帝國最終接管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時,人們看到了一個紅色的月亮。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南極冰層下探測到中微子 揭示遙遠星系特性

【2022年11月07日訊】(記者林達編譯報導)一個埋藏在南極冰層中的巨大觀測台幫助科學家們捕捉到如幽靈一般的中微子,並將其來源追溯到一個距離地球約4700萬光年的星系中心,為研究暗藏其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根據11月3日發表在《科學》雜誌(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微子正從一個名為Messier 77(M77)的螺旋形星系中心向地球飛來。在那裡,一個物質和輻射密集的區域圍繞著一個質量為太陽數百萬倍的黑洞。

M77所處的位置,被黑洞周圍的塵埃和氣體遮蔽,以至於用光學望遠鏡從地球上觀察時看不到,

該國際研究的發言人、佐治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伊格納西奧‧塔博阿達(Ignacio Taboada)說:「我們從側面觀察這個星系,發現黑洞隱藏在繞其運行的物質後面。」

研究人員說,中微子——宇宙中最豐富和高能的粒子——穿過這樣的氣體和塵埃時卻不受影響,因其少與其它東西相互作用,包括磁場、物質或重力。這種幽靈般的特性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來探測黑洞周圍發生的情況,包括它如何加速附近的超高溫帶電氣體和物質。

「中微子是觀察宇宙的另一種方式。每次你以新的方式觀察宇宙時,你都會學到一些用舊方法無法學到的東西。」塔博阿達說。

參與這項研究的密歇根州立大學博士後助理漢斯‧尼德豪森(Hans Niederhausen)說,中微子保留了其產生時所留下的信息,包括其能量。相同的能量隨著中微子一起被帶到地球。

尼德豪森說,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這些中微子的來源,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研究它們以更好地了解在M77內產生並加速這些中微子的相互作用,以及黑洞本身的行為和性質。

他們還計劃梳理在宇宙中來自其它星系的中微子,這些星系具有類似於M77的活躍超大質量黑洞。這個星系「讓我們非常清楚下一步該朝哪裡觀測,」他補充道。

研究中使用的中微子探測望遠鏡又叫「冰立方中微子觀測台」(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埋在美國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周圍的10億噸冰層中。當中微子穿過地球時,偶爾會與冰中的原子發生碰撞。觀測台的五千多個籃球大小的傳感器可以檢測這些罕見碰撞產生的副產品,並將這些數據發送到地表的計算機。

這個耗資2.79億美元的觀測台主要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於2011年完工,每年可探測到大約10萬個中微子。

觀測台探測到的幾乎所有這些中微子都產生於地球大氣中,但觀測台每年也檢測到大約數百個來自太陽系以外的中微子——它們為稱作「天體物理中微子」。

由於中微子可以穿透物質而不受影響,所以會從其產生地點準確無誤地以直線傳播。因此,通過繪製天體物理學中微子穿過冰層的行進方向,研究人員可以重建其穿越宇宙返回源頭的路徑。

來自逾50個機構的近400名科學家組成了國際冰立方合作項目,分析了觀測台在2011年至2020年期間收集的數據,以確定有79個中微子來自M77星系。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物理學教授內田耀司(Yoshi Uchida)博士說,「這一天觀測在運行了10年之後,把針對中微子的觀測變成了另一個信息來源。」

塔博阿達說,他認為研究將繼續從這個星系中獲得更多的中微子。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物理學家、兼項目首席研究員弗朗西‧哈爾岑(Francis Halzen)表示,未來的探測不僅可以幫助解析有關M77超大黑洞的更多細節,還可以幫助回答「天文學中最古老的問題」。

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已知宇宙射線的存在——高能質子流和原子核以接近光速運動,並在撞擊地球大氣層時產生電磁輻射和亞原子粒子陣雨。但是這些射線來自何方?是什麼機制加速並將其發送到地球的方向,謎團仍舊未解。

「宇宙中的某些東西猛踢了它們一腳,讓其跑得飛快,」尼德豪森談到宇宙射線時這麼說。

中微子是宇宙射線與高能物體(如超大黑洞)周圍的物質和輻射相互作用的副產品,因此,哈爾岑和塔博阿達說,將幽靈粒子追溯到其源頭或可協助解決宇宙射線的起源問題。◇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企鵝沒厚皮毛如何禦寒?表皮剖面揭保暖真相

【2022年11月05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絕大多數企鵝分布在寒冷的南極地區,不過它們的外觀看起來,似乎沒有像北極熊一樣的厚皮毛,但卻能在極地氣候下生存。近期有網友分享了一張企鵝表皮斷面的照片,揭露了它們不怕冷的真正原因。

一位用戶名為Ehansaja的網友近日在Reddit平台發布了一張企鵝表皮的剖面照,可見最上面是一層黑色的短毛,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見的企鵝外表皮,下面則是一層厚厚的白色羽絨,長度約5厘米,就像一般鳥類的羽毛,而且排列得非常緊密,看起來相當保暖。

很多網友看到後直呼長知識了,紛紛留言表示:「原來企鵝禦寒的祕密武器深藏不露啊」,「真是大開眼界」,「今天才知道企鵝有毛……還以為是像海獅一樣的光滑皮膚」,「它們不只有羽毛能禦寒,還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呢!」

▶請點看相關照片

據《國家地理》介紹,企鵝是一種不會飛的海鳥,看起來像擁有光滑的皮膚,實際上它們發育完全時全身都長滿羽毛,只不過羽毛的生長方式不同於其它鳥類,並非長在長條形的羽胚上,而是均勻地長在身體上,因此看起來像皮毛。

企鵝看起來像擁有光滑的皮膚,實際上它們發育完全時全身都長滿羽毛。(Pixabay)

外層的羽毛能夠幫它們抵擋寒風和冷水,羽毛下則是細小的絨毛,能夠為它們提供80%左右的隔熱效果;而在厚重的毛皮之下,企鵝還有占體重30%的脂肪層,喜愛游泳的人都知道,這是最好的隔熱裝備;若遇到氣溫驟降的情況,它們還會擠在一起共同禦寒。

企鵝雖然不會飛,但它們鰭狀肢的翅膀、圓滑形狀的腳蹼以及流線型的身體,使它們非常善於游泳,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洋裡度過,經常到水下尋找蝦、魷魚和螃蟹等食物,每小時能游15英里(約24公里)左右。

此外,企鵝全身呈現黑白兩色,這種外表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不易被水中的海豹、虎鯨等掠食者發現。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推特證實裁員50% 承諾內容審核不受影響

【2022年11月05日訊(記者陳霆綜合報導)週五(11月4日),推特(Twitter)的安全和誠信主管在一條推文中說,推特已裁掉了50%的員工。但他表示,該平台仍保有足夠的內容審核能力。

「昨天的裁員,影響了我們安全與誠信部門約15%的員工(相比之下全公司裁員約50%),我們的一線審核人員受到的影響最小。」推特安全與誠信負責人約爾·羅斯(Yoel Roth)說。這是首次有Twitter主管確認裁員的規模。

在另一條推文中,羅斯說:「雖然我們昨天告別了才華橫溢的朋友和同事,但我們的核心審核能力仍然存在。」

隨著美國中期選舉即將到來,羅斯說,打擊有害的錯誤信息仍是首要任務。

「在美國進行提前投票之際,我們在選舉誠信方面的努力——包括可能壓制投票的有害錯誤信息和打擊國家支持的信息行動——仍是首要任務。」

推特新任首席執行官馬斯克(Elon Musk)在羅斯發完推文後,不久又發了一條推文說:「再次明確指出,Twitter對內容審核的堅定承諾絕對沒有改變。」

馬斯克補充說:「事實上,本週我們確實看到仇恨性言論有時會下降到『低於』我們之前的水平,這可能與你在媒體上看到的情況相反。」

週五早先,馬斯克表示,由於民權團體對裁員將如何影響內容審核提出了擔憂,並向頂級廣告商施壓,要求他們撤消廣告支出,Twitter經歷了「收入大幅下降」。

據路透社報導,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大品牌都表示,已暫停在Twitter上投放廣告。

馬斯克還表示,Twitter的全球裁員行動,是考量了公司經營之後不得已的結果。

他說:「不幸的是,當公司每天損失超過400萬美元時,沒有其他選擇。」

馬斯克強調,每一位離職的員工都得到了3個月的遣散費,這比法律規定的要多50%。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馬斯克致函Twitter員工 通知大規模裁員

【2022年11月04日訊】(記者陳霆綜合報導)推特(Twitter)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週四(11月3日)晚間通知全體員工,週五起該平台將大規模裁員,並指示員工暫時不要前往辦公室。

「為了讓Twitter走上健康的道路,我們將在週五經歷全球裁員的艱難過程」,該公司發給所有員工的電郵寫道,「我們認識到,這將影響到一些為Twitter做出寶貴貢獻的人,但不幸的是,為確保公司成功發展,這一行動是必要的。」

多家主流媒體都報導了這次裁員行動,並引用了這份內部郵件。

此前,彭博社本週早先報導稱,馬斯克將在週五裁減該公司7,500名員工中的3,700名。據報導,馬斯克還取消可在家工作的政策,準備要求員工到辦公室來上班。

不過,這封電郵並未詳細說明裁員的總數。

《紐約時報》(鏈結)表示,據此前內部消息和一位投資者的說法,大約一半的Twitter員工似乎將失去工作,儘管最終的數字可能還未確定。

「鑑於我們員工分布的性質,以及我們希望儘快通知受影響的個人,這一過程的溝通將通過電郵進行。」該消息說。

該郵件說,每個人都會收到一封關於他們在公司的未來的郵件,無論他們是否被裁員。

「為了幫助確保每位員工以及Twitter系統和客戶數據的安全,我們的辦公室將暫時關閉,所有通行證將全被暫停。若你在辦公室或在去辦公室的路上,請回家。我們承認,無論你是否受到影響,這都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經歷。」

該郵件最後寫道:「感謝你繼續遵守Twitter的政策:禁止在社交媒體上,與媒體或其它地方討論公司的機密信息。我們感謝你們對Twitter的貢獻,也感謝你們耐心等待我們完成這一過程。」

Twitter沒有立即回應各媒體的置評請求。

據路透社報導(鏈結),兩位熟悉此事的消息人士表示,馬斯克已指示Twitter團隊試圖每年節省10億美元成本。

在通知大規模裁員之前,他已開除了公司的一些高層人員,包括前首席執行官,以及高級財務和法律主管。其他員工,包括在廣告、營銷和人力資源部門任職的人,在過去一週裡也紛紛離職。

最近,其它科技公司也削減了工作崗位。週四,Lyft表示,它將裁掉其5,000名員工中的13%,即約650人。支付平台Stripe表示,它將裁減14%的工作,即大約1,100人。

馬斯克的裁員行動,正處於美國中期選舉之前。一些分析人士擔心,Twitter團隊是否保存了足夠的人力應對可能激增的虛假信息。

Twitter的重大變化,還包括成立一個內容審核委員會。馬斯克此前稱,該委員會擁有「廣泛不同的觀點」。

此外,馬斯克也承諾用戶可以每月8美元的訂閱費用,獲得驗證徽章,並享有其它升級服務。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印度指控小米假借專利費匯款 誤導銀行多年

【2022年11月04日訊】(記者李言綜合報導)法律文件顯示,印度調查人員指控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小米的印度分部,假借專利費誤導銀行多年。

據路透社報導,小米公司與印度金融犯罪打擊機構——執法局(Enforcement Directorate)交惡。執法局凍結了該公司6.7億美元的銀行資產,稱調查發現該智能手機銷售商打著專利費的「幌子」向美國芯片公司高通(Qualcomm)和其它公司「非法匯款」。

小米否認有不法行為,並與印度法院接洽,稱其付款合法,被上訴機構確認的資產凍結後造成其在一個關鍵市場的運營「停止」。法院在10月份拒絕向其提供任何救助。該案件將在11月7日進行下一次審理。

小米10月3日提交的法庭文件,為調查結果提供了新的線索,顯示聯邦探員發現其印度分部以專利等許可技術轉讓使用費的方式,向高通匯款,涉嫌違規。

根據包含執法機構調查結果的法庭文件,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印度分行一名高管在4月向聯邦探員證實,印度法律要求小米印度分部和高通公司之間制定法律協議以支付專利費,而這家智能手機公司向銀行稱有這樣一份協議存在。

文件顯示,德意志銀行告訴調查人員,由於保密原因,小米印度沒有與銀行分享該協議。

然而,文件顯示,在調查期間,小米印度首席財務官薩米爾‧拉奧(Sameer BS Rao)和當時的總經理馬努‧庫馬爾‧賈恩(Manu Kumar Jain)承認,高通和小米印度之間沒有任何協議,「專利技術使用費」是根據該集團在中國的高管指示匯出的。

該機構在其評估中指出,小米「向銀行提供了誤導性信息。他們沒有與銀行分享他們提到的作為付款基礎的協議」。

「這表明……他們打算按照中國母公司的異想天開,把錢匯到印度境外。」該機構補充說。

德意志銀行一位發言人拒絕向路透社發表評論。根據法庭文件,小米在印度四個被凍結的銀行帳戶中,有一個是在德意志銀行。

高通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說,根據「高通公司的許可,小米印度公司對在印度銷售的所有設備支付專利費」。雙方都沒有回答與專利費協議有關的問題。

拉奧、賈恩和執法局均未回應。

小米印度是印度最大智能手機製造商,擁有21%的市場份額。該公司稱繼續堅持其「關於專利費支付合法性的立場」,並提及10月2日的一份聲明。

該聲明稱,小米印度是小米集團關聯公司,也是小米集團公司之一,與高通公司達成了法律協議。印度分公司向美國公司付款「合法」。

印度當局不同意這種說法,稱小米印度公司只是合同製造商(高通)生產的智能手機經銷商。根據法庭文件,該機構評估說,鑒於小米印度分部在設計手機方面沒有發揮任何作用,該公司「不存在」向高通公司支付專利費用的問題。

在2020年邊界爆發衝突後,中印兩國政治局勢緊張,許多在印度開展業務的中國公司遇挫。印度以安全問題為由,禁止了三百多個中國應用程序,並收緊了對中國公司的投資規範。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美研發新型無線心臟起搏器 非電池驅動

【2022年11月03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吳瑞昌編譯報導)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心臟病的高發,越來越多的心臟病患者必須依賴心臟起搏-除顫器,但這種微型機器的植入又給病人帶來其它痛苦。美國醫學家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人類有望獲得一種無線且非電池驅動的心臟起搏-除顫器,以解決現有機器給病人帶來的困擾。

除顫-起搏器是植入心臟內的微型機器,用來調節心房顫動和其它心律失常症狀等。當患者心跳異常時,機器會透過強力的電擊重置患者的心跳,但電流不僅會讓患者痛苦,也妨礙醫生使用設備觀察心臟狀態。因此,科學家們希望開發出一種能觀察心房和心室治療過程,同時又能降低患者痛苦的除顫-起搏器。

針對這一議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華盛頓大學、西北大學及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共同組成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研究和動物試驗,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10月底的《科學》雜誌上。

這款新型的無線機器沒有電池驅動,其獨特的板載計算能力,能夠實時監測心律,能依照心臟大小調整機器的大小。由於該設備沒有電池,因此未來安裝該款機器的患者,無需每5到7年更換一次設備中的電池。

這款新開發的植入性的微型無線心臟起搏-除顫器,整體大小約2到3厘米,用超低延遲方式,達到快速除顫和起搏效果,並透過紅外光(IR)對其進行遠程連網、編程和遙控,實時監測和記錄心律,可選擇更佳除顫時間。

另外,生物的心臟大小和形狀,會因物種產生差異,所以製作時必須先對生物心臟的變化和跳動模式進行分析和調整,避免心臟跳動時導致該款機器中的超薄電路發生不可逆的形變,破壞機器的功效。

在對小鼠做的動物試驗中,科學家為了記錄小鼠心臟跳動的變化,透過深度學習軟件DeepLabCut追蹤和分析心臟形態改變的情況,藉此達到計算心臟收縮的周期、收縮時表面積的變化,以對機器的電路進行修正。

該款機器的電路由聚二甲苯進行封裝,中間層含有鉑、銀、鈦金屬和聚醯亞胺(PI)構成柔軟且超薄的薄膜型電路層。

機器的能源主要透過磁共振的方式從主天線中收集射頻(RF)的功率,為其收集電力,再儲存到電容中。這些電力用來驅動整個機器,讓微型控制器(μC)控制、計算和收集心臟在除顫和起搏時的數據變化回傳至電腦。

該電路採用波浪圖形交錯形式,組成4個花瓣形狀的電路網,以便包覆整個心臟。這些花瓣電路上共遍布9個微型的LED燈珠,並共同連結在微型控制器上。

圖為美國新開發的無線且非電池驅動的心臟起搏-除顫器,左邊是微型控制裝置,右邊是實驗鼠的心臟和起搏點。(亞利桑那州大學提供)

上面的微型LED燈珠不僅提供照明,同時也是起搏點,用來起搏和除顫小鼠的心臟。微型LED燈珠會隨著提供的電流大小,改變其亮度和散發出的熱能,藉此強化心肌細胞,達到預期效果。

不過,科學家為了避免微型LED燈珠在高功率時溫度過高,對小鼠的心臟組織造成損害,破壞了實驗目的,因此將燈珠的溫度變化設定在0.84°C以下。

這些設置都完成後,實驗人員開始對小鼠進行起搏和除顫功能測試。實驗結果證實,該機器確實起到除顫和起搏的作用。

動物的實驗是當代病理學和西醫醫學發展的重要工具和依據,特別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研究團隊希望使用在小鼠身上的高度微型化的植入性除顫-起搏機器,能對研究人類心臟疾病有所幫助,並最終應用到病人身上。

該項目的研究人員、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伊戈爾‧葉菲莫夫(Igor Efimov)對亞利桑那大學的新聞室表示,「新設備可以進行更精確的定點除顫,不僅效果更好,也減少患者痛苦。希望這項技術可以讓全世界的患者生活更輕鬆,同時也幫助人們監測和治療心臟病。」◇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NASA縮時視頻展示過去12年宇宙變遷

【2022年11月02日訊】(記者林達編譯報導)天體物理學一般認為宇宙已有130億歲,因此12年在宇宙歷史中就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但是美國宇航局(NASA)10月18日發布的一部縮時視頻卻顯示出過去12年中發生了多少巨大變化:恆星們亮度發生劇烈震盪,小行星們在太空中飛奔,黑洞們因吞噬氣體及塵埃而發出宇宙焰火。

NASA於2009年發射了「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發現了星團和數千顆矮行星,並幫助科學家發現了地球的特洛伊小行星等。當WISE在2011年用盡冷卻劑時,NASA將其置於休眠狀態。但它的一些紅外探測儀仍可有效運作。因此,2013年,NASA以NEOWISE(Near-Earth Object WISE, 即近地天體WISE)的形式重新啟動了這項任務。NEOWISE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追蹤和描述2,000顆已知的小行星。

縮時攝影

NEOWISE通過廣角巡天來執行其任務。每六個月,NEOWISE即可完成一張夜空全景圖像。NASA將十多年來拍攝的18張全天圖像組合在一起,創造了夜空的縮時攝影,其中涵蓋了數億個天體。

「如果你走到室外觀看夜空,似乎一切照舊,但事實並非如此,」位於圖森市的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 in Tucson)NEOWISE首席研究員艾米‧美因澤(Amy Mainzer)說,「星星燃燒爆炸此起彼伏、小行星呼嘯而行、黑洞在撕裂著恆星、宇宙一派繁忙景象。」

褐矮星

NEOWISE的一項重大科學貢獻是它大大增進了科學家對褐矮星的研究。褐矮星並不完全是恆星,而是正在成為恆星的亞恆星。但尚未聚集足夠的質量來引發氫聚變反應而升級為恆星。其個頭比恆星小,比最大的行星大,其質量從13到80個木星(Jupiter)不等。

天體物理學家推測褐矮星是存在的,但只有通過紅外觀測才能看見它們。儘管「2微米全天巡天」項目(2MASS)成功地找到了一些褐矮星,但從地球表面進行紅外天文學是很困難的。而現在我們發現了成千上萬個,這要歸功於WISE/NEOWISE這樣的太空紅外天文台。

天體物理學家對最涼的褐矮星很感興趣,因其彌合了恆星和行星之間的差距。這是光譜Y類褐矮星,發射的能量非常少。最涼的溫度略高於室溫。WISE在2011年發現了Y級褐矮星。

NASA最終將WISE和NEOWISE的數據合併到一個名為CATWISE的目錄中。2019年,科學家通過目錄搜索發現了CISEP J1935-1546,這是一顆更涼的褐矮星,估計溫度為攝氏-3度到87度之間。

公民科學家團體也在NEO/NEOWISE的褐矮星研究中發揮了作用。2020年,公民科學家幫助發現了兩顆最不尋常的褐矮星,叫做T型亞矮星。

同年,與NEOWISE合作的科學家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奇怪的褐矮星,並給它起了個暱稱:「意外」,因其發現真的是一個意外。「意外」歲數很大了,年紀約有100到130億年——並且金屬豐度(metallicity,指恒星内除氢和氦元素之外,其它的化学元素所占比例)非常低。它是如此古老,以至於其金屬豐度反映的是早期宇宙而非現代宇宙。一代又一代的恆星創造了更重的元素,在數十億年間將其散布到太空中,因此宇宙中近期形成的物體具有更高的金屬豐度。

雖然「意外」是第一個被發現的,但可能不是最後一個。其中許多可能潛伏在黑暗中,甚至可能仍隱藏於NEOWISE數據中。

NEOWISE任務的持續時間比預期的要長得多。當NASA將其作為WISE發射時,認為它會持續兩年,直到冷卻劑用完。但在重新調整為NEOWISE後,任務已經持續了10年。甚至WISE的科學家也對任務的長度以及收集的數據量感到驚訝。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天文學家彼得‧艾森哈特(Peter Eisenhardt)說:「我們從未預期航天器會運行這麼長久,而且也無法預料能夠利用如此多的數據做科學研究。」。◇#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AI技術被用於繪畫 引發倫理和道德問題

【2022年11月01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吳瑞昌、張鐘元採訪報導)AI(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快速,現在已應用到繪畫領域,引發行業倫理和道德等問題。

目前市面上有微軟OpenAI的Dall-E 2、Novel AI、Stability AI的DreamStudio和Midjourney等藝術繪畫或圖片生成器。它們能在沒有藝術家、攝影師,甚至沒有圖片的情況下,在一分鐘之內快速生成一張通常需要花費幾小時到幾天才能繪畫出來的圖像,而這些圖像還能任意修改。

Dall-E 2和Midjourney只需透過簡單的文字描述就能快速生成圖畫,並可在PowerPoint、海報、社交媒體帖子等中使用。而 Novel AI、DreamStudio只要放幾個簡單的圖和輸入文字就能快速生成你想要的圖畫。

Dall-E 2會根據文字描述對圖畫的需求,創建一個完全「原創」的圖像,即使你以相同的文字描述提示AI作畫,也永遠無法得到相同的圖,只能得到相似的。

Dall-E 2的AI實驗室會把文本和圖像模型,直接集成到美國圖片素材供應商 Shutterstock上。該家公司正在啟動一項「貢獻者基金」,向創作者提供補償,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圖來訓練AI。

鑑於AI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程序員在訓練AI時透過網絡上數億張的照片進行訓練,並且透過演算法進行解析和再重構,這也使AI能力隨著練習而增強。

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特曼(Sam Altman)在10月底的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我們從Shutterstock獲得許可的數據,對於Dall-E的培訓至關重要。」

目前一些專業的插畫師和動畫師正在使用這樣的工具,將自己的想法實現,甚至將一些人工智能創作融入他們的作品中,但也隨之引發爭議。

今年9月一個叫傑森·艾倫(Jason Allen)的人利用Midjourney軟件「繪畫」出《歌劇院空間》(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美國科羅科州博覽會的美術比賽中擊敗了其他20位藝術家,贏得了第一名的藍色絲帶和300美元獎金。

儘管當時艾倫參加的項目是「數位藝術」,做法並未違反比賽方的規定,但許多人批評他是「勝之不武」,並認為藝術應該是自己畫出來的,而不是用AI代替他進行繪畫,這有悖藝術家精神。更有人在Youtube上批評這是對藝術家的「強姦」。

一些藝術家的作品被製造AI圖像生成器的公司抄襲和模仿,有可能奪走創作者的工作機會,或者剝奪他們獨特的風格。他們呼籲制定新的法律來規範這一項新領域。

雖然由Novel AI繪製的圖片,與手工繪畫出的圖片在細節上和精細度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在版權和智慧財產權上的問題,也引發許多人的擔憂。

Novel AI在官方推特上表示,旗下的AI透過「Danbooru」網站的ACG圖片(動畫(Anime)、漫畫(Comics)與電子遊戲(Games)的縮寫)進行訓練,但Danbooru上有許多未經原畫作者授權的圖片,多來自pixiv跟推特的藝術家的原創和二創作品,這也代表生成使用的素材大多沒有經過原始繪畫者的同意。

此外,圖像融合技術越來越流行,有人利用AI換臉技術「Deepfakes」,將一些名人的臉進行數字模擬,並投入廣告或色情影片中,藉此獲得大量利益,但這些作品並未受名人的授權,已經有人向營銷行業提出了新的法律和道德問題。

越來越多大型科技公司都在想辦法將這種技術融入他們的產品中,目前Meta 已經在談論利用AI生成視頻。

藝術家的藝術風格遭到AI大量模仿

一件藝術作品的鑑別度和欣賞價值,來自於不同藝術家良好的風格和對作品的投入及對其精細度的要求,言外之意藝術家的風格是藝術作品中的「靈魂」。

來自波蘭的數位藝術畫家格雷格·魯特科夫斯基(Greg Rutkowski),他在電腦繪圖(CG)視覺藝術平台ArtStation上有超過10萬名追蹤者,更曾與Sony等一些遊戲商合作。

但以他風格製作的AI圖畫在Stable Diffusion有十幾萬張,使用率甚至遠超本人。在推特等社交平台上搜尋「Rutkowski」,可以看到不少相關作品,但都不是本人繪畫的。

10月中魯特科夫斯基對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表示他的擔心。他說,「過往網絡上看到與我相似的風格真的很少見,但現在不同。」「我和其他藝術家的名字都被大量用來生成AI圖像,或許大家想假裝那是我,但那是不道德的。」

日本的電腦工程師張善力(化名)告訴大紀元,現在AI是根據過去的圖形和作品來學習的,本質上沒有了人在繪畫過程中的內涵和精神層面在裡面。

獨立撰稿人諸葛明陽也對大紀元表示,「對於需要磨練幾十年的藝術家和攝影師而言,AI繪畫替代了他們的思想、智慧和技術,使藝術品變得非常廉價,而且人類從此不再需要藝術修養,一切只交給電腦軟件即可,且價值觀也由電腦所決定,這是非常可怕的。」

目前,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圖庫供應商蓋特(Getty Images)已經在今年9月底禁止在其平台上銷售AI藝術圖片,因為他們擔心無法對這些系統的輸出進行版權保護,將出現許多問題。

不過Getty Images的CEO克雷格·彼得斯(Craig Peters)對科技網站The verge表示,實際上完全刪除AI內容可能很困難。因為公司依靠C2PA(內容來源和真實性聯盟)創建的過濾器進行過濾,但沒有任何自動過濾器是完全可靠的。

專注於毛茸茸人物繪畫的社交藝術網站FurAffinity則表示,已經禁止AI藝術品,因為它破壞了人類藝術家的作品。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推特高層:馬斯克收購後凍結部分內容審核工作

【2022年11月02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Jack Phillips報導/高杉編譯)據推特公司一名高層官員透露,在馬斯克上週以440億美元收購了該公司之後,該社交媒體平台上的一些內容審核工作已被停止。

推特公司(Twitter)的安全和誠信主管約爾‧羅斯(Yoel Roth)回應了彭博新聞社的一篇報導。該報導稱,在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接管推特後,許多推特員工被剝奪了使用內容審核工具的權力。

羅斯在推特平台上回應道:「這正是我們(或任何公司)在企業轉型期應該做的事情,以減少內幕風險的機會。我們仍在廣泛地執行我們的規則。」

羅斯在週一(10月31日)寫道,推特公司已經刪除了1500多個帳戶,並減少了與涉嫌「仇恨行為」有關的帖子的瀏覽量。他寫道,印象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推特將「繼續投資於政策和技術,以使情況變得更好」。

在週一晚間,彭博社的一名記者援引匿名消息來源稱,「一大批」推特內容審核人員所使用的工具被鎖定。該記者寫道,「通常情況下,團隊中有數百人有權刪除推特平台上『含有虛假錯誤信息』的帖子」,並稱,「而現在只剩下15人了」。

由於自2021年初以來,許多共和黨和保守派人士的帳戶被推特封殺,推特公司的版主被指控持有左翼偏見。推特公司還被指控干涉總統大選。當時距離2020年大選僅剩幾週的時間,推特阻止了用戶分享《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關於喬‧拜登幼子亨特‧拜登(Hunter Biden)的可疑海外商業交易的爆炸性報導。之後,它還將《紐約郵報》的帳戶屏蔽了兩個多星期。

推特聯合創始人、時任推特首席執行官兼的傑克‧多西(Jack Dorsey)後來承認,該平台對《紐約郵報》的報導和圍繞亨特‧拜登醜聞的處理方式存在問題。之後,多西離開了推特公司。據報導,他在今年早些時候曾表態支持馬斯克對該公司的收購。

馬斯克被認為是一個言論自由絕對主義者,他經常批評推特公司的內容審核規則。上週四(10月27日),在收購推特前的一封信中,這位特斯拉CEO告訴廣告商,不會允許推特成為一個「人人可以自由出入的、地獄般的地方」。

根據週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提交的一份文件,馬斯克已經解散了推特的董事會,並讓自己成為這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公司的唯一董事。該文件還正式確認,前首席執行官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已不再是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這份文件寫道:「根據合併協議的條款,自合併生效時間起,在合併生效時間之前擔任推特公司董事的以下人員不再是該公司的董事: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 奧米德‧科爾德斯塔尼(Omid Kordestani),大衛‧羅森布拉特(David Rosenblatt),瑪莎‧萊恩‧福克斯(Martha Lane Fox),帕特里克‧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埃貢‧德班(Egon Durban),李飛飛(Fei-Fei Li),和咪咪‧阿萊馬耶胡(Mimi Alemayehou)。」

據報導,馬斯克還解僱了推特前內容審核主管維加亞‧加德(Vijaya Gadde)以及推特前首席財務官內德‧西格爾(Ned Segal)。據信,加德正是去年負責封殺前總統唐納德‧川普(特朗普)帳戶的「主要操刀手」。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推特易主 多西繼續持股 助馬斯克一臂之力

【2022年11月02日訊】(記者李言綜合報導)在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全面接管推特(Twitter)所有權後,前推特聯合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將繼續持有該社交平台股份,為馬斯克收購該公司省下近10億美元。

根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新提交的一份文件,多西同意將其2.4%的推特股份轉給馬斯克接管該社交平台後建立的新控股公司——X Holdings I Inc.。根據該文件,多西持有股份價值略高於10億美元。

根據該文件,多西早在4月份就同意轉出股份,當時馬斯克與推特簽署了協議。上週四(10月27日),在馬斯克正式擁有推特的當天,多西正式轉出所持股份給馬斯克的新控股公司。

根據推特訴訟馬斯克時披露的相關內容,多西和馬斯克是朋友,在這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採取行動收購推特之前,兩人就已經做了廣泛討論。

在董事會同意收購後,多西在推特上說:「伊隆是我信任的唯一解決方案。」5月,就在該公司宣布以44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馬斯克幾週後,多西離開了推特董事會。

根據給SEC的這份文件,多西和馬斯克「可能被視為組成了一個小組」,這表明他們兩人在收購中一起工作。

然而,該文件稱,多西「否認有這樣的小組存在」。

多西是金融技術公司Block(以前名為Square)聯合創始人,他在該公司擔任首席執行官,並擁有價值幾十億美元的Block股份。

馬斯克已經開始著手重塑推特。他下令立即改變該平台訂閱和驗證程序,目的是將其變成推特創收業務,並希望看到Vine(短視頻平台)回到該社交媒體平台。工程師團隊正在「全天候」工作,以滿足新老闆的新需求。

據CNBC報導,馬斯克已授權五十多名來自特斯拉的自駕軟件工程師和其他員工在該社交平台上進行代碼審查等工作。

同時,《內幕》報導說,人們普遍預計大規模裁員將很快發生。

另外,週末的一份證券文件顯示,沙特阿拉伯的瓦利德(Alwaleed bin Talal bin Abdulaziz)王子已經將推特公開發行總股份的3.5%,價值約19億美元,轉入馬斯克擁有的推特新控股公司。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深空中驚現奇特天體 天文學家大惑不解

【2022年11月01日訊】(記者林達編譯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神祕的中子星比以前設想的要輕得多,這打破了人們對恆星物理學以及恆星演化的理解。有趣的是,它可能主要由夸克組成。這一新發現可能會改寫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正如10月24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所詳述的,這顆中子星的半徑只有6.2英里,質量為太陽的77%。這就比之前研究過的任何中子星都要輕得多,一般中子星的質量(在相同半徑的前提下)是太陽質量的1.4倍。

因此,德國圖賓根大學(Eberhard Karls University of Tübingen)的天文學家團隊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全新的恆星。該團隊由維克多·多羅申科(Victor Doroshenko)領導。

「質量估計使其成為迄今所知最輕的中子星,並且可能是一個更奇特的天體,一個奇怪的恆星。」論文這樣寫道。

中子星是已知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通常是在超巨星變成超新星之後形成的。然後恆星的核心會內爆,將所有質量壓縮成一個極其緻密的物體。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一茶匙中子星的質量將達到2.2萬億磅。

這個新發現的物體打破了人們已知的定義和界限。

多羅申科及其團隊使用歐洲航天局蓋亞(Gaia)航天器獲得的數據發現,這顆恆星實際上比人們想像的要近得多,這使他們能夠重新計算這顆神祕星體的質量。

然而,據該團隊稱,由此產生的質量和半徑根本不符合目前對中子星的定義,因此,這可能是一顆「奇異的新星」。

奇異星是假設的天體,被認為主要由「奇異夸克」組成,具有較低的溫度和一般中子星的質量。

天文學家還提出,奇怪的星體可能是快速射電爆(fast radio burst)的推手,這種爆發神秘而強大,迄今仍未得到解釋。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天體,很可能會改寫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多羅申科及其團隊在一份聲明中寫道:「這樣一顆輕型中子星,無論其內部成分如何,從天體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都極其有趣。」◇#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研究:金魚不僅記憶力佳 還能準確估算距離

【2022年10月30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金魚向來給人記憶短暫的印象,因此人們常以「金魚腦」來形容健忘的人。不過,近期一項研究發現,金魚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得多,它們不僅記憶力佳,還能敏銳地根據環境的變化準確估算出距離。

眾所周知,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天生具有導航能力,它們的大腦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和時間等各種訊息,來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及前進的方位,然而,為了了解魚類的大腦內是否具有與陸地生物相似的空間導航系統,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對金魚進行了長達數月的訓練和研究。

這項由生物學家阿德萊德‧西博(Adelaide Sibeaux)博士領導的研究,以9條金魚作為實驗對象。研究人員在一個狹窄的魚缸內側貼上黑白相間、均寬2厘米的垂直條紋,以此來計算金魚的游泳距離。當金魚游到70厘米設定距離時,研究人員就會「揮手」示意它們掉頭,再按照設定好的路線游回原點,這時會給予食物獎勵。

經過幾個月的重複訓練後發現,在停止手勢引導、改變起始位置或變換內側圖案(如將垂直條紋改成同等間距的格子圖案)的情況下,絕大部分金魚仍能準確游到指定距離,然後自動折返,並成功獲得食物獎勵。

但是,若將內測的條紋間距變窄,調整成1厘米寬時,金魚就會自動縮短游泳距離。

西博指出,「它們並非精確計算經過了幾個條紋,而是運用環境的對比變化,來估算它們遊了多遠。」

西博進一步表示,這一研究成果不僅顛覆了「金魚只有3秒記憶」的刻板印象,而且不同於陸地生物通過測量眼睛與周遭物體的角度來推算距離,金魚有著一套複雜的生物系統,它們是基於環境視覺密度的「光流機制」(Optic flow)來協助它們估算距離。

不過,這9條接受訓練的金魚並非全員成功,有一條名叫Bubble的金魚,就沒辦法每次都準確游出70厘米的距離,研究人員表示這大概就如同有些方向感不好的人,比較容易迷路。

該研究成果近日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的生物科學版,研究人員接下來還將進一步釐清,金魚是否跟人類或其它哺乳動物一樣,在大腦中擁有網格細胞和定位細胞來幫助導航。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科學家發現太空「巨大光暈」有助探索宇宙網奧秘

【2022年10月30日訊】(記者李宛鴻編譯報導)根據一份新研究,科學家在太空中看到了巨大前所未見的結構,其範圍綿延近十億光年,同時還發出微弱的無線電輝光。研究團隊的這一新發現或可為宇宙中一些關鍵的未解之謎提供新的線索。

研究觀測到的「巨大光暈」(Megahalos)由高能量粒子所組成。然而是什麼給予了它能量,它們又是如何出現在星系團之中,其背後原因仍不清晰。要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將揭開巨大光暈的來源,同時也將解釋宇宙中一些基本而未解的難題,其中包括由物質和氣體所組成,連結宇宙的大規模網狀結構——宇宙網的細節。

由漢堡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維吉尼亞.庫西蒂(Virginia Cuciti)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低頻陣列望遠鏡掃描數百個遙遠星系團時,發現了四個巨大光暈。低頻陣列是分布在歐洲各地的無線電望遠鏡觀測站,其對低頻率的無線電相當敏感。

這四個巨大光暈與一些較小的無線電暈有關。這些小無線電暈是由電子所組成的分散結構,以近光速行進(又稱為相對論性電子),曾在許多星系團中被觀測到。巨大光暈的體積比之前觀測到的小光暈大30倍,然而其亮度要黯淡20倍。

根據9月28日發表在《自然》期刊的論文,研究人員表示,巨大光暈的存在,顯示在無線電暈之外,受到磁場的引導,其運作機制還維持了大量的相對論性電子。研究人員也補充說明,「此大規模無線電發射的運作機制仍舊是未知的」。

深入探索星系團

「當我們在分析本次研究中星系團的其中一組數據時,我們發現一些非常大規模無線電發射的重要線索。所以我們決定再度檢視310個星系團樣本的所有圖像,我們的研究目標是要找到類似的發射。」庫西蒂接著說。「當我們發現樣本中三個其它的星系團所顯示出的電波發射,有與目標相似的規模及特點,那麼很顯然,我們確實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宇宙現象,開啟人們運用無線電觀察來探索星系團外部區域的可能性。」

星系團能容納數百或數千個星系,而其中星系之間的重力相互作用,使它們成為宇宙中最閃耀也最混亂的環境之一。即使相隔數十億光年,通過地球上的望遠鏡,我們也常可以清晰地看見星系團最明亮的部分。然而,我們卻對「星系團內部」星系之間較為黑暗的空間所知甚少。

科學家之前已於許多星系團中心觀察到無線電暈,尤其是那些正在融為一體的星系。這表示電子是從星系合併中獲得能量,接著在強磁場作用下,形成膨大的光暈結構。而新發現的巨大光暈擁有相當獨特的屬性,指向一種與眾不同的能量供給機制,或許與星系團內介質中重力能的消散所引發的動盪有關。

「關於巨大光暈,還有許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庫西蒂說。「我們需要更加靈敏的無線電觀察,才能看清這些外來無線電波源的特性,並了解巨大光暈是否只存在於某些星系團中,又或者大多數星系團內都存在著巨大光暈。低頻陣列目前正升級為低頻陣列2.0,我們非常有信心,其在靈敏度方面的提升,能幫助我們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經由這些觀察,我們現在有一些關於星系團外部區域可測量的資料。」她接著說,「由於它經常出現在天體物理學中,因此我們將在研究中加入電腦模擬。我們計劃展開一場覆蓋範圍廣大的宇宙學電腦模擬項目,目標在於複製巨大光暈的存在與特質。」

有助進一步了解宇宙網

宇宙網是橫跨在宇宙中「精密複雜的絲狀物結構」,透過上述種種努力,研究團隊最終將得出關於宇宙網的新見解。星系團由氣體及神祕的暗物質所構成,並出現在這些絲狀物的相交處。流動於絲狀物間的較為黑暗之外部區域的物質,逐漸累積成為星系團,然而此黑暗區域仍舊難以調查。巨大光暈目前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探索星系團黑暗、難以捉摸的邊緣地帶。

「我們能透過巨大光暈來調查這些區域,表示我們能得知在大規模宇宙結構形成過程中,能量是如何消散的,以及在等離子體密度極低的情況下,粒子要如何加速。」庫西蒂說。「此外,巨大光暈也是我們邁向直接探測宇宙大規模結構相當重要的一步。」

「宇宙中存在的超高密度如絲狀物、牆狀物和聚集成團的物質,通常都能藉由對這些區域中存在的星系進行觀察而推論出,但現在我們開始對充滿這個空間的等離子體進行觀測。」她補充道。「最終的目標,是要了解宇宙中超高密度區域的物質,其獨特的狀態,並且追蹤其結構,推導出它們的演進模式。」

無線電天文學的黃金時代

低頻陣列望遠鏡是新一代超靈敏無線電陣列的一部份。透過揭示系外物體、對龐大的宇宙網進行勘測, 以及其它眾多發現,它將使我們對宇宙的認知徹底改變。科學家同時也非常期待平方千米陣(Square Kilometer Array, SKA)的完工,它會是人類建造過最靈敏的無線電望遠鏡,並且在下一個十年中投入運作。

「這將是無線電天文學的黃金時代。」地球上能觀察到的無線電波長,為數公尺到數十公尺。庫西蒂表示,「低頻陣列開啟了一扇全新的觀測之窗,涵蓋我們從地球上所能觀測到最低的無線電頻率。此次研究的成果,只是天文學家開始探索這塊新領域後,眾多發現中的一例。」

「從另一方面來說,透過對平方千米陣所進行的空前跨國合作,將帶來人類所建造過最靈敏、最精密的無線電干涉儀(一系列共同合作的無線電望遠鏡)。」她提到,「除此之外,這些設備還將涵蓋現代天體物理學中,各式各樣關鍵的議題。例如原始宇宙的研究、第一代恆星和黑洞的形成、對至今仍舊神祕難解的暗能量的探索,以及對太空中磁場起源的認識。」◇#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推特離職員工稱馬斯克接手後立即開始裁員

【2022年10月29日訊】(記者高杉編譯報導)據一位自稱是推特(Twitter)公司前雇員的人士對CNBC透露,在埃隆‧馬斯克接手控制推特公司的第一天,該公司就已開始裁員,其中包括數據工程師。

一位走出推特公司位於舊金山的總部並自稱是推特數據工程師的人表示,他們剛剛被自己的主管當面解僱。CNBC無法立即核實這位離開推特總部、並與記者進行交談的人士的身分。

此外,推特的一名員工也透露,他正在等待有關自己被裁員或其項目未來的信息。他告訴CNBC,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被蒙在鼓裡。這位員工指出,馬斯克正在與級別相對較低的工程經理會面——這是對一些人表示歡迎的姿態。

在法官裁定的馬斯克收購推特的期限結束之前,一些新聞報導透露,馬斯克計劃在推特公司實施裁員,幅度高達75%。

推特公司沒有立即回應關於裁員問題的置評請求。

週四(10月27日),馬斯克終於接管了推特公司,結束了長達數月的、圍繞其是否收購問題的法律糾紛。

最初,這位億萬富翁、特斯拉和SpaceX公司首席執行官發表聲明稱,將會收購推特。推特公司曾一度表示,堅決反對馬斯克的收購。之後,雙方共同宣布說,同意馬斯克以4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

但消息傳出後不久,馬斯克就表示,希望退出該收購交易。因為他聲稱,推特公司對於該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垃圾帳戶方面的信息不夠坦誠。推特公司則否認了這一點,並訴諸法庭,要求馬斯克必須以此前商定的價格完成收購交易。

在該案原定於本月初的審判日之前,馬斯克改變了想法,再次同意以此前商定的價格完成收購交易。法官要求馬斯克必須在週五(10月28日)下午5點前完成收購,否則就將確定新的開庭審判日期。

據CNBC報導,週四,在馬斯克入主推特之後,幾位推特高管已經離開了該公司。其中包括前首席執行官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和首席財務官內德‧西格爾(Ned Segal)。此外,推特公司的法律政策、信任和安全主管維傑亞‧加德(Vijaya Gadde)也已被解僱。

關於推特未來的前進方向,在週四寫給廣告商的一個說明中,馬斯克表示,推特不能成為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地獄般的場所」。

埃隆‧馬斯克在推特上發表的一條題為「親愛的推特廣告商」的推文中寫道:「很顯然,推特不能成為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地獄般的場所,在那裡可以說任何話而不承擔任何後果。」但這位科技億萬富翁沒有對此進行詳細的說明。

Categories
硅谷風雲 科技新聞

馬斯克:推特不能成為可自由出入的地獄般場所

【2022年10月28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Jack Phillips報導/高杉編譯)億萬富翁馬斯克週四(10月27日)在給廣告商的說明中寫道,在週五(10月28日)完成收購推特的最後期限之前,推特不能成為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地獄般場所」。

馬斯克在推特(Twitter)上發表的一條題為「親愛的Twitter廣告商」的推文中寫道:「很顯然,推特不能成為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地獄般的場所,在那裡可以說任何話而不承擔任何後果。」但這位科技億萬富翁沒有對此進行詳細的說明。

包括《華爾街日報》(WSJ)在內的一些媒體的報導顯示,一些Twitter廣告商在私下裡向馬斯克和Twitter公司表達了對該社交平台幾乎沒有任何內容審核的擔憂。

在幾個月之前,馬斯克還曾尖銳地批評了推特這家社交媒體平台的內容審核政策,並指責其具有左翼偏見。

馬斯克在週三(10月26日)還寫道:「我收購Twitter的原因就是,擁有一個共同的數字城市廣場,對文明的未來非常重要。在這裡以健康的方式就各種各樣的信仰進行辯論,而不訴諸暴力。」

馬斯克還指出:「目前存在著很大的危險,社交媒體將分裂成極右翼和極左翼的回音室,產生更多的仇恨,分裂我們的社會。」

廣告公司GroupM的全球合作關係負責人姬莉‧泰勒(Kieley Taylor)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例如,如果前總統唐納德‧川普的帳戶被恢復,一些品牌將停止在該平台上做廣告。

川普在2021年1月被社交媒體巨頭禁言,此前他曾對2020年大選期間的違規行為表示擔憂。推特版主還聲稱,他在2020年1月6日的講話與美國國會大廈的衝擊事件有關。

今年早些時候,馬斯克表示,他希望川普回到推特上,儘管此後川普啟動了自己的社交媒體網站Truth Social。川普曾公開表示,即使他被允許回到推特平台,他也不會再重新加入。幾個月前,他對福克斯新聞說,使用Truth Social「比在Twitter上好得多」。

雖然馬斯克在6月份的一個與推特員工的會議上表示,他認為人們應該能夠「在法律範圍內說相當離譜的事情」,但這不應該被放大。

在週四,馬斯克還表達了對推特公司的廣告業務的信心。他說:「廣告,如果做得好的話,可以讓你感到高興、娛樂,並可以為你提供信息。」

馬斯克說:「從根本上說,推特渴望成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廣告平台,幫助你加強自己的品牌,發展你的企業。」

馬斯克預計將在週五晚上完成他的收購。他已在週三將自己的帳戶個人簡歷更新為「首席推特」。他還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他抱著一個似乎是浴室洗臉盆的東西進入Twitter總部。

今年7月,在批評推特在虛假帳戶方面缺乏透明度後,他曾試圖退出與該公司達成的440億美元規模的收購協議。然而,在推特公司在特拉華州就此對他起訴之後,他推翻了這一決定。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組圖:法國無桅杆雙體船 使用自動牽引航行

【2022年10月27日訊】(記者林紫蓉報導)法國水手、工程師伊夫‧帕里利(Yves Parlier)研發出一艘無桅杆的雙體船,該船使用「風箏化」自動牽引系統航行。10月25日,這艘船在法國圭讓-梅斯特拉(Gujan-Mestras)的邁蘭港(Meyran port)舉行下水儀式。

這艘無桅杆雙體船被命名為「海風箏」(SeaKite),船身長18米,船體呈翠綠色,使用一種類似「風箏」的自動牽引系統航行。

25日,在下水儀式上,有一百多位民眾前來參加。帕里利希望藉由研發這種環保的船體減輕海上運輸所造成的污染。帕里利說:「原理是風推動船。這是一場革命,這是第一次有風箏在層流中飛行,也就是說可以讓你逆風而上。」

在其翻新版本中,「海風箏」搭載了一系列技術:水力螺旋槳、水力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板和「威克蘭」(Vectran,這是一種由液晶聚合物製成的超耐用纖維)風箏織物。

圖片顯示,10月25日,帕里利在船身下水前與船體合影,現場出動起重機將船身吊起後放在水面上,許多參與船體計劃的民眾上船體驗航行的感受。

2022年10月25日,法國圭讓-梅斯特拉(Gujan-Mestras),法國工程師伊夫‧帕里利(Yves Parlier) 研發出一艘無桅杆的雙體船,該船使用自動牽引系統航行。船體下水前,帕里利與他的船合影。(Mehdi Fedouach/AFP)
2022年10月25日,法國圭讓-梅斯特拉(Gujan-Mestras),法國工程師伊夫‧帕里利(Yves Parlier) 研發出一艘無桅杆的雙體船,該船使用自動牽引系統航行。船體下水前,帕里利與他的船合影。(Mehdi Fedouach/AFP)
2022年10月25日,法國圭讓-梅斯特拉(Gujan-Mestras),法國工程師伊夫‧帕里利(Yves Parlier) 研發出一艘無桅杆的雙體船,該船使用自動牽引系統航行。船體下水前,帕里利與他的船合影。(Mehdi Fedouach/AFP)
2022年10月25日,法國圭讓-梅斯特拉(Gujan-Mestras),法國工程師伊夫‧帕里利(Yves Parlier) 研發出一艘無桅杆的雙體船,該船使用自動牽引系統航行。圖為船身被起重機吊起,準備下水。(Mehdi Fedouach/AFP)
2022年10月25日,法國圭讓-梅斯特拉(Gujan-Mestras),法國工程師伊夫‧帕里利(Yves Parlier) 研發出一艘無桅杆的雙體船,該船使用自動牽引系統航行。圖為船身被起重機吊起,準備下水。(Mehdi Fedouach/AFP)
2022年10月25日,法國圭讓-梅斯特拉(Gujan-Mestras),法國工程師伊夫‧帕里利(Yves Parlier) 研發出一艘無桅杆的雙體船,該船使用自動牽引系統航行。圖為船身被起重機吊起,準備下水。(Mehdi Fedouach/AFP)
2022年10月25日,法國圭讓-梅斯特拉(Gujan-Mestras),法國工程師伊夫‧帕里利(Yves Parlier) 研發出一艘無桅杆的雙體船,該船使用自動牽引系統航行。圖為帕里利登船後向眾人揮手。(Mehdi Fedouach/AFP)
2022年10月25日,法國圭讓-梅斯特拉(Gujan-Mestras),法國工程師伊夫‧帕里利(Yves Parlier) 研發出一艘無桅杆的雙體船,該船使用自動牽引系統航行。圖為參與研發計劃者參加船體下水儀式。(Mehdi Fedouach/AFP)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黑洞也會「打嗝」 吞噬恆星3年後噴出物質

【2022年10月27日訊】(記者林達編譯報導)黑洞可以吞噬恆星是相當普遍的認知,但很少聽說黑洞進食後還會「打嗝」。哈佛天體物理中心的一份新聞稿,描述了研究人員發現黑洞吞噬恆星三年後以一半光速噴射物質時的震驚。

10月11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伊薇特·森德斯(Yvette Cendes)說:「這讓我們完全感到意外——以前沒有人見過這樣的事情,」

早在2018年10月,天體物理中心(CfA)團隊就觀察到一個距離地球約6.65億光年的黑洞吞噬了一顆距離很近的恆星。

雖然這類事情「聽起來可能很嚇人,但對天文學家來說卻稀鬆平常,他們偶爾會在掃描夜空時看到這些暴力事件」,新聞稿說。

但三年後,同一組研究人員觀察到這顆恆星的殘骸被反芻——根據研究組的計算,這種物質噴流以一半的光速飛出。

更奇怪的是,研究人員仍然無法解釋:恆星自助餐和「打嗝」之間為何隔了三年。

CfA的研究人員在研究潮汐擾動事件(TDE)時目睹了打嗝,新聞稿描述道「吞入的恆星被黑洞做成了意大利麵條」。

森德斯指出:「研究人員現在將擴大其關注範圍,看看這是不是宇宙中一種常見現象。」◇#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豎冠企鵝之謎:會生一枚永遠不去孵化的蛋

【2022年10月26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易凡編譯報導)紐西蘭的鳥類學家在研究豎冠企鵝的時候發現,牠們有一個奇怪的特性——會生下兩枚蛋,但只孵化較大的第二枚,而丟棄或毀掉較小的第一枚。

他們經過二十多年的觀察和研究,於今年10月12日,將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一號》(PLOS One)上。

這種企鵝叫豎冠企鵝(Erect-crested penguin),在中國也稱翹眉企鵝,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研究最少的企鵝物種。這種企鵝的明顯特徵是,牠們的眼睛上方有一條黃色或橙色的羽冠,看起來就像兩道粗重的劍眉。

1998年9月18日至11月2日,三名紐西蘭的鳥類學家開始在紐西蘭東南約860公里外的Antipodes群島中的最大島嶼Antipodes島上研究豎冠企鵝的繁殖。該島面積20平方公里,是一座荒涼和無人居住的火山島,僅有的居民就是企鵝和其它一些海鳥。

每年9月至次年1月下旬是豎冠企鵝繁殖季,這段時間牠們通常會在離岸的區域。在群種開始產卵之前,研究人員給270隻企鵝用黃色油漆做了標記,以便在觀察平台上可以識別。

豎冠企鵝一窩主要產兩枚蛋,10月初產下第一枚(A蛋),約5天後再產下較大的第二枚(B蛋)。觀察發現,雌企鵝一般情況下只孵化較大的第二個蛋,而把較小的第一個蛋打破、滾開,或者故意排斥。這個奇怪的特性引起了研究人員興趣,A蛋是如何損壞的以及為什麼會損壞?

觀察發現,在100多個A蛋中,沒有一個A蛋在B蛋產下之後存活超過一週的,絕大多數(80.1%)在B蛋產下之前或產蛋當天就被毀壞。

大約四分之一(24.8%)的A蛋是在巢穴內被毀壞,或是被父母忽略。有29.2%的A蛋在巢穴附近看到。還有26.5%的A蛋在觀察期消失了,它們很可能是從傾斜的岩石平台滾落,然後被賊鷗(skuas)叼走了。

研究人員觀察到A蛋最終從巢穴中出來的兩種方式:在13個巢中(11.1%)觀察到A蛋從巢中滾出來。還有7次(6.2%)觀察到母企鵝啄食A蛋,並將其滾離巢穴。

研究人員於是決定做一個防止A蛋滾開的測試。他們在14個巢穴周圍添加了一圈石頭,看這種方法是否可以改變A蛋的命運。

石頭圈顯然起到了作用,有86%的A蛋得以保留,但是所有的A蛋都被毀壞了。其中64.3%的A蛋在巢穴中破碎,21.4%的A蛋即使留在巢穴中也沒有被孵化。

既然這個較小的A蛋永遠不可能被孵化,那麼企鵝為何要產下它呢?

文章說,鳥類的可用自然資源往往有限,特別是在食物的供應和分配方面。親鳥必須獲得足夠的食物來滿足繁殖的能量需求,同時還要為牠們的雛鳥分配足夠的資源。這是鳥類繁殖成功的重要決定因素,因為蛋的大小會影響雛鳥的大小,這對後代的質量和存活率有重大影響。

文章還說,在所有鳥類中,蛋的大小變化最極端的就是冠企鵝(crested penguins)。所有七種冠企鵝,全都是產下一窩兩個蛋。其中A蛋明顯小於B蛋,大小差異在25%到70%之間。而在那些兩蛋差異不太大的企鵝中,31%至60%的巢穴孵化兩隻企鵝,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一隻能夠長成熟。

關於A蛋和B蛋的推論還有其它,但到目前為止,關於豎冠企鵝蛋的大小二態差異化以及父母只孵化第二卵的強制性育雛,還沒有一個推論被廣泛接受。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蘋果發布iOS 16.1 有哪些新功能

【2022年10月25日訊】(記者李言編譯報導)蘋果公司週一(10月24日)發布iOS 16.1,為iPhone用戶提供最新軟件更新。與其在9月份發布的iOS 16相比,此次更新引入了幾個新的功能。

同iOS 16類似,蘋果週一發布的iOS 16.1適用於iPhone 8及其之後的設備,並增加了以下功能。

第三方應用程序實時活動:更新後,即使在鎖屏的情況下,你仍然可以看到體育比賽成績、Uber狀態更新等更多信息。如果你擁有最新的iPhone 14 Pro或iPhone 14 Pro Max,手機屏幕不需要解鎖就能夠看到實時更新。一些應用程序今天就會有這個功能,而其它應用程序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推送更新。

通過錢包共享密鑰:你可以通過Messages和WhatsApp等應用程序上的消息功能安全共享錢包中的汽車、酒店房間和其它密鑰。

享受蘋果健身 無需Apple Watch:你可以使用每月10美元的訂閱服務,在iPhone上串流或下載蘋果的健身課程。以前,你需要有一隻Apple Watch才能使用這一服務。

蘋果家居應用支持新的Matter標準:你可以控制智能家居設備,如鎖、門鈴、燈和更多支持新連接標準的設備。Matter的創建是為了讓智能設備與任何家庭中樞配合使用,無論來自蘋果、谷歌或亞馬遜。

支持iCloud共享照片庫:你可以創建照片並與其他五人分享一個相冊,任何人都可以添加、編輯或刪除照片。相機應用中的一個按鈕也會讓你拍攝的照片自動分享到該照片庫。

清潔能源充電支持:蘋果公司表示,如果條件允許,iPhone將允許用戶選擇通過低碳排放方式充電。

如何安裝iOS 16.1

在你的iPhone上打開「設置應用程序」(Settings);點選「常規」(General);選擇「軟件更新」(Software Update)。你的iPhone將下載並安裝iOS 16.1。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宇宙史上最強「伽瑪暴」 震驚全球天文學家

【2022年10月24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全球多個天文觀測站都在10月9日這天觀測到了一束伽瑪暴,這可能是人類天文紀錄史上最強大的宇宙爆炸,它還導致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數顆在軌探測器「暫時失明」,相關發現引發學界轟動。

伽瑪暴(Gamma Ray Burst,簡稱GRB,又稱伽瑪射線暴)是宇宙中已知最強大的能量爆發類型,也是現代天文學中最神祕的現象之一,被認為是由聯星(Binarystar)等恆星級天體碰撞所引發,或是意味著一個黑洞剛從超新星爆炸中誕生,其持續時間介於千分之幾秒至幾小時之間。

NASA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本次的伽瑪暴由NASA的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和尼爾‧格雷爾斯雨燕天文台首次觀測到,並被命名為「GRB 221009A」,此後還發現多次餘波。

天文學家認為,「GRB 221009A」事件發生在人馬座方向、距離地球約24億光年的地方,推測很可能是一顆質量為太陽許多倍的巨型恆星在超新星爆炸中坍縮並形成黑洞,由此產生了這個歷時十多個小時且非常耀眼的脈衝,估計其亮度是其它伽瑪暴的10倍,也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強大宇宙爆炸,甚至由於太亮而多次觸發NASA的伽瑪射線偵測衛星,而一般伽瑪射線只會觸發一次。

爆炸發生後,幾乎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把他們的望遠鏡轉向了這場宇宙中罕見又壯觀的「表演」,從各種有利位置觀察它的發展。

「這次爆發比典型的伽瑪暴更接近地球,這很令人興奮,因為它讓我們能夠探測到許多原本太微弱而無法看到的細節」,意大利巴里理工大學的博士生羅伯塔‧皮萊拉(Roberta Pillera)在新聞稿中說,「它也是有記錄以來觀察到的最強大、最明亮的爆發之一,令人倍感興奮。」

而馬里蘭大學博士生、天文學家奧康納(Brendan O’Connor)則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次的爆發是如此明亮且接近地球,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有助於天文學家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例如黑洞的形成,以及暗物質的存在。」

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看到此次超新星爆炸的最初跡象,預計未來幾週將「全面展開」。然而由於爆炸源在天空的位置很快進入太陽後方,可能得等到明年2月「GRB 221009A」從太陽另一側出現時,才能再度詳細觀察。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研究:凶猛的鯊魚竟被獵物當成止癢利器

【2022年10月24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鯊魚是很多魚類的天敵,然而澳洲海洋生物學家近期通過研究發現,海洋中的很多魚類感到渾身發癢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它們會把鯊魚當成止癢工具,一有機會就會到鯊魚身上蹭一蹭。

澳洲海洋生態學家克里斯‧湯普森(Chris Thompson)和海洋生物學家傑西卡‧米維格(Jessica Meeuwig)通過觀看數千小時的視頻片段發現,海洋中的魚類為了清除身上的寄生蟲和細菌,通常會尋找岩石和珊瑚來摩擦身體,有些魚類還被觀察到摩擦海龜的硬殼。但在這些目標都缺失的情況下,它們發現鯊魚粗糙的皮膚最適合用來緩解瘙癢。

「鯊魚皮的表面被很多稱為真皮小齒(dermal denticle)的齒狀碎片層覆蓋著,也就是說它的表皮上有很多突起的盾麟,質地類似供研磨用的砂紙,因此它的皮膚特別適合用來撓痒痒」,該研究的合著者湯普森說。

儘管這種行為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但研究人員尚未觀察到與此有關的死亡案例,不過,他們鮮少看到體型較小的魚兒靠近鯊魚,「也許是因為被吃掉的風險太大」。

研究人員還發現,與身體其它部位相比,這些魚類多見於摩擦自己的頭部、眼睛、鼻孔和側面,因為這些部位往往受寄生蟲的影響最為嚴重。

在此次研究中,湯普森和米維格重點觀察並記錄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金槍魚、藍鯊和灰鯖鯊的摩擦行為。

他們發現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抓撓方法。例如,黃鰭金槍魚會從後面靠近鯊魚並摩擦它們的尾部,而紡綞鰤(rainbow runner)則喜歡撞向鯊魚的身體。

湯普森說,鯊魚數量的持續下降可能會對其它魚類種群產生影響。

「許多物種的減少可能會限制海洋生物之間這些類似的『互動』現象,削弱與這種行為相關的可能的健康益處,從而對已經備受威脅和脆弱的物種帶來更大的壓力。」他說。

該研究成果於10月19日刊載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邀請前太空人 NASA研究「不明空中現象」

【2022年10月24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表示,該局已延攬包括前太空人在內的16名專家,從10月24日開始研究不名飛行物(UFO)之類的「不明空中現象」(unidentified aerial phenomena,UAP),以期解開這個未解之謎。

據NASA網站報導,在為期9個月的時間裡,這項獨立研究將為NASA和其它組織未來的研究奠定基礎。

研究團隊將檢視文職政府機構收集的資料、商業資料和其它來源取得的資料。他們將為NASA將來持續研究UAP擬定路線圖。

這項研究將只針對未列入機密的資料。NASA將於2023年年中公布完整的報告,其中包括該團隊的研究發現。

NASA相信,研究UAP對國家安全和空中安全都很重要,而這項研究也與NASA確保飛航安全的目標一致。

在無法取得大量資料的情況下,要驗證或解釋任何觀察到的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這項研究的重心在於告知NASA,該局將來可以收集何種可能的資料,以便在科學上辨識UAP的性質。

這項研究由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的官員埃文斯(Daniel Evans)負責安排,而研究團隊的負責人則是西蒙斯基金會(Simons Foundation)的主席斯佩格爾(David Spergel)。

埃文斯說,NASA已經邀集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資料和人工智能從業人員、太空安全專家來參與這項研究。其研究成果將會對外公布,這符合該局一貫的透明、公開和科學誠信原則。

在該團隊16名成員中,前NASA太空人凱利(Scott Kelly)是身分比較特殊的一位。他參加過多次太空任務,曾創下美國人在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停留最長時間的紀錄。

而在進入NASA之前,他是美國海軍的戰機飛行員,駕駛過F-14等多款戰機,也曾在艾森豪號航空母艦(USS Dwight D. Eisenhower)上服役。他於2015年被《時代》雜誌遴選為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凱利於2018年接受福克斯新聞(Fox News)訪問時說,他認為宇宙中可能有其他生命存在,希望是智慧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