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社會廣角

氣候變遷會引發焦慮? 專家教你4招來應對

【2022年08月12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在夏季經常出現的熱浪、野火竄燒和冰山融化等事件,可能會讓人們對氣候變遷感到焦慮。那麼,這種焦慮會對人們造成什麼影響?有什麼方法可以應對呢?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網站指出,所謂的「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或eco-anxiety)是指對氣候變遷的作用感到擔憂與痛苦。這並非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深植於有關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它會讓人們對氣候變遷的危險保持警覺。

「氣候焦慮」通常伴隨著悲痛、憤怒、罪惡和羞愧的感覺,而這些感覺會影響心情、行為和思考。

「氣候焦慮」有多麼常見?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人經歷過一些「氣候焦慮」。

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84%的兒童和16至25歲的年輕人至少對氣候變遷感到中度擔憂;59%感到非常擔憂。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在2021年發表的一份報告估計,全球有10億名兒童將因為氣候變遷的結果承受高度風險。而兒童和年輕人也特別容易受到「氣候焦慮」的傷害。

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致使全球暖化,氣溫攀升。(Pixabay)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心理健康?

除了使人對未來感到擔憂和恐懼之外,氣候變遷也會直接(例如經由天災或高溫)和間接(例如經由遷徙或糧食欠缺)影響心理健康。氣溫上升與看精神科的病患增加有關,而且可能損害兒童與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此外,糧食欠缺也與憂鬱、焦慮和行為問題有關連。

如何應對「氣候焦慮」?

據CNBC網站報導,英國非營利組織「氣候心理學家」(Climate Psychologists)的共同創始人肯尼迪-威廉斯(Patrick Kennedy-Williams)表示,有點「氣候焦慮」也許是件好事,因為這能促成更多對話,進而帶來行動與改變。

但重要的是,你應該取得平衡,知道何時應該退後一步,不要知道那麼多與氣候有關的訊息。

冰山融化
氣候變遷導致冰山融化。(Pixabay)

肯尼迪-威廉斯提供了4個方法來應對「氣候焦慮」:

戒除新聞癮

新聞看太多可能會人心惶惶。你可以在一天之中找個時間來做自己的事情,而不要看新聞。

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你可以與別人談論你的感受,並考慮加入「氣候咖啡館」(climate café)——這是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喝茶和談論氣候議題的地方。

花點時間接觸大自然

考慮去散步、逛公園或是在花園等自然的空間進行遠距工作。像這樣的活動可以讓你欣賞大自然的美,也可能讓你改善心情。

採取一些行動

把你感受轉化為喚起氣候變遷意識的力量。你可以鼓勵別人做資源回收,或參與當地的草根運動。◇

Categories
灣區新聞

加州兒童焦慮抑鬱情緒加劇

【2022年08月13日訊】(記者薛明珠編譯報導)據全國兒童福利倡導組織最新報導,從2016年至2020年間,由於中共病毒(武漢肺炎、COVID-19)大流行導致的居家令和學校關閉,加州兒童焦慮抑鬱情緒大幅增加,其增幅在全美各州中排名第二。

安妮.凱西基金會(The Annie E. Casey Foundation),在發布的《2022年兒童統計數據手冊》中,分析了全美兒童和家庭的狀況。今年的報告首次包括了50個州,從3歲至17歲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數據。

研究發現,在中共病毒大流行的第一年,患有焦慮抑鬱症的人數,在全美範圍增加了26%,使得美國醫療總監(U.S. surgeon general)將之稱為「心理病大流行」。其中,加州兒童患焦慮抑鬱症的比例,從2016年的7%上升到2020年的11.9%,增幅近70%。

《聖荷西水星報》在報導中稱,加州是美國首個發布全州居家令的州,並以在線「遠程學習」替代在校課堂教學,此外,要求學生在校園中佩戴口罩的時間,也比大多數的其它州要長。

加州兒童統計網絡( Kids Count network)成員,「現在就關心兒童」(Children Now)組織行為健康中心主任李尚恩.弗朗西斯(Lishaun Francis),在接受《聖荷西水星報》採訪時表示:「似乎沒有人能弄清楚(原因)。」「每個人都很害怕,總的來說,我認為這對孩子們沒有什麽好的影響。」

關注青少年健康的非營利政策機構加州兒童信託基金會(California Children’s Trust),負責人亞歷克斯.布里斯科(Alex Briscoe)說:「在疫情之前的10年裡,自殘入院人數,實際上已經翻了一番。」疫情只不過是火上澆油。

「現在就關心兒童」組織總裁泰德.蘭珀特(Ted Lempert)表示,由於缺乏獲得服務途徑,加州65%患有嚴重抑鬱症的青年,得不到任何心理健康治療。他說:「州政府必須把這個問題,當作緊急情況來處理,現在就增加兒童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會。」蘭珀特曾在上個世紀末,就任過加州眾議院議員。

First5 California執行董事傑基.黃(Jackie Thu-Huong Wong),對此表示贊同。她說,心理疾病流行,是一個緊迫的公共衛生問題,需要提供有意義的創傷信息服務,讓兒童和家庭從創傷中恢復。

據《聖荷西水星報》報導,灣區洛斯加托斯鎮的蘇珊.斯坦曼(Susan Stenman),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說,她的孩子深受封閉的傷害,尤其是最小的孩子,現在已經上高中了,由於只能在網上學習,成績下降,自尊心也受到了傷害。斯坦曼還說,她和很多朋友聊過,他們的女兒或女兒的朋友,都出現了飲食失調、住院、吃藥等嚴重問題。

安妮.凱西基金會的《數據手冊》,每年都提供全美及各州的經濟福利、教育、健康、家庭和社區情況的數據,並根據兒童的整體狀況對各州進行排名。加州在兒童健康方面,2022年全美排名第33位。◇

註:新冠狀病毒,也稱武漢肺炎病毒,大紀元認為叫「中共病毒」更準確。因該病毒來自中共統治下的中國,更因中共掩蓋疫情導致病毒向全世界擴散,並造成全球大流行。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社交媒體易導致憂鬱症 專家建議:告別手機依賴

【2022年07月28日訊】(專題部記者王佳宜、李家維採訪報導)現代社會網絡發達,人們的交流方式越來越依賴電子工具,社交平台的使用已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網絡帶來快速與方便的同時,卻給人帶來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

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的一項研究發現,個人停止使用社交媒體一週,會使他們的抑鬱和焦慮得到實質性的改善。這一研究結果於今年5月10日發表在美國《網絡心理學、行為和社群》(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雜誌上。

此前澳洲的研究顯示,不使用交友軟體的受測者比起使用的受測者,出現焦慮、憂鬱、沮喪等情緒的比例偏低。

心理健康網站HelpGuide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社交媒體與精神健康》的文章。文章指出,自卑、錯失恐懼症(FOMO)、孤立、抑鬱和焦慮、網絡霸凌與變得只關心自己,是社群媒體最主要的危害。瀏覽網絡上人們「多采多姿」的生活,會讓人產生忌妒與不滿,忘記那只是他們「剪貼」過後的生活,並不是真實的樣貌,因為真實生活是陰影與光明並存的,「他怎麼比我好」這種不自覺的羨慕與比較,是自卑、抑鬱和焦慮的主因。

患有「錯失恐懼症」的人總是害怕自己錯過了什麼資訊,因而不斷地刷手機,甚至不顧時間、場合。許多人也知道社交媒體帶來的這些問題,但卻難以自拔。

Facebook的前高管肖恩·帕克(Sean Parker)曾表示,社交媒體的研發理念是「如何消耗用戶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設計者利用人類渴望交流的心理,創造出這些能讓人時時感覺與他人聯繫的軟件,並通過一些細節設計,引導、鼓勵用戶不斷使用,最終養成穩定的使用習慣。

比如,當收到點讚時,人的大腦會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進而刺激人們發布或瀏覽更多內容。這種「誘導技術」正是社交媒體難以讓人擺脫的原因,甚至令人樂在其中。

但當你離開社交平台時,你依然要面對現實中的一切,人們就在虛擬的美好與現實中不斷相互切換,而在這樣的對比之下,人就會覺得在現實中過得不好。

日本東京大學神經系專家鄭傑對大紀元表示,樓房聳立打破了過去鄰里無間的狀態,年幼時的社交頻率就遠不及上一代;成長過程中又正逢智能手機和互聯網興起,年輕人越來越呈現「線上狂歡、線下沉默」的狀態。

鄭傑建議,走出「手機依賴症」。制定合理的限制,與青少年討論如何避免社交媒體干擾自己的活動、睡眠、飲食或上課。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交自信、社交勇氣。不要拿自己弱點和別人優點相比,過於自尊和盲目自卑均不可取。也不要苛求自己,只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系。要學會傾訴,與家人、朋友述說自己的煩惱。

她強調,減少使用社交媒體,鼓勵青少年與朋友面對面互動、交流,幸福感會更多,焦慮與抑鬱症的風險會更低。這對於易患社交焦慮障礙的青少年尤為重要。

台灣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認為,人們大多從早上醒來一睜眼,到晚上睡覺閉眼,都在不停的使用手機,社交平台上的貼文多以問句、描述進行中的事件或分享生活點滴等,吸引大家瀏覽回應,但花費的時間過長則影響生活作息和身心健康。

葉雅馨建議,減少使用的時間可從半小時開始,設置提醒鬧鐘,循序漸進增加「減少使用時間」的長度,同時規劃空下時間的安排,例如協助家人採買食材、晚餐料理、做家事、欣賞影片甚至發呆等,為實際生活注入新趣味。◇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