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南加新聞

希望之城癌症中心:關注死亡率最高的肺癌

【2022年10月18日訊】(記者李梅橙縣報導)10月13日,希望之城(City of Hope)橙縣萊納基金會癌症中心(Lennar Foundation Cancer Center)舉辦「肺癌宣傳月」活動。在美國,肺癌的死亡人數超過了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腸癌三種癌症的總和;並且大約20%的肺癌患者沒有吸菸史或很少吸菸。

2022年10月13日希望之城橙縣萊納基金會癌症中心「肺癌宣傳月」活動上,康考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爾灣分校的女子水球隊,右爲肺癌患者約翰·瑞恩(John Ryan)。(李梅/大紀元)

希望之城的醫生、癌症患者、美國橄欖球聯盟的洛杉磯公羊隊(Los Angeles Rams)傳奇人物克里斯·德魯(Chris Draft)和隊友邁克·蘭斯福德(Mike Lansford)以及康考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爾灣分校的女子水球隊參加了活動。

2022年10月13日希望之城橙縣萊納基金會癌症中心「肺癌宣傳月」活動上,美國橄欖球聯盟的洛杉磯公羊隊(Los Angeles Rams)傳奇人物、肺癌宣傳者克里斯·德魯(Chris Draft)在演講。(李梅/大紀元)
2022年10月13日希望之城橙縣萊納基金會癌症中心「肺癌宣傳月」活動上,人們歡迎美國橄欖球聯盟的洛杉磯公羊隊(Los Angeles Rams)入場。(李梅/大紀元)
2022年10月13日希望之城橙縣萊納基金會癌症中心「肺癌宣傳月」活動上,醫護人員和洛杉磯公羊隊隊員與吉祥物Rampape合影。(李梅/大紀元)

據美國疾病預防中心(CDC)的數據,2020年死亡人數最高的前5大癌症分別為:肺癌、腸癌、胰腺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其中肺癌死亡人數為136,084人(23%),腸癌為51,869人(9%),胰腺癌為46,774人(8%),乳腺癌為42,275人(7%),前列腺癌為32,707人(5%)。女性患肺癌的死亡人數是乳腺癌的三倍,男性患肺癌的死亡人數是前列腺癌的三倍多。

吸菸不是肺癌的唯一原因,其它已知原因包括接觸二手菸、空氣污染、氡和石棉。據美國肺癌基金會,在過去的39年中,男性肺癌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29%,但女性肺癌死亡率上升了102%。相比其它癌症來說,肺癌的研究資金嚴重不足,僅獲得約6%的聯邦資金。

美國癌症協會估計2022年大約有236,740個新發肺癌病例,大多數患者的年齡在65歲或以上,少數確診患者年齡小於45歲。大約四分之一的患者能在早期被診斷出來,至少一半以上獲早期診斷者有5年的生存期。

「白絲帶」標誌

「白絲帶」標誌是健康教練海蒂·納夫曼-翁達(Heidi Nafman-Onda)和初級保健醫師皮埃爾·翁達(Pierre Onda)創立的。

2022年10月13日希望之城橙縣萊納基金會癌症中心「肺癌宣傳月」活動上製作「白絲帶」標誌,左一爲肺癌患者黛安·米勒(Diane Miller),右一爲肺癌專家愛德華·金(Edward Kim)博士。(李梅/大紀元)
2022年10月13日希望之城橙縣萊納基金會癌症中心「肺癌宣傳月」活動上,一位醫生在「白絲帶」木板上簽字。(李梅/大紀元)

2018年3月,海蒂被診斷為肺癌3期,她之前沒有任何症狀。當中共病毒(COVID-19)大爆發時,他們決定通過Zoom網上會議與患者和護理人員會面,並準備在2020年11月開展肺癌宣傳月活動。海蒂讓丈夫用木頭做一個白色的絲帶,高2英尺,寬1英尺。「它的壽命會比我長,我把它放在前門,拍了照片發在社交媒體上。」海蒂說,肺癌患者不被人們關注和尊重,「我不會因患了肺癌而感到恥辱。」如今,「白絲帶」標誌已經遍布全美50州和33個國家。

水球隊教練凱西‧格林沃爾特(Casey Greenawalt)說:「我們來幫助建立對肺癌的認知,它不只是吸菸患者的疾病,不吸菸的人也可能得肺癌,我們把白絲帶送給正在和肺癌戰鬥的人。」人們在木質的「白絲帶」上簽名,以表支持。

患者的希望

首席醫師、肺癌專家愛德華·金(Edward Kim)博士表示:「20多年來我一直在研究、篩查和治療肺癌,並不是沒有治癒希望。我們朝著正確方向前進……通過對每位患者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我們的目標是讓您生活得更久、更好和更充實。」

肺癌宣傳者德魯說,2010年2月他剛剛結束了NFL橄欖球大賽,妻子就被診斷出肺癌4期,她才37歲,不幸在2011年12月去世,德魯成爲肺癌的宣傳者。「我和妻子承諾為每位患者而戰,雖然她不會再回來」,「我們需要一個團隊,新的療法和手術會帶來變化;我們要讓肺癌患者不感到孤單。」

黛安·米勒(Diane Miller)在2021年1月被確診。她說:「開始的時候絕對是非常困難的,大腦很難適應,但是你必須經歷這個過程。了解那些倖存者的情況會有幫助。」她感謝女兒所在大學的水球隊在他們家困難時期給予的幫助和支持。

2022年10月13日希望之城橙縣萊納基金會癌症中心「肺癌宣傳月」活動上,肺癌患者黛安·米勒(Diane Miller)穿上了第22號球衣,準備去比賽現場傳遞「白絲帶」標誌,讓人們關注肺癌。(李梅/大紀元)
2022年10月13日希望之城橙縣萊納基金會癌症中心「肺癌宣傳月」活動上,黛安·米勒(Diane Miller)和她的丈夫相信「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和家人在一起」。(李梅/大紀元)

米勒也遇到了非常好的醫生。她說:「我現在每天只需一粒藥片,感覺很好。」她每三個月回去做一次掃描。「對我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和我的家人在一起,我享受這一切。信念是我能度過難關的重要原因,每天早晨起床,你必須利用(生命)去做一些事情。」

「在我正感到孤獨和害怕時,德魯送來了白絲帶。」米勒說,「我也和家人、朋友一起製作白絲帶,並傳遞給其他人。」公羊隊送給米勒一件球衣,她將在16日去公羊隊的比賽現場,並向公眾宣傳白絲帶標誌和對肺癌認識。◇

Categories
灣區新聞

加州無家可歸者疫情後死亡率躍升

【2022年10月06日訊】(記者馬尚恩綜合報導)上月末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加州沙加緬度縣2021年冬天至少有8例遊民的死亡是與氣候寒冷致體溫過低有關。這是當地20多年來無家可歸者凍死人數最多的一次。

據沙加緬度縣《蜂報》報導,儘管數百萬美元預算被安排來解決此類事務,但問題依然。當地官員被認為未採取足夠行動,讓遊民在寒天進到室內避寒。

「沙加緬度終結無家可歸者聯盟」(Sacramento Regional Coalition to End Homelessness)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沙加緬度縣遊民死亡人數高於往年,總數達227人。

從加州整體來看,除了沙加緬度地區,其他地區遊民因吸毒過量、心臟疾病、車禍等原因,也出現死亡率大幅上升的趨勢。

藥物過量是洛杉磯遊民死亡主因

據洛杉磯縣最新披露的數據,2021年洛縣也至少有14名無家可歸者因體溫過低而死。據《衛報》報導,這14名死者中有6人死於人行道上,4人死於醫院,其他人死在車站長椅、停車場、廢棄的建築物或乾涸的河床旁邊。

在2020年只有6例凍死報告,2019年為9例,2018年為8例。

洛杉磯縣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底的一年期間,遊民死亡總數為1,271人,其中男性1,037人,女性233人;但次年同期死亡人數跳升至1,988人,其中男性1,618人,女性370人。記錄顯示,從2014年開始,無家可歸者死亡人數一直呈上升趨勢。

在中共病毒(COVID-19)大流行第一年,洛杉磯遊民死亡人數增加56%。疫情前兩年,藥物過量是導致洛杉磯遊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疫情第一年因藥物過量死亡人數為715人,而疫情前一年為402人,增加了78%。其中,與芬太尼相關的藥物濫用死亡人數幾乎翻倍,占45%。

在洛杉磯縣無家可歸者中,心臟疾病是僅次於藥物過量致死的第二大原因,在疫情第一年達309例,比疫情前增長30%。

在大洛杉磯地區的橙縣,在今年6月末,無家可歸者死亡人數已經達到236人,而2021年的全年死亡人數為185人,2020年全年為151人,2019年為209人。按比例計算,估計2022年全年死亡人數將達到472人,比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多出一倍。

2022年橙縣共有5,718無家可歸者,6月末的死亡人數占比為4.1%。估計全年死亡率可能達到8.2%。

舊金山遊民死亡率快速增長

在加州另一大城市舊金山,無家可歸者死亡人數也呈現出急速增長之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舊金山有331位無家可歸者死亡,幾乎是疫情前的2倍。

舊金山無家可歸者的死亡絕大多數與藥物過量有關。致死的藥物主要是芬太尼,其通常被吸食者和甲基苯丙酸一起使用。其它死因還有:6%死於外傷(包括他殺和自殺)、5%死於慢性疾病、3%死於慢性飲酒併發症、2%死於其它原因。

加州有全美最多的無家可歸者人口,估計總數達16萬人,其中,近1/4有精神疾病。

遊民死亡風險是普通人的3.5倍

舊金山加州大學今年8月發布的一份報告說,住在庇護所、營地或者非傳統住房的年長無家可歸者,與有房居住的人相比,死亡風險是3.5倍。

這一報告持續了8年時間,調查了加州奧克蘭450位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並於去年12月份結束。

調查發現,117名受調者的死亡中位年齡為64.6歲。他們的死因中,心臟病、癌症各占總數的14.5%,藥物過量占12%。而2021年美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6.1歲。另外,無家可歸的老年人更容易罹患老年病。

研究者認為,需要進行政策干預,幫助無家可歸者降低死亡率。解決方案包括在人們失去住房後及時為他們尋找住房,並提供永久性的住房支持。◇

Categories
健康與養生

不能單腳站立10秒 死亡風險近1倍?2關鍵降死亡率

近期研究發現,單腳站立無法超過10秒的中老年人,未來十年的死亡風險幾乎加倍。為什麼「單腳站立」的能力好壞,和死亡率有關呢?有2個關鍵原因,改善這2個問題,有助降死亡風險。

單腳站立無法超過10秒 未來死亡風險高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發表一項新研究,內容是評估中老年人能否完成10秒單腳站立的能力與全因死亡率的關聯。[1]

2008年至2020年間,共1702名(68% 男性)年齡51至75歲的志願者參與實驗。結果,共有20.4%的人無法完成10秒單腳站立,而且,年紀越大的志願者,無法通過測試的機率越高。

7年的隨訪期間,有7.2%的志願者死亡,主要死因以癌症、心血管疾病為主,其它還有呼吸系統疾病和新冠病毒併發症等等。在這之中,能單腳站立超過10秒的人占4.6%,無法超過10秒的人為17.5%。

與通過測試的人相比,無法單腳站立超過10秒的人在年齡、腰圍身高比和BMI值,都與前者存在顯著差異。而且,他們的健康狀況也相對較差,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肥胖。

在考慮到年齡、性別和潛在條件後,研究指出,無法單腿站立 10 秒的人,未來十年內因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增加 84% ,相當於多了近1倍。

死亡風險高的關鍵:平衡感不好、肌力

影響一個人的單腳站立時間長度,與平衡感肌力有關。

1. 平衡感

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指出,平衡感很重要,平衡感不好的老年人容易跌倒,「有些六七十歲的患者會跟我說,他上週又跌倒、上個月跌倒3次」。

跌倒對年長者是個重大的威脅。因為跌倒的傷害可大可小,輕微的可能只是擦傷、瘀青,嚴重的會骨折,甚至失去生命。「我之前還在醫院服務時,遇過有患者從床上跌下來,造成腦出血,人就走了」,王思恒說。

平衡感會隨著個體老化而變差,而平衡感的維持,涉及視覺、耳朵裡的半規管(掌管平衡感的器官)和本體感覺:年長者視力變差,會影響走路;半規管會受老化、眩暈症影響;本體感覺除了因老化而變差,也與糖尿病有關。

大部份的人閉上雙眼,還能將兩隻手的食指對在一起,正是本體感覺發揮作用。本體感覺可以讓人在看不到的情況下,偵測肢體在空間中的位置。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會使本體感覺神經受到損傷,造成末稍肢體變不敏感,平衡感也變差。王思恒表示,他有名患者的腳沒感覺,走路就像踩在棉花糖上,「這種感覺很可怕,一般人很難體會」。

另外,平衡感變差,也有可能是無症狀腦中風(Silent stroke)。

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表示,無症狀腦中風大部分是大腦皮質下的小血管或微血管出現栓塞,是很小型的中風。因症狀非常輕微,如果沒有特別注意或檢查,不一定能發現,但它卻可能進一步變成大型中風。

無症狀腦中風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的平衡感不好、步態不穩、走路感覺沒力,以及視野出現變化,可能單眼看不到東西,患者卻無法查覺。

老人從床鋪起身時,可能因雙腳站立不穩而跌倒。(Shutterstock)
糖尿病、無症狀腦中風或是平衡感不好,都是老年人容易跌倒的原因。(Shutterstock)

2. 肌力

肌肉的力量也是影響平衡感很重要的一點。王思恒強調:「一個人即使有好的視覺、平衡感和本體感覺,肌肉若嚴重萎縮,一樣容易跌倒。」

同時,單純看肌力強弱,也可以預測一個人壽命長不長。

除了單腳站立之外,《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0年發表薈萃分析指出,握力差、步行速度慢、從椅子上站起來慢的人,未來的全因死亡率也較高:[2]

● 握力最弱的人,死亡率是最強的人的1.67倍。

● 步行速度最慢者,死亡率是最快組的2.87倍。

● 從椅子上站起來要花最多時間的人,死亡率是最快的人的1.96倍。

上述能力也與肌力有關。提升肌力的最有效方式是重訓,王思恒強調「重訓治百病」,好的肌力對健康實在有太多好處。

隨著肌肉量增加,可避免肌少症、增加骨密度並降低骨折的風險、保持關節柔韌性以減輕關節炎的症狀、減肥、增加身體靈活性和平衡感。[3]

腰圍粗的人,代表內臟脂肪堆積多,體內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有代謝異常的問題。因此,腰圍大的人易有脂肪肝、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未來罹癌、得糖尿病的風險也比較高。比起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對縮減、控制腰圍的效果最好。[4]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去年發表一篇綜述,表明每週進行60至150分鐘的強化肌力運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20%~25%、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30%、癌症死亡率減少15%~20%,以及全因死亡率降低約20%~25%。[5]

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來自瑞士的一篇研究發現,握力較高的人,新冠肺炎住院率較低。[6]

王思恒補充,重訓有益控制血糖、血壓。有些人會擔心,重訓時會讓人臉紅脖子粗,是不是反而會增加血壓?他解釋,運動當下血壓會上升,但運動結束後的血壓會降低。有在重訓的人,平時的血壓反而是控制良好的。

深蹲的增肌效果最好。(Shutterstock)
重訓有益控制血糖、血壓,圖為深蹲動作。(Shutterstock)

提升肌力與平衡感的2種訓練

單腳站立能否超過10秒,除了與平衡感、肌力有關,也反映了一個人的運動習慣。有運動習慣的人,體能較好,單腳站立時間也能比較久,

若想要訓練平衡感和提升肌力,首先勢必要培養運動習慣,並在每週的運動時間裡,加入以下訓練:

1. 硬舉、深蹲

良好的重訓需要兼顧上下半身的肌肉,但訓練下半身的肌肉所帶來的效益最大,原因在於腰部以下的肌肉,就占了全身肌肉量的三分之二。而硬舉、深蹲是以下半身為主的動作,又可兼顧全身肌肉,是增肌效率高的運動。

硬舉的增肌效果為第2名。(Shutterstock)
硬舉、深蹲是增肌效率高的運動,圖中為硬舉動作。(Shutterstock)

2. 平衡感訓練

訓練方法很簡單,在地上劃(貼)一條線,像走獨木橋,腳趾對腳跟,一步一步走在線上。

王思恒指出,要增加平衡感,提升肌力是不可或缺,再搭配一些平衡訓練,是比較完整的方法。

無論是重訓或平衡感訓練,老年人進行這些運動時,建議有教練在旁協助,可避免跌倒,以及動作錯誤而造成運動傷害。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明明無症狀卻中風了!4個跡象一定要警惕

· 醫師推薦增肌運動前3名 強身、增骨密度

· 13種癌症與它有關 做到2件事輕鬆防癌

責任編輯:李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