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硅谷風雲

送美俄日宇航員上太空站 SpaceX龍飛船升空

【2022年10月06日訊】(記者高杉編譯報導)週三(10月5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搭載龍飛船的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發射升空,將四名分別來自美國、俄羅斯及日本的宇航員送上國際太空站。

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四名宇航員,包括一名俄羅斯宇航員、兩名美國宇航員和一名日本宇航員。儘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局勢緊張,但此次聯合飛行顯示,美俄在太空領域仍保持了合作。

俄羅斯航天局的一名高級官員在火箭發射後不久表示,這次與美國航天局的聯合飛行,標誌著「我們合作的新階段」。

SpaceX此次發射的載人龍飛船由獵鷹9號(Falcon 9)火箭組成,上面有一個被稱為「耐力號」(Endurance)的乘員太空艙。

美國東部時間的中午12時(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6時),大約23層樓高、兩級的獵鷹9號火箭從美國宇航局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的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的發射塔架上點火發射,它的九個梅林(Merlin)發動機在波濤洶湧的蒸汽雲和一個橘紅色的火球中轟鳴著啟動,升空飛入晴朗的天空。

這次任務中值得關注的一點是,乘員中38歲的安娜·基金娜(Anna Kikina)是俄羅斯航天局現役的唯一女宇航員。此次是近20年來,首次有俄羅斯宇航員搭乘從美國本土發射的航天飛行器飛往空間站。

當飛船進入地球軌道時,基金娜用無線電感謝美國宇航局、俄羅斯航天局和他們的國際空間站夥伴「給了我們這個偉大的機會」。

基金娜說:「我們很高興能一起做這件事。」

自2021年春季以來,基金娜一直在美國接受航天飛行訓練。根據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在7月簽署的新乘務共享協議下,她與一名美國宇航員互換了位置。後者將在俄羅斯「聯盟號」飛船上占據原屬於她的座位。

在發射約9分鐘後,火箭的上層將乘員太空艙送入初步軌道。它以每小時近16,000英里(約合27,000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疾馳。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的下層助推器自己飛回地球,並在海上的一艘無人機回收船上安全著陸。

四名宇航員和他們的自主飛行艙,預計將在大約29個小時後,即週四(10月6日)晚上飛抵國際空間站,並開始在這個距離地球約250英里(約合420公里)的軌道實驗室中,進行為期150天的科學任務。

這次任務被命名為「船員5號」(Crew-5),標誌著自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 創立的私人火箭企業於2020年5月開始將美國宇航員送上太空以來,SpaceX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的第五批NASA乘員組。

流暢的旅程

這支最新的團隊由今年45歲的尼科爾·維多利亞·奧納普·曼(Nicole Aunapu Mann)領導。她是一名資深的戰鬥機飛行員,也是被NASA送入太空軌道的第一位美國原住民女性,她還是第一位坐在SpaceX飛船指揮官位置上的女性,創造了航天歷史。

到達太空軌道後不久,當地面任務控制中心向機組人員祝願「上帝保佑旅程順利」時,曼恩回電說:「太棒了!非常感謝「獵鷹」團隊。哦!這是一次順利的升空之旅。」

指揮官曼恩是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上校和戰鬥機飛行員,也是美國宇航局即將進行的「阿爾忒彌斯」(Artemis)任務的第一批18名宇航員之一。該任務旨在於十年內的晚些時候將人類送回月球。

此次週三發射任務的指定飛行員,是曼恩的NASA宇航員同學、同為航天新手的喬希·卡薩達(Josh Cassada)。他今年49歲,是美國海軍飛行員和試飛員,並擁有高能粒子物理學博士學位。

在此次的機組人員中,還有來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59歲的資深宇航員若田光一(Koichi Wakata)。他是一位機器人專家,這是他第五次進入太空。

「船員5號」團隊將受到國際空間站上7名現有成員的歡迎——由3名美國人和1名意大利宇航員組成的「船員4號」團隊,以及一起乘坐「聯盟號」飛船進入空間站的2名俄羅斯人和1名美國宇航局宇航員。

新到來的宇航員的任務,是進行二百多項實驗。許多實驗集中在醫學研究方面,從人體組織的三維「生物打印」到研究微重力條件下培養細菌等等,內容廣泛。

長度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國際空間站,自2000年11月以來一直在運轉。它由美國-俄羅斯領導的財團運營,其中包括加拿大、日本和11個歐洲國家。它的誕生部分是為了在蘇聯解體後改善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關係,以及結束冷戰時期的美蘇太空競賽。

自從俄羅斯在2月入侵烏克蘭,以及美國對莫斯科實施全面制裁以來,美國宇航局和莫斯科之間的關係受到了考驗。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難得體驗 8歲女童與太空宇航員成功對話

【2022年08月25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日前,英國一位8歲女童在她父親的幫助下,利用業餘無線電台與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名宇航員順利通話,父女倆為此感到興奮不已。

伊莎貝拉‧佩恩(Isabella Payne)今年8歲,是英格蘭東南部肯特郡的一名小學生。8月2日晚上,她剛剛入睡不久,就被爸爸馬修‧佩恩(Matthew Payne)叫醒,並把她拖到了收音機旁,給她戴上麥克風讓她說話。

伊莎貝拉當時不太理解父親的舉動,事後她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她覺得父親打擾了她睡美容覺。

事實上,佩恩的興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剛剛通過無線電和國際空間站取得聯繫,他和美國宇航局(NASA)宇航員凱爾‧林格倫(Kjell Lindgren)聊了幾句後,希望女兒別錯過這次非常難得的機會,趕快來和林格倫直接對話。

她坐在父親的膝蓋上,告訴林格倫她的名字和年齡,她說,「從他的說話聲中可以聽出,他馬上變得很開心。你能感受到他在微笑。」

▶點擊這裡聽他們的對話

「當我聽到他的聲音時,我非常高興」,她補充道,「我還以為自己在做夢呢。」

通話結束後,林格倫在推特上對他的近7萬名粉絲分享說,他與伊莎貝拉的對話可能是他「迄今為止最喜歡的一次通信」。

伊莎貝拉42歲的父親佩恩告訴CNN,他擁有業餘無線電執照已長達22年,一直喜歡通過業餘無線電呼喚其他人,互相聊天。「看著女兒與林格倫通話的感覺太『棒』了。」

他還表示,國際空間站上配備了一個業餘無線電台,是一項面向全球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項目,可以讓學生們體驗與宇航員直接交流的興奮和快樂,激發青少年對科學、技術和知識的追求。有時,在國際空間站的「空閒時間」,宇航員可以「呼叫」地球上任何一名業餘無線電操作員。

與宇航員通話的時間非常短,你只能簡單地提及你的呼號,告訴他們你的名字等基本信息,最後說一句感謝的話語並趕快掛機。佩恩解釋說,「國際空間站只在我們的上空逗留10到15分鐘,我們希望這裡儘可能多的人能經歷這種體驗。」

美國宇航局宇航員凱爾‧林格倫。(Aubrey Gemignani/NASA via Getty Images)

據佩恩介紹,他們父女倆都是太空迷和廣播迷,伊莎貝拉從小就坐在他的膝蓋上,觀看了幾乎「所有的火箭發射、國際空間站活動和宇航員的太空行走」。6年前,佩恩曾幫助當地一所學校的學生和國際空間站上的英國宇航員蒂姆‧皮克(Tim Peake)取得聯繫。

自從這個難忘的夜晚以來,多家媒體機構採訪了伊莎貝拉,她表示自己立志將來要成為一名NASA的通信專家,她還通過電子郵件把這個想法告訴了NASA,NASA也回覆郵件給了她極大的鼓勵。

公開資料顯示,林格倫的中文名為林其兒,出生於中國台灣,後來隨家人移居美國。2009年,他獲選為太空總署第20太空小組(NASA Astronaut Group 20)成員,並於今年4月27日搭乘馬斯克SpaceX公司的載人4號任務抵達國際空間站,是台灣地區出生的首位太空人。

(英文大紀元記者對本文有貢獻。

Categories
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俄退出國際太空站 商業太空站未來怎麼走?

【大紀元2022年05月13日訊】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大家一直擔心國際太空站(ISS)的俄美合作,可能會中斷。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4月底表示,俄羅斯已經確定終止參與國際太空站項目的日期,不過他強調,俄羅斯會仍遵守一年通知期的規定。今天,我想來說說沒有俄國的支持,國際太空站還能繼續運作嗎?以及未來的太空製造要如何發展的話題。

視頻內容還有:

• ISS終將殞落 商業太空站接棒

商業太空站將接替ISS 重視太空製造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YouTube視頻:https://youtu.be/FgcZFnddFic

【馬克時空】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Odysee頻道:https://odysee.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arkspace5/

【馬克時空】Telegram群組:https://t.me/markspacechannel

【馬克時空】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陳柏州

Categories
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SpaceX奮進號安全返回 馬斯克狂酸貝索斯

【大紀元2021年11月11日訊】有一陣子沒有聊SpaceX,今天來聊聊SpaceX的最新進展,包括載人龍飛船的返回和發射,以及近地衛星通訊突然升溫,多家公司湧入,要瓜分近地軌道頻譜,還有藍色起源(Blue Origin)起訴NASA失敗,沒能推翻SpaceX的29億美元登月計畫合同。

視頻內容還有:

• 載人龍飛船重複使用獲成功 龍飛船加倍

• 近地衛星通訊受熱捧 大家來分資源

• 藍色起源起訴失敗 SpaceX登月計劃重啟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YouTube視頻:https://youtu.be/9uMQX1zacSw

【馬克時空】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Odysee頻道:https://odysee.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Telegram群組:https://t.me/markspacechannel

【馬克時空】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陳柏州

Categories
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SpaceX爆炸性增長 中共太空產業崛起?

【大紀元2022年01月07日訊】2021年是航太活動非常活躍的一年,我就在這裡簡單回顧一下2021年重要的航天事件。我會分兩期來講,這期先談近地球部分,下一期再談深空和行星探索部分。2021年太空軌道發射的火箭,創下史上新高,打破自美蘇太空競賽以來的紀錄。在21世紀的前十年,軌道發射平均每年不到70次;到了近十年,全球的軌道發射總數翻了一番。最值得關注的兩大變化是:中共太空產業急劇崛起,還有SpaceX發射活動的爆炸式增長。下面我來簡單回顧一下近地球部分,包括空間站、商業載人飛行、近地軌道衛星和SpaceX的星艦等內容。

視頻內容還有:

• 空間站將走入商業模式

• 近地軌道衛星網絡

• 商業載人太空飛行蓬勃發展

• SpaceX星艦和超級重型火箭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YouTube視頻:https://youtu.be/op6srhWvbHM

【馬克時空】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Odysee頻道:https://odysee.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Telegram群組:https://t.me/markspacechannel

【馬克時空】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陳柏州

Categories
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哈伯太空望遠鏡成果豐碩 近日故障或退休

【大紀元2021年06月29日訊】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 HST)6月13日發生故障當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多次嘗試修復,但還沒有成功。哈伯望遠鏡已經服役31年,遠超預定的15年。自從2009年,用航天飛機(太空梭)對哈伯望遠鏡進行第5次維護升級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觸碰過它,目前的電腦故障,不知是否會讓它徹底退休。

美好的事物,好像都伴隨著坎坷,就是所謂的好事多磨吧!哈伯太空望遠鏡從誕生起就命運多舛,一開始幾乎成為廢物,經修復後再獲重生,並發揮重要作用。哈伯望遠鏡不只是展示遙遠宇宙美麗的照片,而是重新定義我們對於整個宇宙的認知。

視頻內容還有:

• 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生故障

• 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科學實驗

• 哈伯一開始就成近視眼 成了笑話

• 修復哈伯成功 最複雜的太空修復

• 航天飛機的作用巨大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YouTube視頻:https://youtu.be/WUuiZh6nGAA

【馬克時空】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Odysee頻道:https://odysee.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Telegram群組:https://t.me/markspacechannel

【馬克時空】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陳柏州

Categories
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首次太空修復行動 NASA搶修天空實驗室

【大紀元2021年06月23日訊】我在第35期曾經講過,美國唯一的太空站——天空實驗室太空實驗室, Skylab),那時提到天空實驗室在發射時,因為裝配的誤差,導致微隕石防護罩被撕裂,兩個主太陽能電池板受損,無法展開工作。最後NASA又送宇航員上太空去修復,演繹出了天上、地面的一場場動人的故事。今天就來說說當時最複雜和最驚險的太空修復行動,我以後還會談談另一場大型太空修復行動,挽救哈勃望遠鏡。

視頻內容還有:

天空實驗室

• 發射時空間站受損

• 抑制空間站升溫 地面控制員殫精竭慮

• 各種方案推演 地面趕製遮陽傘

• 緊張驚險刺激的太空搶修

• 展開太陽能帆板

• 徹底修復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YouTube視頻:https://youtu.be/X9AtGSw7GK8

【馬克時空】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Odysee頻道:https://odysee.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Telegram群組:https://t.me/markspacechannel

【馬克時空】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陳柏州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科學家找到宇航員太空貧血的真正原因

【2022年01月24日訊】(記者李少維編譯報導)在國際空間站(ISS)工作的宇航員普遍存在貧血的問題。以前科學家以為這是在太空環境下身體參與流動的血液量減少導致的,一份新研究發現實際問題比這嚴重得多。

在微重力環境下,血管內循環、供給身體各處的血液量減少了大約10%,一些血液累積在腦部和胸部。這就是為什麼空間站的宇航員在視頻中出現的時候,有時候看起來有些腫脹。

多年以來,科學家都以為這就是造成太空貧血的原因,認為是身體的一種自動補償機制,以平衡參與循環血量的減少。

1月14日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的一份研究發現情況不是這樣,而是因為在太空環境下,人體代謝掉的紅細胞量超過地面環境下的正常水平,身體製造新紅細胞的速度跟不上導致的。

這份研究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地面環境下,這些宇航員每秒鐘平均代謝200萬個紅細胞,同時也新產生等量的紅細胞;而在太空環境下,這些宇航員體內每秒鐘代謝300萬個紅細胞。在空間站工作六個月後,這些宇航員體內代謝的紅細胞量比地面環境下增加了大約54%。

研究人員認為,好消息是這意味著只要調整宇航員的太空飲食,相應地增加血紅細胞的產量,就可以克服這個問題。

但是另一方面,研究發現這些宇航員即使回到地面環境一年後,他們體內代謝紅細胞的水平仍然比他們去太空之前高出30%。

這份研究沒有追蹤測量他們恢復地面生活後體內紅細胞的產量,只是根據他們沒有出現貧血症狀的事實推測,他們體內能夠產生足夠的新的紅細胞平衡這部分多出來的損失。

主要研究者之一加拿大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流行病學家蓋伊·特魯德爾(Guy Trudel)說:「好在太空環境下雖然紅細胞量少一些,但是因為身體感受不到重量,平時活動所耗費的能量也少,宇航員不會感覺到虛弱、乏力這些症狀。」

「但是回到地面環境,或者是以後去其它行星、月球的時候,貧血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宇航員需要從事的工作。也就是說,貧血在太空環境下不成問題,但是回到重力環境的時候,它的問題就會浮現。」◇

責任編輯:葉紫微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馬克時空】SpaceX爆炸性增長 中共太空產業崛起?

【2022年01月07日訊】2021年是航太活動非常活躍的一年,我就在這裡簡單回顧一下2021年重要的航天事件。我會分兩期來講,這期先談近地球部分,下一期再談深空和行星探索部分。2021年太空軌道發射的火箭,創下史上新高,打破自美蘇太空競賽以來的紀錄。在21世紀的前十年,軌道發射平均每年不到70次;到了近十年,全球的軌道發射總數翻了一番。最值得關注的兩大變化是:中共太空產業急劇崛起,還有SpaceX發射活動的爆炸式增長。下面我來簡單回顧一下近地球部分,包括空間站、商業載人飛行、近地軌道衛星和SpaceX的星艦等內容。

視頻內容還有:

• 空間站將走入商業模式

• 近地軌道衛星網絡

• 商業載人太空飛行蓬勃發展

• SpaceX星艦和超級重型火箭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YouTube視頻:https://youtu.be/op6srhWvbHM

【馬克時空】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馬克時空

【馬克時空】Odysee頻道:https://odysee.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Telegram群組:https://t.me/markspacechannel

【馬克時空】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陳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