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社會廣角

蒙古男子種樹40萬棵 在戈壁沙漠形成綠洲

【2022年10月19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在過去大約30年來,蒙古一名男子在貧瘠的戈壁沙漠中廣植樹木,估計多達40萬棵。這片樹林不但成了荒漠中十分顯目的綠洲,而且對抑制土地沙漠化和維護水土保持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據亞洲新聞台報導,現年82歲的蒙古男子德姆希格(Baraaduuz Demchig)在該國南部的戈壁沙漠上擁有一片16公頃的土地。這裡生長了許多植物,與圍欄外盡是砂礫的荒蕪景象形成強烈對比。這是他多年來努力種樹的成果。

蒙古政府的資料顯示,該國南戈壁省(Umnugovi)大約98%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影響,其中包括德姆希格的土地。

戈壁沙漠
戈壁沙漠中貧瘠的土地。(Pixabay)

德姆希格表示,他於1992年嘗試在他的土地上種植蔬菜,但這些蔬菜很快就被強風摧毀。這讓他了解到,他必須種樹來抵擋強風的吹拂,這樣蔬菜才能順利生長。

德姆希格於是開始種植榆樹來保護他的蔬菜。這確實起了好的效果,而且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他告訴亞洲新聞台說:「第一年(1992)很困難,那是多風、多沙的一年。但在第二年,這些樹木的高度已經足夠保護我的蔬菜。」

他說:「我成為相信樹木的人,而且開始愛上它們。人們開始關注,並要求我把樹木給他們。我開始種植更多的樹木。」

他估計說,他這麼多年來已經種了超過40萬棵樹,其中很多都賣給其他有意仿效的農夫。

他提到,他的土地還能種出沙棘和樹莓等果樹。為了避免犯錯,他都會聽從專家的建議來種樹。

他說,在他住的地方,冬季氣溫會低至攝氏零下30度,夏季氣溫會高達攝氏30度。這是很冷和很熱的兩個極端。如果樹木能在這裡生長,那它們在其它地方都能正常生長。

由於年事已高,德姆希格已經把他種植的這一片樹林交給孫子管理,但他仍會積極地提供建言。

他說:「免於沙漠化的唯一方法就是種樹。」

(點擊這裡可以看相關短片)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上千個恐龍足跡現蹤蒙古戈壁沙漠 實屬罕見

【2022年09月12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日本岡山理科大學研究團隊近期在蒙古的戈壁沙漠發現了一千多個白堊紀末期的恐龍足跡化石。該團隊表示,此次發現有助於考古學家了解恐龍的步行方式與姿勢,成果相當寶貴。

綜合日媒報導,今年6月,岡山理科大學一支恐龍研究團隊與蒙古科學院古生物學研究所的聯合調查隊一起在戈壁沙漠的東南部和中部展開調查,結果發現了23條保存完好的連續的恐龍腳印,較長的「行跡」延續約30米長,足跡總數達到一千個以上,其中最大的腳印長度達90厘米。
聽新聞:

(function() { var qs, js, q, s, d = document, gi = d.getElementById, ce = d.createElement, gt = d.getElementsByTagName, id = ‘soun_der’, b = ‘https://embed.sounder.fm’; if (!gi.call(d, id)) { js = ce.call(d, ‘script’); js.id = id; js.src = b + ‘/embed.js’; q = gt.call(d, ‘script’)[0]; q.parentNode.insertBefore(js, q);}})();

powered by Sounder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岡山理科大學恐龍學博物館館長、古生物學家石垣忍表示,這些足跡的歷史可追溯至7000萬年前至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推測是體長6至25米左右的草食性恐龍「泰坦巨龍屬」(Titanosauria)留下的。

▶請點看相關視頻

石垣說,「這些重要線索有助於我們了解白堊紀末期大型蜥腳類動物的姿勢、運動、行為和位置,從泰坦巨龍的骨骼推測,它們的腿部似乎呈現膝內翻,也就是俗稱的O型腿,但從此次發現的部分腳印來看,它們並非全是O型腿」。

泰坦巨龍屬恐龍的復原圖。(DiBgd/Wikimedia Commons)

通常情況下,前足的足跡很容易被後足踩踏因而難以留下,但此次竟發現了多處前足和後足均有的行跡,實屬罕見。另外,這次也是蒙古首次發現帶有爪印的恐龍腳印。

事實上,這隻聯合調查隊多年前就已展開合作。他們於2016年8月在戈壁沙漠的東南部還曾發掘出長達106厘米的恐龍足跡化石,推測也是7000萬年前的泰坦巨龍留下的。因超過一米長的足跡化石在全球實屬罕見,因此該次發現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請點看相關照片

另據國家地理雜誌介紹,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曾出土最巨大的恐龍「梅氏巴塔哥泰坦巨龍」 (Patagotitan mayorum),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動物,分類上屬於泰坦巨龍屬(Titanosaur)。它的體重相當於12頭大象體重的總和,可能已達到陸生動物的體型極限,該化石保存相當完整,有助於專家了解它的身體構造。◇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組圖:蒙古牧民雪地中展現精采的牧馬技能

【2022年08月07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Anna Mason報導/張雨霏編譯)來自緬甸的一位攝影師拍攝的蒙古牧民在雪地中騎馬疾馳的畫面看起來就像電影中的場景。事實上,這些在傳統的冬季節日期間拍攝的照片,是為了保護一種面臨絕跡的獨特生活方式而做的努力。

攝影師Zay Yar Lin向《大紀元時報》講述了他與現場遇到的一位牧民的談話內容,述及他們正在極力維護的蒙古馬文化。

「他說年輕人不想聽從父母的教悔,他們將馬賣掉」,Lin回憶道,「他們不想繼續在草原上辛苦勞作。他們想到城裡享受現代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的馬文化和遊牧文化的迅速衰落是Lin此次深入偏遠蒙古的主要源動力。「我想在這種獨特的馬文化消失之前將其記錄下來。」他說。

(Zay Yar Lin提供)
(Zay Yar Lin提供)

Lin是一位來自緬甸的船長,他的另一個身分是自由攝影師,而且完全是自學成才。他喜歡通過圖像講故事,他的作品出現在包括《國家地理》在內的多家著名期刊上,同時獲得了無數國家和國際獎項。

「當我擔任大副時,我的兩個海員朋友帶我涉足攝影領域」,他說,「他們向我介紹了許多鼓舞人心的照片,後來我意識到攝影是我的熱情所在。我相信攝影可以激勵我們對我們的世界做出積極的改變。」

Lin在內蒙古白雪皚皚的大草原上拍攝了許多當地騎手策馬揚鞭的精采照片,不巧的是,比賽的前夜剛剛下了一場大雪。由於他來自熱帶地區,在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下工作對他來說是一項最大的挑戰,但這是值得的。「這種體驗非常令人興奮和難忘。」他說。

(Zay Yar Lin提供)

蒙古族是遊牧民族,畜牧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他們牧馬放羊,逐水草而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遊牧文化。蒙古族也是世界上養馬最多的民族,他們的生產、生活、交通運輸、狩獵和體育項目都離不開馬,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的蒙古牧民將馬視為快樂和自豪的源泉。

他們經常從一個牧場遷徙到另一個牧場,以便尋找到更好的放牧區,這樣做是為了產出質量更好的牛奶、肉類和更健康的牧草,從而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收入。

對於Lin來說,這是一次史詩般的經歷,他將永生難忘。

(Zay Yar Lin提供)
(Zay Yar Lin提供)
(Zay Yar Lin提供)

「我喜歡牧民和馬在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下,在雪地中馳騁的活力和技能。」他說。

20世紀中葉以後,越來越多的牧民結束了傳統的遊牧生活方式,他們開始選擇定居模式,用泥木建造了許多蒙古包式的房子,還有平房。很快,以傳統方式生活的人將越來越少,這使得在內蒙大草原上舉行的冬季賽馬活動變得更加彌足珍貴。◇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組圖:蒙古馴鹿牧民傳統而美麗的遊牧文化

【2022年06月19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Louise Chambers報導/張雨霏編譯受到蒙古國最後一批馴鹿牧民杜卡人堅韌毅力的鼓舞,西班牙兩位攝影師前往這片偏遠、荒涼的地區與其中一些家庭見面並拍照,同時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馴鹿牧民傳統的生活方式。

52歲的職業護士桑德拉‧巴列斯特羅斯(Sandra Ballesteros)和55歲的銀行職員米格爾‧塞利斯‧普恩特(Miguel Celis Puente)都來自西班牙萊昂市,有超過25年的攝影經驗。他們於2019年9月一起踏上一段艱難的旅程,最終順利與杜卡人(Dukha,生活在蒙古-西伯利亞邊境惡劣條件下的馴鹿牧民族群)見面。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目前這一族群只剩下大約40戶家庭,分散在兩個不同的區域,一部分人居住在查干努爾(Tsagaan Nuur)以西,另一些位於俄羅斯邊境以北」,桑德拉告訴《大紀元時報》,「能直接接觸到杜卡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兩人從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出發前往查干努爾的旅程由探險專家、蒙古國旅行社「蒙古之風」(Wind of Mongolia)組織安排。在嚮導巴特(Bat)和一隊騎手的帶領下,他們安全抵達了杜卡定居點,並很快與一戶牧民家庭建立了聯繫。

「杜卡人是半遊牧民族,他們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會深入到廣闊的針葉林中,所以很少有人冒險來到這個偏遠的地區。」桑德拉說。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桑德拉在解釋他們的文化時分享說,一個杜卡社區由兩到七個名為「olal-lal」(在圖瓦語中意為「他們」)的遊牧家庭組成。為了幫助他們的馴鹿尋找到牧場,他們經常從一個營地搬到另一個營地,因為馴鹿以一種只生長在極寒冷地區的地衣為食,這就是他們一年中被迫多次遷徙的原因。

馴鹿是牧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他們從馴鹿身上獲得馴鹿奶、毛皮和鹿角,但他們不會食用馴鹿的肉,而是通過獵殺野豬、鹿和麋鹿等獲得肉類,輔以馴鹿奶、酸奶、奶酪和玉米餅製成的咸茶。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這些牧民都居住在用枝條和獸皮搭建的圓錐形帳篷裡,室內靠燃木火爐取暖。「當木頭燃燒或熱量持續存在期間,裡面的溫度很宜人,但隨著木頭很快被燃盡,寒意漸漸襲來,最後冷得像刀割一樣。」桑德拉說,「儘管如此,但在茂密的森林中​​與那些人一起生活的經歷是很值得的。」

在逗留期間,桑德拉和米格爾還了解到杜卡人的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照顧他們的馴鹿。女孩和年紀較輕的女性為馴鹿擠奶並準備酸奶、奶酪和茶,而男人、年輕女性和上年紀的人則幫助放牧。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冬季,這裡的氣溫會降至零下40度。為了保護他們的牧群免受狼和其它掠食者的傷害,一些杜卡人甚至整個冬天都和他們的馴鹿待在一起,忍受外面極寒的天氣。

然而,蒙古政府現行的保護針葉林的相關法律禁止他們狩獵某些動物、砍伐木材(為生火取暖)以及自由放牧,杜卡社區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馴鹿和杜卡人的數量都在減少。

杜卡人決心維護他們的遊牧傳統,以及他們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的能力,這促使桑德拉和米格爾通過一系列感人的照片來分享他們的故事。

桑德拉和米格爾將這些照片分享在他們的網站以及InstagramFlickr等多個社交平台。◇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Una banda de dos photography提供)

責任編輯:韓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