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科技新聞

最古老魚類心臟化石現蹤澳洲 距今3.8億年

【2022年09月22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澳洲研究人員近期在一具史前有頜魚類化石中發現了一顆具有3.8億年歷史的心臟,而且保存狀況良好,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心臟,比目前已知其它魚類心臟化石早約2.5億年。

綜合媒體報導,這塊化石所屬魚類因發現於西澳荒野地區金伯利的「戈戈」岩層而得名「戈戈魚」(Gogo fish)。戈戈魚屬於已滅絕的盾皮魚綱(Placoderms)的一種。盾皮魚綱已經有上下頜和牙齒,大約生活在4.3億年前的志留紀中期至3.59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在地球上共繁衍了近7000萬年,比最早的恐龍還要早1億多年。

研究人員掃描這塊化石時發現了其中石化的內臟器官,除了最引人注意的心臟之外,還有肝臟、胃部及腸道等軟組織,甚至未被壓扁。

▶點擊這裡觀看影片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動物軟器官。化石形成時通常只會保存動物骨骼及牙齒等硬組織,而非軟組織。不過,這塊化石發現地特有的礦物質令魚的內臟器官得以形成化石而被保存下來。

該研究主要作者、澳洲科廷大學和西澳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凱特‧特里納斯蒂克(Kate Trinajstic)表示,古生物的軟組織很少被保存下來,以三維立體形式(3D)保存的情況更為罕見,這一發現非常了不起。

戈戈魚的復原圖。(Entelognathus/Wikimedia Commons)

「這種化石魚的真正特殊之處在於,它們的軟組織被保存在三維空間中,不像大多數軟組織一樣被保存在扁平的化石中」,該研究合著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阿爾柏格(Per Ahlberg)說」,我們也非常幸運,因為現代掃描技術使我們能夠在不破壞它們的情況下研究這些脆弱的軟組織。幾十年前,這個項目是不可能的,如今我們卻做到了。」

此項研究首次展示了肢節內複雜S形心臟的3D模型,該心臟由兩個腔室組成,較小的腔室位於上部,與現今的鯊魚、硬骨魚相似,但結構不同於後來出現的脊椎動物,這些特徵在早期脊椎動物中是比較先進的。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盾皮魚綱的肝臟很大,有保持浮力的作用;胃部形狀像一個扁平的長方形袋子,具有獨特的紋理;而其腸道則呈螺旋瓣狀,相信能夠幫助吸收食物。但化石中卻沒有發現其擁有肺部的跡象。

研究人員使用中子束和同步加速器X射線掃描仍嵌在石灰岩凝結物中的標本,並根據細菌和周圍岩石基質沉積的不同密度的礦物質構建了內部軟組織的三維圖像。這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研究這種魚的解剖布局。

這具獨特的新化石表明,在澳大利亞內陸可能還有更多的寶藏等著被發現。

該研究成果於9月1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最古老魚類心臟化石現蹤澳洲 距今3.8億年

【2022年09月22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澳洲研究人員近期在一具史前有頜魚類化石中發現了一顆具有3.8億年歷史的心臟,而且保存狀況良好,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心臟,比目前已知其它魚類心臟化石早約2.5億年。

綜合媒體報導,這塊化石所屬魚類因發現於西澳荒野地區金伯利的「戈戈」岩層而得名「戈戈魚」(Gogo fish)。戈戈魚屬於已滅絕的盾皮魚綱(Placoderms)的一種。盾皮魚綱已經有上下頜和牙齒,大約生活在4.3億年前的志留紀中期至3.59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在地球上共繁衍了近7000萬年,比最早的恐龍還要早1億多年。

研究人員掃描這塊化石時發現了其中石化的內臟器官,除了最引人注意的心臟之外,還有肝臟、胃部及腸道等軟組織,甚至未被壓扁。

點擊這裡觀看影片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動物軟器官。化石形成時通常只會保存動物骨骼及牙齒等硬組織,而非軟組織。不過,這塊化石發現地特有的礦物質令魚的內臟器官得以形成化石而被保存下來。

該研究主要作者、澳洲科廷大學和西澳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凱特‧特里納斯蒂克(Kate Trinajstic)表示,古生物的軟組織很少被保存下來,以三維立體形式(3D)保存的情況更為罕見,這一發現非常了不起。

戈戈魚的復原圖。(Entelognathus/Wikimedia Commons)

「這種化石魚的真正特殊之處在於,它們的軟組織被保存在三維空間中,不像大多數軟組織一樣被保存在扁平的化石中」,該研究合著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阿爾柏格(Per Ahlberg)說」,我們也非常幸運,因為現代掃描技術使我們能夠在不破壞它們的情況下研究這些脆弱的軟組織。幾十年前,這個項目是不可能的,如今我們卻做到了。」

此項研究首次展示了肢節內複雜S形心臟的3D模型,該心臟由兩個腔室組成,較小的腔室位於上部,與現今的鯊魚、硬骨魚相似,但結構不同於後來出現的脊椎動物,這些特徵在早期脊椎動物中是比較先進的。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盾皮魚綱的肝臟很大,有保持浮力的作用;胃部形狀像一個扁平的長方形袋子,具有獨特的紋理;而其腸道則呈螺旋瓣狀,相信能夠幫助吸收食物。但化石中卻沒有發現其擁有肺部的跡象。

研究人員使用中子束和同步加速器X射線掃描仍嵌在石灰岩凝結物中的標本,並根據細菌和周圍岩石基質沉積的不同密度的礦物質構建了內部軟組織的三維圖像。這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研究這種魚的解剖布局。

這具獨特的新化石表明,在澳大利亞內陸可能還有更多的寶藏等著被發現。

該研究成果於9月1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研究人員發現迄今最完整的恐龍胚胎化石

【2022年01月03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中國江西省於2000年時出土了一枚恐龍蛋化石,科學家近期研究發現,該恐龍胚胎化石屬於一隻沒有牙齒的獸腳類恐龍,估計已有7,200萬至6,600萬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一枚恐龍胚胎化石。

綜合媒體報導,由中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對這個完好保存在蛋化石裡的恐龍胚胎進行了研究。該化石是在江西省贛州市的晚白堊世地層中發現的,目前館藏於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該博物館將這個標本暱稱為「英良貝貝」(Baby Yingliang)。

研究發現,這個恐龍胚胎保存狀態相當原始,沒有受到化石化作用的太多干擾,清晰展現了其存活時的狀態。該個體從頭到尾總長度估計為27厘米,蜷曲在一個長度為17厘米長形蛋化石中。研究人員相信,這隻恐龍長大後可達2至3米。

根據標本短高且無牙的頭骨,「英良貝貝」被確定為竊蛋龍類(oviraptorosaurs)。該物種是一類身披羽毛的獸腳類恐龍,目前已知來自亞洲和北美的白堊紀地層。

「這個蛋裡面的恐龍胚胎是我見過的最美麗的化石之一」,共同參與研究項目的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史蒂夫‧布魯薩特(Stephen Brusatte)說,「這隻出生前的小恐龍看起來就像一隻蜷縮在蛋裡的小鳥。」

加拿大卡加立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副教授澤倫尼次基(Darla Zelenitsky)則表示,恐龍寶寶的骨頭小又脆弱,能夠以化石形式保存下來的情形相當罕見,因此發現這隻完整保存的偷蛋龍胚胎是相當幸運的事。

她還說,由於鮮少有完整的恐龍胚胎骨骼保存下來,因此直到現在,學術界對於恐龍胚胎孵化前在蛋裡面是如何活動的仍知之甚少。

點擊這裡觀看影片

研究團隊發現,「英良貝貝」的保存姿勢在已知的恐龍胚胎中是獨一無二的,其頭部位於身體下方,腳在兩側,身體背部沿著蛋的鈍端蜷縮著。這種姿勢與現代鳥類的胚胎類似,而在以前的恐龍胚胎化石中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情況。

據了解,鳥類在孵化前不久會產生一系列的收縮姿勢,即彎曲身體,把頭伸到翅膀下面。如果胚胎沒有完成這種姿勢,孵化失敗而死亡的風險就會提升。

「恐龍胚胎是最稀有的化石之一。它們中的大多數保存都不完整,骨頭會錯位」,帶領該項研究的英國伯明翰大學古生物學家馬慧芯(Fion Waisum Ma)說,「我們對『英良貝貝』的發現感到非常興奮,它的保存狀況非常好,我們可以憑藉它來回答很多關於恐龍生長和繁殖的問題。」

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對這枚恐龍蛋化石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項研究成果於2021年12月21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iScience》雜誌上。◇

責任編輯:韓玉 #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加拿大海岸出土距今六千萬年角龍科恐龍牙齒

【2022年07月28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加拿大西部一位業餘化石獵人日前在艾伯塔省北部的一條河岸邊發現了一塊恐龍牙齒化石,專家鑑定後,證實這是一塊角龍科牙齒骨骼,其歷史可追溯到六千多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

33歲的梅麗莎‧拉邦蒂(Melissa LaBounty)居住在艾伯塔省伍德蘭縣的藍嶺(Blue Ridge)村,是一位業餘的考古愛好者。空閒時,她喜歡到家附近的阿薩巴斯卡河沿岸撿一些蛤殼,最主要是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挖到一些有價值的化石。

億萬年前,該地區被大水淹沒,因此這裡有大量的貝殼,但後來河水逐漸退去後,這裡便成為了一條恐龍遷徙的路線。

(Melissa LaBounty提供)

7月5日這天,拉邦蒂帶著她的孩子們又到河邊來尋找化石。不一會兒,她真的發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東西,初看起來像是野牛的牙齒,大小相當於一枚2加元硬幣,直徑約1.1英寸(合2.8厘米)。

事實上,它不是起初認為的「野牛牙齒」或「鹿蹄」之類的東西,而是與三角龍(Triceratops)有親緣關係的一種恐龍的牙齒。

「我知道我發現了一些年代比較久遠的東西」,她告訴《大紀元時報》,「我憑經驗很快確定它一定是某種化石。」

於是,她先用小牙刷和冷水清除掉化石內淤積的泥土和沙子,之後聯繫了位於艾伯塔省南部的王家泰瑞爾博物館(Royal Tyrrell Museum),該博物館以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恐龍骨骼而聞名。

三角龍骨骼化石。(EvaK/Wikimedia Commons)

泰瑞爾博物館的首席技術員喬‧桑切斯(Joe Sanchez)回覆說,這顆牙齒屬於角龍科(ceratopsidae)恐龍家庭的一員,該科目下有十幾個或更多不同的物種,但所有已知物種都長有三角形或矩形的頭盾,以及發育良好的兩根眼窩部角狀物,可能用於抵抗掠食者或在交配時與同物種競爭用。

「該地區岩石的年齡可追溯至白堊紀晚期,距今6,600萬年至6,800萬年左右。」桑切斯告訴拉邦蒂,「很難說這塊化石來自哪種角龍,因為它們的牙齒看起來都非常相似。」

泰坦角龍骨骼化石。(Kurt McKee/Wikimedia Commons)

「我忍不住大叫起來」,拉邦蒂說,「這一結果相當令人興奮。」

恐龍骨骼更常見於該省南部地區,即泰瑞爾博物館附近的德蘭赫勒米德蘭省立公園(Midlands Provincial Park)。拉邦蒂了解到有時會在更北的地方找到這類化石。

拉邦蒂表示,博物館可以代她保管這塊角龍科牙齒化石。受此激勵,她打算接下來尋找更多的古老化石。

(英文大紀元記者對本文有貢獻。

責任編輯: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