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研究:輕微感染COVID也會持久影響大腦

【2022年01月11日訊】(記者李言綜合報導)根據週一(1月10日)發布的一項新的預印本研究,即使是輕微感染COVID-19(中共病毒引發的疾病)也會在大腦中造成「深遠的」細胞效應,對記憶和執行功能產生長期影響。

參與這項研究的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和紐約西奈山的作者們發現,感染COVID(中共病毒)的人經常會遭受類似於那些接受過癌症治療的人的神經系統所受到的影響,即癌症治療相關認知障礙(CRCI)或「化療腦」(chemo brain)。

該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這裡的研究結果說明,(接受)癌症治療後和感染SARS-CoV-2(中共病毒)後的神經病理生理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作者寫道,該研究還「闡明了導致持久神經症狀的細胞缺陷——甚至輕微感染SARS-CoV-2後都可能如此」。

COVID-19影響大腦

研究人員以受感染的小白鼠為參照,發現它們在感染後一週內,大腦海馬體(Hippocampus)新產生的神經元「明顯減少」,並確定這種情況至少持續了七週。

研究人員表示,大腦海馬體神經元生成「被認為支持健康的記憶功能」。

海馬體又名海馬迴、海馬區、大腦海馬區,是幫助處理長期學習與記憶聲光、味覺和定向等事件的大腦區域。

研究人員檢查了2020年初感染COVID死亡病例的大腦組織,發現其大腦中的炎症標誌物「激增」,即使是那些只有輕微症狀或甚至沒有症狀的人也是一樣。

此外,他們將感染COVID久治不愈的人分成兩組進行研究,一組為認知受到影響的,另一組為認知沒有受到影響的人。他們大多只是輕微感染,沒有住院。

作者報告說,結果發現認知受到影響的人血漿中與炎症有關的蛋白質水平升高。

COVID-19導致腦霧仍有待研究

「綜合來看,這裡的研究結果強調了即使是輕微的呼吸道SARS-CoV-2感染(也會)在大腦中引起深遠的多細胞失調。」研究人員在討論中總結道。

該研究中大部分數據來自於大流行早期,科學家們說,尚不清楚後來出現的變體,例如Omicron會對感染者產生何種長期影響。

他們指出:「由較新的SARS-CoV-2變體(如Omicron變體),或由於疫苗受種者的突破性感染引起的COVID-19後認知障礙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仍有待確定。」

這項研究為所謂的「COVID腦霧」的說法提供了更多證據,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全面了解這些證據,特別是這些症狀可能在那些已經康復的人身上持續多久的問題。

《神經病學臨床實踐》(Neurology Clinical Practice)和《傳染病雜誌》(Journal of Infection)等專業刊物此前均有相關報告顯示,COVID-19患者擺脫典型的染疫症狀(如發燒、咳嗽或呼吸急促)後,經歷經久不退的精神模糊——記憶力減退、表達時難以找到詞語、注意力難以集中以及簡單的任務也能令其不堪重負等。

責任編輯:林妍#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研究發現COVID長期病患的抗體特徵

【2022年01月30日訊】(記者李少維編譯報導)科學家發現特定抗體水平較低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長期COVID(中共病毒)病症,就是在感染病毒後症狀會持續長達數個月的時間。

研究組檢查了175名COVID病毒感染者體內抗體的水平,和40名健康者作為對比。為了了解他們的症狀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情況,研究人員追蹤了其中134名感染者長達一年的時間。

研究結果顯示,在受到病毒感染的初期,抗體IgM水平一般先快速提升,之後抗體IgG水平會繼續穩步提升,提供長期保護。但是,被感染後抗體IgM和IgG3(抗體IgG中的一種)水平較低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長期COVID病症。

研究人員把這個抗體特徵與患者的年齡、是否有哮喘病和具體病症結合起來,總結出一套評估系統,可以預測一個人受感染後出現長期COVID病症的風險。

接著,研究人員利用另一組患者的數據檢驗這套系統的準確性。這組數據包含對395名患者追蹤六個月的數據。主要研究者之一卡羅·切爾維亞(Carlo Cervia)說,結果發現有哮喘病、IgM和IgG3抗體較低的人,出現長期COVID病症的風險較高。

這份研究1月25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責任編輯:孫芸 #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COVID給康復者留下抗體 或錯誤攻擊自身器官

【2022年01月04日訊】(記者李言編譯報導)以下是路透社總結的有關COVID-19(中共病毒引發的疾病)的一些最新研究摘要。這些研究結果或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或尚未經過同行評審認證。

冠狀病毒給康復者留下自我攻擊的抗體

根據新的研究結果,即使未嚴重感染過SARS-CoV-2(中共病毒冠狀病毒)的患者在恢復數月後,抗體水平也會升高,而且這些抗體可能會錯誤地攻擊自身器官和組織。

在177名確認感染冠狀病毒後康復的醫護人員中,所有人都獲得持久的抗體。其中一些抗體可能導致關節、皮膚和神經系統慢性炎症和損傷。

洛杉磯雪松‧西奈斯密特(Cedars-Sinai Smidt Heart Institute)心臟研究所的蘇珊‧鄭(Susan Cheng)說:「我們通常不會想到在這些人身上會有如此多樣的自身抗體升高,或在臨床完全康復後六個月內保持升高。」

研究人員週四(12月30日)在《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報告說,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自身抗體升高模式有所不同。

「我們還不知道在六個月之後,抗體升高會保持多長時間/或導致任何重要的臨床症狀。監測個人的發展將是至關重要的。」鄭說,她的團隊正在調查自身抗體升高是否與COVID康復者的相關症狀遲遲不去有關,並計劃對新變體對患者自身抗體水平的影響做相關研究。

B細胞作用被削弱 但未被Omicron打敗

研究人員認為,免疫系統的「記憶B細胞」對冠狀病毒Omicron變體產生的抗體作用雖然被削弱了,但仍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一旦人體學會識別SARS-CoV-2,無論是在感染後還是接種疫苗後,如果血液中還沒有足夠的抗體可以中和該病毒,B細胞就會產生新的抗體。在bioRxiv上報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從接種疫苗志願者那裡獲得的記憶B細胞產生的三百多種抗體的強度,其中包括一些曾經感染過SARS-CoV-2的人。

巴黎大學的馬修‧馬赫瓦斯(Matthieu Mahevas)和帕斯卡‧查伯特(Pascal Chappert)在一份共同致路透社的電子郵件中說:「Omicron似乎逃避了記憶B細胞池很大的一部分。」研究人員說,但它「似乎仍然得到30%的總抗體和接近10%的所有有效中和抗體的有效識別。」

研究人員推測,記憶B細胞強大的增殖和產生抗體的能力可能會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對這些抗體的有效性降低進行補償。

他們說,結合其它免疫系統組成,特別是T細胞,B細胞所發揮的作用有望解釋為什麼大多數疫苗受種者不會嚴重感染以致需要住院治療。

病毒變體在細胞中的活性使其更加有效

研究人員發現,除了幫助變體毒株進入細胞的刺突突變外,改變病毒在細胞內行為方式的突變也是一些冠狀病毒變種更具傳播性的重要因素。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內文‧克羅根(Nevan Krogan)說,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一發現表明,科學家「必須開始研究刺突之外的突變」。迄今為止,刺突之外的突變一直是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發的主要焦點。

在研究Alpha變體時,他的團隊在一個非刺突部位發現了一個突變。該突變導致受感染細胞加速產生一種Orf9B蛋白,反過來又使細胞用來向免疫系統發送信號的TOM70蛋白失效。

研究人員說,隨著Orf9B禁用TOM70的水平提高,免疫系統也就不反應,那麼使病毒就可以更好地躲過檢測。

在提到Orf9B增加時,克羅根說:「突變『打開』一個蛋白質是很罕見的。這種病毒做的事情非常狡猾。」他說,「從Delta發現了同樣的突變,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從Omicron上(也會發現)幾乎同樣的突變。」

研究人員說,這表明它們可能對免疫系統有類似影響。這一新的信息可能會刺激針對Orf9b和TOM70相互作用的藥物開發。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