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社會廣角

補貼家用 16歲男生凌晨4點做豆花 擔桶叫賣

【2022年10月03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近期,菲律賓一名中學生為幫補家計,每天凌晨4點起床與媽媽一起煮豆花,然後在上學途中擔著兩個鐵桶叫賣。儘管生活艱苦,但他卻沒有一絲怨言,很多網民都被他的勤勞懂事所打動。

綜合媒體報導,菲律賓坦薩(Tanza)市一位居民近期拍到一名身穿校服的男生在街上大聲叫賣「taho」,這是一款菲式傳統豆花,伴有西米、珍珠等配料,是一種健康的甜食。

這位居民告訴當地媒體,他經常遇到該少年,認為像他這樣的年輕人非常少見,看到如此情景讓他感到心痛,相信這孩子一定面臨經濟困難。「因為我也沿街兜售過東西,我知道在街上販賣東西有多難。」

該居民拍攝的照片和影片上傳到網絡後,很快引起當地媒體的關注。經追查發現,該少年名叫Gurprit Paris D. Singh,常被稱呼為「Gopi」(戈皮),今年16歲、就讀11年級。

▶請點看相關照片影片

戈皮受訪時表示,自己的父親是印度人,媽媽是菲律賓人。由於母親為家庭主婦,父親的生意則因疫情每況愈下,所以他希望做點什麼補貼家用。由於考慮到打工有年齡限制等問題,他便想到上街賣當地甜點來幫助家裡。

戈皮平日凌晨4點就起床和母親一起準備豆花,之後在上學時沿路叫賣,賣不出的豆花會帶到自己就讀的學校,因為他已取得校長許可在課餘時間賣豆花,不少老師和同學都會光顧,如仍有剩餘則會在回家路上繼續賣,一天可賺取400至600比索(約合6.8至10美元),賺到的錢會全數交給媽媽。

雖然每天會為生活忙碌不停,但是戈皮仍將自己的學業放在首位,他在學校表現一直良好,令師生都很佩服。

她的媽媽表示兒子在週末只會在家溫習功課和休息,爭取在賺錢和學業上取得平衡。

戈皮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土木工程師,他相信所有問題都像數學一樣有解決方法,在生活上遇到困難也是一樣,賣豆花就可以幫助解決家庭的燃眉之急。

有很多人對他表示同情和憐憫,當然也有人覺得他的遭遇很悽慘,但他坦言最初叫賣也相當尷尬,直至獲得客人讚賞,令他漸漸增加了自信,「賣豆花並無過錯,這是一份道德的工作,我不會為此感到羞恥。」

戈皮逆境自強的經歷感動許多網民,當地一間賽車商店更是主動向他提供物資和一輛電動三輪車,讓他不必再用脆弱的肩膀擔住兩個大鐵桶沿街叫賣,還有不少善心人士紛紛為他加油和捐款。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開學第一天遭雷擊 美國大一新生奇蹟般存活

【2022年08月29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大一新生在開學的第一天遭閃電擊中,倒臥在地面上,所幸她奇蹟般存活,在被送醫治療後已無大礙。她的家人認為,這是上帝在她身上展現了神蹟。

據WEAR電視台報導,這個名叫埃格勒(Emma Eggler)的18歲女孩是西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的大一學生,她剛從阿拉巴馬州搬進學校的宿舍裡。

8月22日是該校開學第一天。當天下午2點,埃格勒在走去教室的途中被閃電擊中胸部,當場失去意識,醒來後才發現自己倒在人行道上,但她無法移動雙腳,幸好有大四學生利伯特(Nelson Libbert)等人幫忙打911電話並安慰她。

埃格勒表示,她的衣服因為雷擊而裂成兩半。電流隨後在她的左側身體流動,導致她的手錶爆炸,手腕遭灼傷。電流還往下流動到她的腳,使左腳的襪子跟鞋子都燒出一個洞。

埃格勒說:「我可以把背包放下來,但我感受不到我的雙腳,我怕我會癱瘓,我真的非常驚慌。」

而利伯特則在一旁和埃格勒說話,試圖讓她冷靜下來。利伯特說:「我如果遇到這種事,我可能會瘋掉,但你是個非常堅強的大一學生。我知道這是很艱難的第一天,但信不信由你,你將會度過這一關。」

埃格勒後來被送往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醫院(University of Alabama Hospital in Birmingham),經治療後已於隔天(8月23日)晚上出院。她的雙腳已經恢復知覺,而且可以移動了。

該醫院的醫生告訴埃格勒的父母說,埃格勒非常幸運,因為雷擊沒有讓她的心跳停止。他們還建議她去買樂透彩券。

埃格勒的母親說:「我們感覺好像上帝為她施展神蹟。這就是為什麼她還活著的唯一解釋。」◇

(點擊這裡可以看相關短片)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德國百年傳統 小一新生開學日帶巨型「甜筒」

【2022年08月17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依據流傳幾百年的傳統,德國小學一年級學生在上學的第一天都要攜帶一個色彩繽紛的紙製圓錐體到學校,看起來像是個特大號的甜筒。究竟這個圓錐體裡面有何玄機?這項傳統又是從何而來呢?

「入學筒」有何玄機?

據《赫芬頓郵報》報導,德國國家旅遊局(German National Tourist Board)北美洲公關主任戈爾德(Amrei Gold)表示,這種紙製圓錐體被稱為「入學筒」(德語:Schultüte),小學一年級新生在入學日都要帶著它去學校。

戈爾德說,德國的小孩通常是年滿6歲時就讀小學一年級。他們的家長會為他們準備「入學筒」,並藉此機會替他們拍照,以留作紀念。

她說,「入學筒」裡通常裝滿了糖果和小禮物,或是上課所需的文具。正因為「入學筒」裝了糖果,所以它在某些地區也被稱為「糖筒」(sugar cone)。

任職於德國慕尼黑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語言部門的本克(Kirsten Bencker)說:「長久以來,這個圓錐體一直是個傳統,而且是德國小孩第一天上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本克解釋說,這個圓錐體的尖端凸顯出身分的轉換。對孩子而言,這樣的身分轉換會帶來很多改變;對家庭而言,他們藉由這項傳統來強調孩子的身分轉換。

入學筒
2012年8月11日,德國柏林一名小女孩與「入學筒」合照。(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入學筒」的傳統從何而來?

戈爾德提到,德國人從19世紀開始在小孩第一天上學時給他們「入學筒」,但這項傳統可追溯至18世紀。在歷史上,它源自於薩克森自由邦(Saxony)和圖林根自由邦(Thuringia),但如今在德國已廣為人知。

戈爾德說,儘管「入學筒」一開始是德國中部大部分地區的傳統,但其他地區後來也沿襲了這項傳統。而柏林是「入學筒」的發源地之外第一個採用這種傳統的大城市。德國西部和南部逐漸地也興起這項傳統。

在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之後,「入學筒」的長度也一分為二。其中,東德為大約33英寸(83.8公分),而西德則是28英寸(71.1公分)左右。

本克說,現在這項傳統已經遍及整個德國和奧地利,以及瑞士境內說德語的地區。

入學筒
各式各樣的「入學筒」。(Pixabay)

「入學筒」的製作

本克說,現成的「入學筒」可以在商店購買,但很多父母會親自做「入學筒」,而且可能和孩子們一起做。

她說:「一般說來,孩子們在裝飾他們的『糖筒』方面會很有創意。」

戈爾德說,如果父母未能親自做「入學筒」,他們可以購買現成的,或是由小孩在就讀幼兒園時自己做。德國最大的「入學筒」製造商每年可以生產超過200萬個。

除了傳統的糖果之外,現今的「入學筒」可能也會裝進文具用品、書籍或玩具。

Categories
灣區新聞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2名自閉症學生創造歷史

【大紀元2022年05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殷瑞娜編譯報導)本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兩名不會說話的自閉症學生以優異成績畢業。這對他們和加州大學來說都是一個里程碑。

據ABC7報導,大衛·特普利茨和他的朋友哈里·斯里尼瓦桑(Hari Srinivasen)都被診斷出患有失語症。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大腦能夠協調下巴、嘴脣、舌頭和軟齶如何一起發出聲音和文字。但哈里和大衛發現很難做出所有這些動作。

儘管有這些挑戰,哈里以4.0的GPA成績畢業了,現在已經獲得了在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攻讀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的獎學金。

大衛以3.85的GPA成績畢業,獲得了政治學學位,並輔修了殘障研究。

ABC7新聞的高級教育記者萊安·梅倫德斯(Lyanne Melendez)採訪了大衛。大衛也展示了他如何通過他的筆記本電腦上的觸摸式語音程序進行交流。在不看鍵盤的情況下,他每次都會敲擊一個字母。

萊安問他,對於像他這樣不說話的自閉症患者,他希望人們知道他們什麼。

大衛的回答出現在屏幕上:「我想讓人們知道,如果我們能夠參與,我們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

「從全國頂級大學之一畢業的感覺如何?」 萊恩又問他。

他寫道:「從加州大學畢業的感覺特別好。這是我多年來的夢想,我很自豪我完成了它。我希望這能激勵其他不會說話的想上大學的人,讓他們知道這是有可能的。」◇

責任編輯:陳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