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科技新聞

新發現:銀河系驚現巨大恆星「冥界」

【2022年10月15日訊】(記者李言綜合報導)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銀河系冥界」,裡面分布著已經坍縮成黑洞或中子星的遠古大質量恆星的遺骸。因此,研究人員稱這一新發現爲「銀河墓地」。

發表在《王家天文學會月報》(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的這一新發現披露,這個「墓地」是如此之大,其高度幾乎是銀河系的三倍多。

研究發現,這些殘骸曾經是比我們的太陽大八倍以上的大質量恆星,它們在燃燒殆盡後崩潰,成為黑洞或中子星。

該研究主要作者、悉尼天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大衛·斯威尼(David Sweeney)指出,「這些死亡恆星的緻密殘骸具有與銀河系的可見部分根本不同的分布和結構。」(點擊這裡觀看相關圖片。)

斯威尼和他的團隊推算出了這些恆星的生命週期,並利用這些信息創建了第一張顯示其殘骸所在位置的詳細地圖。他們建立的模型顯示了這些恆星在哪裡出生,在哪裡死亡,以及它們最終是如何分散在整個銀河系,甚至離開銀河系的。

較年輕的中子星和黑洞,對科學家來說相對容易找到,研究人員說,要找到較老的中子星難度明顯加大。

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悉尼天文學研究所教授彼得·圖斯爾(Peter Tuthill)說,找到這些恆星「就像試圖找到神話中大象的墓地」。

「這些罕見的大質量恆星的骨頭一定就在那裡,但它們似乎籠罩在神秘之中。」他在一份新聞稿中說,「最古老的中子星和黑洞是在銀河系比較年輕、形狀不同的時候產生的,然後經歷了跨越數十億年的複雜變化。」

因此,通過建立模型來尋找這些恆星「一直任務重大」。

「銀河墓地」的側視圖顯示,它的中間比整個銀河系更加膨大。科學家們說這是超新星爆炸時產生的能量所致。

斯威尼說,這種能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在「銀河系冥界」發現的「驚人的30%」的恆星「完全被彈出了銀河系」。

圖斯爾說:「根據統計,離我們最近的殘骸應該只有65光年遠:從銀河系的角度來看,或多或少在我們的後院。」

「現在我們知道去哪裡尋找,我們正在開發技術去獵取它們。」斯威尼補充說,「我敢打賭,『銀河系冥界』不會被長時間內籠罩在神秘之中。」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銀河系「水波蕩漾」星系地震學揭示遠古起因

【2022年10月02日訊】(記者林達編譯報導)雖然人們看不到也聽不到,但科學家說,我們的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像被投入了一顆石子,泛起漣漪,水波蕩漾。而這顆石子正是我們的近鄰——人馬座矮星系(Sagittarius dwarf galaxy)——它有 4 億個太陽那麼大。銀河現在所能觀測到的波動,是這兩個星系相撞的結果。

但不要緊張,漣漪不會傷害到你——事實上,根據9月15日發表在英國《王家天文學會月報》上的一項新研究,這種古老的波動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關於銀河係混亂紛擾的歷史。

重要的是,兩個星系的碰撞發生在億萬年之前。天文學家現在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古老宇宙撞擊的結果。但話雖如此,如果我們實際上無法看到或感覺到殘留的漣漪,怎麼會知道它的存在?

為了檢查宇宙的擺動,國際研究小組使用來自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天文台的數據,來研究超過 2000 萬顆銀河系恆星的運動,跟蹤並比較其位置變化。利用「星系地震學」(Galactic Seismology)的知識及模型,他們模擬了人馬座矮星系碰撞造成的漣漪及其時間,認為碰撞發生在數億年前。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恆星以不同的速度平擺以及上下擺動,」共同作者、瑞典隆德大學(Sweden’s Lund University)的天文學家保羅‧麥克米蘭(Paul McMillan)在一份聲明中這樣解釋。

正如Live Science網站所說,雖然之前的研究已經知道,我們居住的銀河系確實在產生著漣漪,最新的研究首次揭示,撞擊產生的影響遍及整個銀河系,其漣漪一直延伸到銀河系的邊緣。這也說明,我們的鄰居人馬座矮星系在當時比現在要大得多。

研究還證實了一個假設:銀河系和人馬座矮星系在整個宇宙演化歷史中相撞並非一次,而是很多次。它給我們提供了迷人的一瞥,讓我們了解到銀河系及其鄰居的起源;同時,研究遠古時期的星系碰撞,有助於我們了解未來可能發生的碰撞。◇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銀河系內驚現保存完整的原始恆星流

【2022年01月11日訊】(記者笛睿編譯報導)銀河系內發現一條極其古老的恆星帶,裡面的恆星大約在大爆炸後僅30億年的時候已經誕生。更奇特的是,它們一直待在一起沒有被衝散,這對現有的星系演化模型提出了新的疑問。

1月5日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一份研究發現一條名為C-19的恆星流,裡面恆星的金屬豐度(Metallicity)比太陽低2,500倍。

金屬豐度就是含有比氫、氦重的化學元素的比例。天文學家認為在宇宙誕生初期只有氫元素,在不斷演化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各種重元素,天文學家用金屬豐度作為衡量天體年齡的一個重要指標——金屬豐度越低,其誕生的時間點越早,也就是年齡越大。

這條恆星帶在銀河系的外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其運行軌道距離銀河系中心最近大約2萬光年,最遠大約9萬光年。

銀河系內星團的金屬豐度一般為接近0.2%的水平,而C-19恆星帶的金屬豐度只有不到0.05%,是銀河系內、以及銀河系附近至今所見到的最低的水平。

科學家認為,這些古老的星體應該是來自其它星系或星團,被併入銀河系後出現在這裡。研究者之一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天體物理研究所(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Canarias)的天文學家喬奈‧岡薩雷斯(Jonay González)說:「多數位於我們附近的像太陽這樣的恆星,都是在銀河系內誕生的。然而,銀河系內有少量恆星和星團,很可能是來自其它的比銀河系小一些的星系,被銀河系併入後待在銀河系。」

現有的星系演化模型認為,很多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都是通過不斷與周圍的小星系、星團等結構合併而不斷長大。如果合併的年代距今不算太久,科學家還能從現有的結構中探測到合併之前這些原來天體結構的特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恆星與銀河系內其它恆星的相互作用,會攪散了這些恆星來源群體的結構。所以科學家要想了解很久以前已經併入銀河系的星系、星團的信息並不容易。

但是這次發現的C-19恆星流很特別。根據它的金屬豐度,研究人員推測這些恆星在大爆炸之後大約30億年的時候誕生。科學家認為大爆炸至今有近138億年的歷史。也就是說,宇宙在年齡還不到現在四分之一的時候就誕生了這批恆星。銀河系內倒是發現過幾百顆金屬豐度如此低的恆星,但是從未見過整個群組內所有恆星都如此古老的結構。

所以,C-19的發現令天文學家很意外。按理說,C-19應該也是來自某個被併入銀河系的很古老的星團,從這點看,星系的合併演化模型是正確的,而且也能解釋了上面提到的銀河系內數百顆一樣古老恆星的來源——它們應該也是來自其它星團,被銀河系合併後,原來的群體結構被攪散後留下的星體。如果的確是這樣,那麼科學家推測銀河系曾經合併過與C-19年齡相當的外來星團大約有五個。

但是,C-19的發現帶來的新問題是,為什麼這個恆星流沒有被攪散、裡面古老的恆星能夠一直待在一起?◇

責任編輯:孫芸#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天文學家發現一條橫跨銀河系巨型雲帶

【2022年01月08日訊】(記者笛睿編譯報導)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內一條巨大的氫氣雲帶,是銀河系內迄今發現的最大天體結構之一。雖然現在它只是一條氫氣雲,但是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未來將誕生新星的地方。

銀河系內的天體結構跨度達到800光年已經算巨大了,新發現的這條氫氣雲帶長達3900多光年,寬達130光年。研究人員給它起名「麥琪」(Maggie),認為它很可能是新星苗圃的前身。

氫元素是宇宙中分布最廣的元素。科學家認為氫元素是生成恆星的最主要的原材料。可是,由於現在的技術探測到氫氣雲並不容易,科學家對氫元素究竟怎樣演化成為恆星這個過程的了解很有限,因此這項發現令人振奮。

主要研究者之一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的喬納斯·賽義德(Jonas Syed)說:「這條雲帶所在的位置有利於我們的觀測。我們還不知道它怎麼會出現在那裡。它在銀河系平面下方1600光年的地方。」它距離地球大約55,000光年,位於銀河系的另一端。

氫元素在宇宙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和狀態存在,有的是氫原子形式存在、有的是兩個氫原子結合組成的氫氣分子形式存在,而且氫原子還有不同的同位素。科學家猜測,只有氫氣分子聚合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塊密度很大的低溫氫氣雲的區域,才會誕生新的恆星。但是科學家不知道究竟氫原子究竟怎樣變成氫氣分子,而「麥琪」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機會。

研究人員注意到,氣體沿著這條雲帶匯聚在某幾個地方。他們認為,氫氣就是在這些匯聚點凝聚,產生大型氫氣雲,也正是在這些地方,原子態的氣體逐漸會變成分子態的氣體。

結合以前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分子態氫氣的質量大約佔雲帶總質量的8%。研究人員認為,現在觀測到的這條氫氣雲帶,很可能是一個新星苗圃的前身,也就是它將演化成一個誕生大量新星的區域。

賽義德說:「當然,還有很多問題沒有答案。希望通過進一步分析更多數據,得到關於分子態氣體的更多線索。」

這份研究2021年12月20日發表於《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

責任編輯:葉紫微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科學家在銀河系後院發現奇異天體 前所未見

【2022年01月27日訊】一個繪製宇宙無線電輻射圖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奇異天體。它每小時釋放3次巨大的能量爆發,這與天文學家以前見過的任何天體都不一樣。

發現它的研究團隊認為它可能是一顆特殊的中子星或一顆白矮星,並具有超強的磁場。

這個奇怪的天體在太空中旋轉,發出一束穿過我們視線的輻射,每二十分鐘一次。在輻射沿著我們視線方向的這一分鐘內,它是天空中最亮的無線電源之一。

來自國際無線電天文學研究中心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節點的天體物理學家娜塔莎·赫爾利-沃克(Natasha Hurley-Walker)博士領導了這一發現。

「在我們的觀察過程中,這個物體出現和消失了幾個小時。」她在一份聲明中說,「這完全出乎意料。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這有點令人毛骨悚然,因為天空中沒有任何已知的東西可以做到這一點。而且它離我們真的很近,大約有4000光年,就像是在我們銀河系的後院。」

該天體是由科廷大學榮譽學生蒂龍·奧多爾蒂(Tyrone O’Doherty)使用位於西澳大利亞內陸的默奇森寬場陣列(MWA)望遠鏡和他開發的一項新技術發現的。

「令人興奮的是,我去年確定的源竟然是這樣一個奇特的天體。」奧多爾蒂在上述聲明中說,他現在正在科廷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MWA的廣闊視野和極高的靈敏度非常適合測量整個天空和探測意外情況。」他說。

宇宙中時亮時暗的天體對天文學家來說並不新鮮,這類天體被稱為瞬變天體。

論文合作者、科廷大學的傑瑪·安德森(Gemma Anderson)博士在上述聲明中說:「在研究瞬變天體時,你正在觀察一顆大質量恆星的死亡或它留下的殘餘物的活動。」

一般的瞬變天體有兩類:一類是慢速瞬變天體,比如超新星,可能會在幾天內出現,幾個月後就會消失。另一類是快速瞬變天體,例如一種被稱為脈衝星的中子星,在幾毫秒或幾秒內閃爍。

但安德森博士指出,找到持續一分鐘的瞬變天體真的很奇怪。

她提出這個神祕的天體非常明亮,而且比太陽小,發射高度極化的無線電波,這表明該天體具有極強的磁場。

赫爾利-沃克博士指出,這些觀測結果與一種被稱為超長周期磁星的天體相匹配,這是一種目前僅存在於理論預測中的天體。

「這是一種緩慢旋轉的中子星,理論上存在。」她在上述聲明中說,「但沒有人預料到會直接檢測到這樣的一個,因為我們沒想到它們會如此明亮。不知何故,它比我們以前見過的任何東西都更有效的將磁能轉換為無線電波。」

赫爾利-沃克博士現在正在使用MWA監測該天體,看它是否重新啟動。

「如果是這樣,南半球甚至在衛星軌道上都有望遠鏡可以直接指向它。」她在上述聲明中說。

赫爾利-沃克博士計劃在MWA的龐大檔案中尋找更多這些不尋常的物體。

「更多的探測將告訴天文學家這是一次罕見的一次性事件,還是我們以前從未注意到的全新天體類型。」她在上述聲明中說。

MWA主任史蒂文·廷蓋(Steven Tingay)教授表示,該望遠鏡是平方公里陣列(SKA)的前置儀器,SKA是一項在西澳大利亞和南非建造世界上最大射電望遠鏡的全球倡議。

「找到這個天體並研究其詳細特性的關鍵是,我們能夠在波西研究超級計算中心收集和存儲MWA近十年來產生的所有數據。當你發現一個天體時,能夠回顧如此龐大的數據集在天文學中是非常難得的。」廷蓋在上述聲明中說,「毫無疑問,未來幾年MWA和SKA將發現更多的珍貴觀測數據。」

這項新研究的論文發表在1月26日的《自然》雜誌上。

責任編輯:林妍#◇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組圖:2022銀河系攝影師大賽佳作欣賞

【2022年06月21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美麗的銀河系是夜空中最宏偉的攝影主題之一,因此旅遊攝影博客Capture the Atlas每年舉辦一次比賽來展現它也就不足為奇了。本年度的25幅銀河系最佳攝影作品日前剛剛揭曉。

銀河系距離地球大約26,000光年,這個美麗的星系是一個典型的棒旋星系,也就是旋渦星系的一種,呈橢圓狀盤形,有巨大的錶盤結構,擁有四條已知旋臂,看起來神祕又美麗。

我們從地球上可以看到的那條橫跨夜空的星帶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星系,圍繞我們的星球延伸了數十億公里。攝影師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將這道類似弧線的星帶與美麗的地球景觀搭配起來,就會拍攝出一副副華麗的照片。

2022年度銀河系攝影師大賽(2022 Milky Wa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獲獎作品由來自14個不同國家的25位攝影師拍攝,包括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中國、阿根廷、智利、埃及、法國、西班牙、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這12個國家的銀河系照片。

Capture the Atlas一年一度的銀河系攝影比賽旨在「拉近我們與銀河系之間的距離,讓每個人都能了解並發現更多關於我們銀河系的信息」,評委們考慮的不僅僅是圖像本身的質量,還有令人感動的拍攝背景故事以及照片背後的靈感來源。

今年的亮點之一是Benjamin Barakat在法國拍攝的《薰衣草屋》(House of Lavender)。一條粉紅色的銀河籠罩著一片薰衣草田,自然延伸的線條將人們的視線引向中心的一個孤零零的小屋。

(Benjamin Barakat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在Uroš Fink的攝影作品《曼加特鞍部上的英仙座流星雨》(Perseid Meteor Shower on Mangart Saddle)中,美麗的銀河系和壯觀的流星雨交相輝映。該作品是在斯洛文尼亞的朱利安阿爾卑斯山中拍攝的。◇

(Uroš Fink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請欣賞此次大賽的更多精采作品:

《孤獨》。(Nick Faulkner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冰河時代》。(Alvin Wu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閃電擊向銀河》。(Jinyi He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銀河奇異果》。(Evan McKay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通往過去的道路》。(Jose Manuel Galvan Rangel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春天早晨的銀河系拱門》。(Egor Goryachev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銀河系在尖峰石陣沙漠上空拱起》。(Trevor Dobson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鹽路》。(Alexis Trigo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群山上的冬日天空》。(Tomas Slovensky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富士山和川口湖上的銀河》。(Takemochi Yuki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星光針》。(Spencer Welling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祕密》。(Marcin Zajac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埃及之夜》。(Burak Esenbey via Capture the Atlas提供)

(英文大紀元記者Michael Wing對本文有貢獻。

責任編輯: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