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社會廣角

中華民國國旗曾登上月球 被收藏50年後曝光

【2022年10月10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的雙十國慶,政府與民間都有慶祝活動。位於台灣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在這一天也應景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一面「去過月球的迷你國旗」與在月球上採集的岩石標本,讓人們大開眼界。

科博館在臉書上寫道,這面迷你國旗由美國的阿波羅11號太空船於1969年帶上月球。美國後來把這面布旗連同一些月岩送給中華民國

它們原本收藏於中研院物理研究所,1994年才輾轉來到該館,迄今已被收藏了半個世紀。而國慶日正是介紹它們出場的大好時機。

據中華民國國家太空中心介紹,曾經登陸月球的旗子不只有美國國旗,還有其它135個國家的國旗也曾登月一遊,其中包括中華民國國旗。

該中心在臉書上表示,當年阿波羅11號登月時,除了兩名太空人和科學儀器,這艘太空船還帶了一批由嫘縈布料製作、尺寸為10.16×15.24公分的小旗子,包括聯合國旗幟、世界各國國旗、美國各州州旗等。

在登月任務結束後,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將這些登月過的旗子,連同封在壓克力球中如米粒般的月岩,一起製成特別的紀念品,送給美國五十個州、美屬領地、聯合國總部以及所有會員國,做為「全人類一起上月球」的親善禮物。

這是曾經登上月球的中華民國國旗以及月岩標本。(中華民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在中華民國收到的紀念品台座下方有兩塊金屬牌,分別以英文寫著:「敬獻給中華民國人民,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尼克森贈。」(Presented to the people of Republic of China by Richard Nixon,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這一面貴國的國旗曾經由阿波羅11號攜帶前往月球再回來,這件月球表面的碎片是由第一次載人登月的組員帶回地球的。」(This Flag of your nation was carried to the Moon and back by Apollo 11 and this fragment of the Moon’s surface was brought to earth by the crew of that first manned lunar landing.)

該中心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嚴格管制月岩,而且嚴密記錄每個月岩標本的去處與下落。但這些送給各國的紀念品是例外,其所有權屬於受贈者,不在NASA的追蹤清單之列。所以月岩能否良好保存,完全依賴受贈者的努力,至今已有些月岩標本不知去向。

台灣這份月岩標本目前由科博館妥善保存,偶爾會對外展示。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NASA火星日食視頻向我們揭示了什麼

【2022年09月01日訊】(記者林達編譯報導)人類不時會被提醒,我們的地球在許多方面非同尋常。而現在一個最新的提醒就來自隔壁的鄰居——火星。

與地球類似,火星也會經歷其衛星在表面投下陰影的時刻。但是,由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器機遇號(Opportunity)、好奇號(Curiosity)和近期的毅力號(Perseverance)拍攝到的火星上的「日食」景象與地球上的卻大不相同。

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Phobos,古希臘語的「恐懼」)和火衛二(Deimos, 意為「害怕」)分別以每7.65小時和30.35小時繞火星一圈,與月球繞行地球的27天相比,這不過是一眨眼的功夫。火星的這兩個衛星也比月球小得多,而且形狀不規則,遠不如我們夜空中圓圓的月球好看。

從技術上講,這並不像我們地球上的日食——把來自太陽的光完全遮蓋,而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似地漏出些許光線。

科學家們還觀察到火星日食帶來的一個奇怪效應。火星洞察號著陸器(Mars InSight Lander)是一個旨在測量地震活動的觀測台,在火星日食過程中發現它會略微傾斜。科學家們將這種傾斜歸因於火星表面短暫的變形,而這種變形來自於在日食過程中太陽輻射減少所導致的火星表面非常輕微的冷卻效應。

在兩顆衛星中,火衛一的輪廓較大,能阻擋多達40%的太陽光。火衛二離得較遠,體型更小,遮住的光也少了很多。相較之下,在地球上的日全食期間,月球會完美地覆蓋太陽。這突顯出我們的地球是多麼的特別。

這是由於一個非常有趣的巧合。月球的大小約是太陽的四百分之一,它離地球的距離也比太陽近400倍。這意味著太陽和月亮的大小從地球上看來大致相同。

說大致相同,就是說還有一點不同,因為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和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都不是完美的圓形。因此,它們可能會稍大或稍小,具體取決於其在軌道上的位置。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日環食的原因,因為當月球不能完全覆蓋太陽時,會在月球的圓盤周圍留下一圈光環。

更有趣的是,人類的出現似乎恰逢其時,讓我們剛好能看到並驚嘆於如此完美的日食。月球在形成初期離地球更近,目前正以每年約3.82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也就是看起來越來越小。如果再過6億年左右的時間,日全食將不會再出現。

從地球上觀察日食可以教會我們關於太陽的一些很酷的事情,還能讓人類在一百多年前以實驗成功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在火星上,科學家們也可以將火衛一的運動與其對火星的引力效應聯繫起來,並利用這些信息來了解火星神秘的內部結構。科學家還可以預測火衛一的最終命運,因為火衛一距離火星越來越近,有一天會變得如此接近,以至於火星的引力會把它撕成碎片。科學家們認為,在那之後火星將短暫地擁有一個由火衛一碎片構成的類似土星環那樣的環帶。◇#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組圖:NASA將登月火箭推往發射台 預計29日升空

【2022年08月18日訊】(記者林紫蓉報導)歷經3月及6月的測試之後,8月16日,美國宇航局(NASA)再一次將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簡稱SLS)月球火箭裝載至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的39B發射台上,預計8月29日升空。

巨大的322英尺高(98米高)的堆棧置放在美國宇航局的巨型履帶車上,從裝配大樓到發射台緩慢行駛4英里(6.4公里)。660萬磅(約300萬公斤)的履帶車將以每小時1英里(每小時1.6公里)的最高速度運輸高聳的火箭堆及其移動發射器。

登月火箭預計於8月29日發射升空,如過程中因天候不佳或技術問題失敗,則將於9月2日進行第二次嘗試,若不幸失敗,會在9月5日繼續進行。

本次任務稱為「阿爾忒彌斯1」(Artemis I),為無人駕駛階段,任務內容為讓搭載在登月火箭上的獵戶座(Orion)飛船繞行月球一週,之後重返地球。

2022年8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美國宇航局(NASA)即將把阿爾忒彌斯1太空發射系統(Artemis I Space Launch System)與獵戶座(Orion)飛船移往39B發射台,圖為阿爾忒彌斯顯示在屏幕上。(Chandan Khanna/AFP)
2022年8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美國宇航局(NASA)即將把阿爾忒彌斯1太空發射系統(Artemis I Space Launch System)與獵戶座(Orion)飛船移往39B發射台,圖為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飛行器裝配大樓。(Chandan Khanna/AFP)
2022年8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美國宇航局(NASA)即將把阿爾忒彌斯1太空發射系統(Artemis I Space Launch System)與獵戶座(Orion)飛船移往39B發射台。圖為美國宇航員斯坦利‧格倫‧洛夫(Stanley Glen Love,左)和唐納德‧佩蒂特(Donald Pettit,右)。(Chandan Khanna/AFP)
2022年8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美國宇航局(NASA)將阿爾忒彌斯1號登月火箭(Artemis I Moon rocket)移往39B發射台。(Chandan Khanna/AFP)
2022年8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美國宇航局(NASA)將阿爾忒彌斯1號登月火箭(Artemis I Moon rocket)移往39B發射台。(Chandan Khanna/AFP)
2022年8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美國宇航局(NASA)將阿爾忒彌斯1號登月火箭(Artemis I Moon rocket)移往39B發射台。(Chandan Khanna/AFP)
2022年8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美國宇航局(NASA)將阿爾忒彌斯1號登月火箭(Artemis I Moon rocket)移往39B發射台。(Chandan Khanna/AFP)
2022年8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美國宇航局(NASA)將阿爾忒彌斯1號登月火箭(Artemis I Moon rocket)移往39B發射台。(Chandan Khanna/AFP)
2022年8月17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美國宇航局(NASA)將阿爾忒彌斯1太空發射系統(Artemis I Space Launch System)與獵戶座(Orion)飛船移往39B發射台。(Joel Kowsky/NASA/AFP)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人類首次登月太空服拍賣 280萬美元天價成交

【2022年07月29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搭載三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從美國出發到外太空,完成人類史上首次登陸月球的壯舉。日前,奧爾德林個人珍藏的太空服在紐約拍賣會上以近28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

綜合媒體報導,已92歲高齡的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同意拍賣一件53年前伴隨著他登上月球的太空衣。在7月26日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該太空服以277.25萬美元落槌售出,創下歷來太空收藏品最高的拍賣價紀錄。

92歲高齡的巴茲‧奧爾德林同意拍賣一件53年前伴隨著他登上月球的太空衣。(公有領域)

不僅如此,這件由不可燃的「貝塔布」(beta cloth)製作而成的衣物,更是1969年阿波羅11號任務中,唯一一件被拿出來拍賣的航太物件。這件夾克衫式的白色外套上繡著美國國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徽標和阿波羅11號任務標誌以及奧爾德林的姓名。

負責此次拍賣的蘇富比拍賣行在一份聲明中說,該衣物的競標持續了近10分鐘,最終一人通過電話競標成功,但該公司沒有披露買家的身分。

「經過深思熟慮,現在是時候與世界分享這些物品了。這些物品對許多人來說是歷史性時刻的象徵;於我而言,則是關乎我畢生致力於科學和探索的個人紀念品。」奧爾德林上週在一份聲明中說。

奧爾德林於1969年7月20日成為繼尼爾‧阿姆斯特朗之後,第二個踏上月球表面的太空人。(公有領域)

他解釋說,在他為期六天的登月任務期間,大部分時間都穿著這件「極為舒適」的艙內太空服,只有出艙前往月球表面、進行搜集岩石土壤的21小時換穿成厚重的壓力裝。

除了貼身太空衣,奧爾德林此次一共釋出六十多件個人物品給蘇富比拍賣,另一個倍受矚目的拍賣物件,是阿波羅11號往返太空的飛行計劃表,最終以81.9萬美元售出。

現年92歲的奧爾德林於1969年7月20日成為繼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之後,第二個踏上月球表面的太空人,也是執行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三人團隊中唯一存活的人,他退休後活躍於美國政壇和公眾場合。

阿姆斯特朗於2012年去世,享壽82歲,而阿波羅11號三人團隊唯一沒有登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員邁克爾‧柯林斯(Michael Collins)於去年4月去世,享壽90歲。

阿波羅11號成員合影。左起:尼爾‧阿姆斯特朗、邁克爾‧柯林斯、巴茲‧奧爾德林。(公有領域)

責任編輯:韓玉#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NASA要求拍賣行歸還月球塵土和蟑螂遺骸

【2022年06月27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美國波士頓拍賣行RR Auction原本要出售阿波羅11號(Apollo 11)登月計劃所採集的月球塵土樣本與參與餵食實驗的蟑螂遺骸,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張其所有權,已經要求該拍賣行停止競標並將其歸還。

據美聯社報導,RR Auction在6月23日說,該拍賣行原定以至少40萬美元拍賣大約40毫克的月球塵土和吃過月球塵土的3隻蟑螂遺骸,但現在已經中止這項拍賣。

NASA在6月15日寫給RR Auction的一封律師函中表示,所有月球塵土樣本都屬於NASA所有,任何獲准對它們進行分析、銷毀或其它用途的個人、大學或其他實體都不能持有它們,更不能拿來出售或作為個人展示之用。

NASA在6月22日的另一封律師函中要求RR Auction與這些物品目前的持有人合作,將它們歸還給聯邦政府。

在1969年,阿波羅11號任務帶回超過47磅((21.3公斤)的月球岩石,其中一部分被拿去餵食昆蟲、魚類和小動物,看看它們是否會死掉。

阿波羅11號太空人艾德林
1969年,阿波羅11號太空人艾德林(Buzz Aldrin)在月球表面執行任務。(NASA)

當年吃下月球塵土的蟑螂被交給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昆蟲學家布魯克斯(Marion Brooks)進行解剖和研究。

布魯克斯事後指出,她在蟑螂身上找不到能證明月球塵土有毒或造成任何不良影響的證據,也不存在任何感染源。

但這些月球塵土和蟑螂並未交還給NASA,而是在布魯克斯家中陳列。她的女兒在2010年將它們出售,如今的持有人打算通過RR Auction拍賣出去。

RR Auction的律師扎伊德(Mark Zaid)說,NASA一向會追討與早期太空計畫有關的物品。該拍賣行先前也有與NASA合作的經驗,而且總是會配合美國政府追討其聲稱擁有的物品。

扎伊德說,RR Auction會暫時保留月球塵土與蟑螂樣本,但最終還是要由持有人與NASA進行合作。◇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