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美食天地

為什麼鹽可以讓食物這樣美味?

【2021年11月02日訊】(記者溫芳編譯報導)鹽分是身體必須的成分。我們燒飯的時候,哪怕其它調味料都不放,只要放點兒鹽,味道就很不錯了。可別小看了鹽作為調味料的功效,把鹽用好可有很多小竅門呢。

鹽的不同類型

餐桌鹽、猶太鹽、海鹽、黑鹽……各有合適的用處。(shutterstock)

先得了解市場上賣的鹽有多少種類。現在超市里能買到很多類型的鹽,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烹飪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常見的至少有六種類型。

餐桌鹽:

這可能是最常見的一種鹽。它的質地很細,而且很多都寫著「加碘鹽」。這是20世紀初開始流行的觀念,認為很多人的身體缺碘元素,所以很多國家都開始大量售賣加碘鹽。這種鹽是廚師最不推薦使用的一個類型,因為它太細,很容易放太多。

猶太鹽:

現在流行使用這種鹽。最早是猶太人做飯用的鹽,所以就起了這樣的名字。這種鹽顆粒較粗。最常見的是Diamond Crystal和Morton兩個品牌。這種鹽製作過程很複雜。先把水注入地下沉積層把鹽分溶解,再把鹽滷過濾、提純,最後把水蒸發掉,剩下結晶鹽。

細海鹽:

顧名思義,海鹽就是把海水蒸發後製成的鹽,再把它碾成很細的粉末售賣。和猶太鹽明顯的區別是,海鹽不是來自地下很久以前的沉積岩。這類鹽的產量很大,所以價格相對低一些。

片狀海鹽:

這種鹽製作工藝複雜,所以價格比較高。值得留意的是,也有來自地下沉積岩製成的片狀鹽,並不是來自海水。不管怎樣,這類鹽的賣點就是口感和質地,所以用在一些精緻的菜式上,不要一把倒進滷水裡面,那可真是浪費啊。比如,在精心烤制的牛排上桌的時候撒一點,或是在巧克力曲奇餅進烤箱之前在上面撒一點。

黑鹽:

這種鹽帶有特殊的風味。與其說黑色,它其實更偏向於紅色,可能把它叫黑鹽更有高級感。由於裡面帶有硫化鐵礦物質,它帶有些許蛋味和硫磺的味道。

喜馬拉雅粉鹽:

也有人把它叫做玫瑰鹽,聽起來更加討人喜歡。廠家以裡面的成分有益健康的說法打入市場,迅速在世界流行起來,可是後來很多文章都說沒有科學證據支持這種說法。不管怎樣,這種鹽的確看起來很漂亮。

只要備置兩種就夠了

看了這麼多鹽的種類,是不是有點兒無所適從?其實,日常生活中備用兩種鹽就基本夠用了:做飯加入的鹽和另一種高級一點的鹽。前者就是平價鹽,做任何菜式都可以用到的鹽,比如猶太鹽、細海鹽。後者是最後作為點綴的鹽。

了解鹽的鹹淡

同是一茶匙鹽,鹽粒的大小、形狀不同,鹹度就不同。(shutterstock)

鹽粒的大小、形狀都會影響鹹度。顆粒較大的鹽放1茶匙可比質地細的鹽淡一些。一樣重量的鹽鹹度才是一樣,不過,很多菜譜都是用茶匙度量放多少鹽。

當拿不準要放多少鹽的時候,有個大約的標準:1磅的肉類配1茶匙粗顆粒的鹽。在烹飪的過程中,品嘗後再調整。

此外,放鹽的時機很影響口味。如果是烹飪火雞、羊排、羊腿肉、豬肩肉,最好提前兩天就抹鹽;牛排和全雞,提前一天即可。這樣鹽分進入肉質後再烹飪味道更好。

任何一道甜點都需要放鹽

在曲奇餅上撒上一些鹽粒,再放入烤箱,烤出的餅乾甜而不膩。(shutterstock)

如果你以為鹽是做菜才用到的調味料,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任何一道甜點都需要放鹽。

按照中國文化陰陽的學說,糖是陽,鹽是陰,一盤精緻的小甜餅絕對需要加些鹽達到陰陽平衡,才會讓味道甜而不膩。果汁加鹽味道更新鮮;與其它香料配合更能發揮香料的味道;加鹽的巧克力口味更加濃郁和厚重。

放多了怎麼補救?

有的時候難免不小心放太多鹽。這種時候,或者加些湯,或者加更多食材沖淡比例。不幸的是,不管怎麼補救味道都不會像預期的那麼好。所以,最好還是掌握一些防止失手的技巧,比如:

● 寧可少也不要多,不夠鹹很好補救;
● 烹飪的過程中多次品嘗;
● 要預計好這道菜出鍋的時候會不會收汁、變稠,常見的是各種燉菜,如果湯汁多的時候鹹度正好,做好後那一定太鹹了;
● 烹飪之前要了解使用的每種食材和輔料,裡面是否已經含鹽,常見的比如味噌、豆瓣醬等,那就要相應地少放鹽。

Categories
美食天地

在家下廚必備6種調味料 什麼菜都能做

小編語: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延燒,很多人選擇不外出、在家下廚。但是,料理上需要調味和提味,需要準備哪些調味料才足夠呢?如果買太多不會使用也是在「櫥櫃」擺著。料理研究家有元葉子建議:家裡只要準備6種調味料,就什麼菜都可以做!

基本調味料, 該準備哪些才足夠?

鹽、醬油、醋、味噌、酒。再來是帶有甜味的調味料。只要有這些,什麼菜都能做。

調味料用簡單的就好。有些在鹽裡混入其他東西,或是在醬油裡加入別的醬汁,這類調味料沒辦法運用在很多菜色上,反倒為調味增加了不少難度。

鹽、醬油、醋、味噌,這些遵循傳統方法製作,沒有其他雜質,大家習以為常的調味料最好。酒呢,也不要使用市面上的料理酒,用「喝起來覺得好喝」的酒,光是這樣,就能讓料理的味道大大不同。酒經過加熱,酒精成分揮發之後留下鮮甜旨味,料理需要的就是這個旨味。

至於帶有甜味的調味料,像是砂糖、味醂,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我常用的則是楓糖漿。由於是液態,不需要事先溶解,優質楓糖漿(透光率高的黃金等級)沒有異味,呈現清爽甜味,非常適合搭配醬油與味噌。

優質楓糖漿(透光率高的黃金等級)沒有異味。(Shutterstock)

鹽、醬油、醋、味噌、酒、帶有甜味的調味料。只要有這六種,幾乎所有家常菜都能做了。如果再加上油,那麼連淋醬、醬汁之類,只要需要的都能做得出來。在用餐前,以幾種調味料做出的淋醬、醬汁,變化十足且都是自然美味。只是不再購買市面上現成的淋醬和醬汁,就能大大改變你的日常飲食。

*編註 :一九○八年時,由池田菊苗博士所發現的,即「酸、甜、鹹、苦」後的第五種味覺。是日本料理中傳統調味的基礎之一。

《料理研究家的廚房小事百科》書封。(幸福文化提供)

(網站專文)

本文摘要:《料理研究家的廚房小事百科:從採買備料、食材保存、調理方法到廚具布置,讓做菜成為自在又療癒的事》,幸福文化提供。

· 立秋養生哪類食物要少吃?吃對潤肺不怕燥
· 新鮮香草提升食材風味 這樣料理保鮮不浪費
· 隨手做好常備菜:搓鹽蔬菜(1)

Categories
美食天地

鹽讓食物變美味 食鹽、海鹽、猶太鹽怎麼用?

(小編語)也許大家也有這樣的經驗,遇到西瓜不甜時,抹一點鹽巴吃就變好吃了。還有像海鹽咖啡、海鹽巧克力的風味都特別美味。為什麼呢? 原來鹽能抑制苦味、加強甜味。既然鹽有將食物變美味的特點,使用不同種類的鹽會影響食物的風味嗎? 往下看您就知道了。

1990 年代中期,保羅.布雷斯林(Paul Breslin)與蓋瑞.波尚(Gary Beauchamp)同為知名費城莫內爾化學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研究員,兩人都困惑於鹽加強食物風味的能力,因為已發表的研究皆顯示,鹽本身對味道抑制或影響都很小。1997 年,這兩位研究者共同揭開鹽與味蕾間的化學作用。

他們讓受測者嘗試苦味化合物、甜味化合物或鹹味化合物的不同組合,發現受測者試吃苦、甜化合物加上鹽的樣本後,其回報的結果與沒有鹽的樣本相比,他們覺得甜味感受明顯增強。另一方面,當只有甜味化合物與鹽時,受測者不覺得甜味增強。研究員總結鹽加強風味的方式,發現是「選擇性」地抑制苦味,讓其他味道及風味更加明顯。或許這就是低鈉食物不受消費者歡迎的原因,因為我們需要鹽讓其他味道更為飽滿。

鹽不僅能加強風味,也能減低苦味感受,加強甜味。你不妨親自試試鹽對味道的影響,加點鹽在平常不需要鹽的食物或飲料中(例如水果、冰淇淋等),看看鹽如何影響味道。許多食物主觀上並不苦,但仍有與苦味受器相互連結的分子,在大腦裡結合為背景訊號,告訴我們食物中有苦味。只要有一點鹽,這些分子就能被抑制,展現更多甜味。

鹽
不同種類的鹽有不同的風味。圖為海鹽、黑色和粉紅色的喜馬拉雅鹽。(Shutterstock)

鹽的種類重要嗎?

基本上,各種鹽以化學視角來說都一樣,都是氯化鈉結構。關鍵不同之處在於,每種鹽中的雜質與鹽晶體的尺寸、形狀、質地。烹飪時鹽被加於食物中,這些區別就會形成微妙的風味差異。

食鹽直接於陸地開採,有非常細且晶亮的顆粒結構,被碘化(以碘化鈉加強)以加強我們的碘攝取量。碘是一種維持甲狀腺功能的重要礦物質,也含有抗結塊劑,以預防鹽在鹽罐中結塊,於是食鹽與其他鹽種相比感覺更鹹,因為它更容易在舌頭及食物中溶解。較細的晶體比粗的更緊密,所以與其他種類相比,一茶匙中會有更多鹽粒。有些人說他們能嘗出碘的味道,帶有苦澀、金屬的餘味。

喜馬拉雅鹽的開採及特性都與食鹽相似,除了含有一點鐵與銅成分,使其帶有粉紅光澤及非常些微不同的風味。通常這種鹽會比食鹽顆粒更粗。

猶太鹽是一種粗粒鹽,通常自鹽礦床開採。鑽石牌猶太鹽以專利阿爾伯格程序製成,以機械蒸發及蒸煮方式產出一種低密度片狀鹽,具高溶解性,比食鹽晶粒粗。猶太鹽的低密度導致鹹味感受度也較低,晶體尺寸越大,意味著一湯匙的鹽粒比同樣一湯匙食鹽較少。猶太鹽同樣沒有含碘化鈉,味道比碘化食鹽更純粹,也因為猶太鹽有獨特的風味,若以其他種類的鹽取代,就可能影響食物的風味。

海鹽由海水蒸發後製成並含多種礦物質,如鎂、鈣、溴化物及自然生成的碘。這些化合物會依據其源頭的海水成分變化,大多數人無法感受海鹽風味及其他鹽類的差異,不同蒸發程序可能導致不同粗粒度,包括片狀、中空、快速溶解的鹽,到難以附著在食物上的粗粒鹽。

你可以這樣做

不同種類的鹽用於食物,可能產生不同風味,主要差別在於晶體粗粒度及水的溶解度。如果你想要溫和的鹽味,猶太鹽是最佳選擇,而需要快速溶解時,最適合使用食鹽,如用於烘焙食譜中。依據食譜烹調食物時,鹽的種類就相當重要,如果需要特定分量的鹽,就必須確認作者推薦的是哪一種,因為用錯鹽可能導致成品過鹹或不夠味。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原來,食物這樣煮才好吃!:從用油、調味、熱鍋、選食材到保存,150個讓菜色更美味、廚藝更進步的料理科學》,聯經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