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硅谷風雲

消息:蘋果擬在印度生產AirPods及Beats耳機

【2022年10月05日訊】(記者陳霆綜合報導)消息人士表示,蘋果公司(Apple Inc.)正要求供應商將一些AirPods和Beats耳機的生產轉移到印度,這將是蘋果公司擺脫對中國依賴、實現多元化的又一重要步驟。

據《日經亞洲》報導(鏈結),幾位消息人士表示,蘋果公司一直與供應商討論,希望增加印度的生產。作為回應,iPhone組裝商富士康正準備在印度生產Beats耳機,並希望最終也能在那裡生產AirPods。

《日經亞洲》指出,蘋果公司一直希望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因為中共嚴格的「清零政策」,加上美中關係日益緊張,使得供應鏈中斷風險不斷增加。如今,積極擴大在印度、墨西哥、越南等其它國家的製造,對蘋果公司越來越重要。

知情人士表示,蘋果公司準備將印度發展為一個戰略生產基地,並打算在此生產向歐洲等市場出口的設備,該消息對企圖在全球供應鏈中崛起的印度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勝利。

此前,台灣知名財經專家徐嶔煌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也表示,蘋果選擇轉移基地的一個可能原因是,中共今年要求賣給中國市場的蘋果手機,內部要有一定的中國國產化比率,要使用長江存儲的NAND閃存。然而,這對全球其它市場可能有所影響。

徐嶔煌表示,蘋果的政策偏向「賣給中國的手機在中國國內製造」,而在印度生產的手機可賣給全世界。(了解更多)

報導稱,目前已在越南、中國生產AirPods的立訊精密(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也計劃在印度生產這種流行的無線耳機。

然而,其中一位人士表示,立訊目前正專注於越南的AirPods業務,可能會稍晚才在印度開始製造AirPods。

《日經亞洲》指出,AirPods是最早在中國以外大規模生產的蘋果公司產品之一,在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2019年將其生產轉移到越南。

目前,AirPods每年的出貨量超過7,000副,在蘋果各種產品中僅次於iPhone。消息人士表示,自去年以來,Beats耳機的大部分生產也轉移到了越南。

近來,這家美國科技巨頭不斷將一些生產領域從中國移出,包括今年早先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3,上週蘋果公司還宣布了在印度生產最新款iPhone 14的計劃。(了解更多)

上個月,印度當局也計劃提高財務獎勵,以吸引蘋果公司在該國組裝iPad平板電腦。

研究機構國際數據資訊(IDC)的分析師嚴蘭欣(Joey Yen)對《日經亞洲》表示,印度正學習中國多年來的經驗。

「它有類似的潛力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參與者。它有年輕的工程人才和龐大的勞動力,還有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作為基礎。」嚴蘭欣說。

她說:「中國持續的清零政策,促使科技公司尋求替代方案,從長遠來看,印度可能有機會發展。然而,印度仍需不少的時間,來提高所有政策的透明度,並擁有一個更完整的供應鏈。」

Categories
硅谷風雲

蘋果戰略重大轉變 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14

【2022年09月26日訊】(記者李言綜合報導)蘋果公司週一(9月26日)表示,已經開始在印度生產其新的iPhone 14。中共堅持COVID清零政策之際,這家技術巨頭希望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實現多元化。

雖然該公司大部分產品在中國生產,但此次開始在印度生產其最新設備的時間比前幾代產品都要早。

蘋果公司三週前發布了iPhone 14。這款最新的智能手機提供了更新的相機系統,一個新的互動鎖屏,專業機型性能更快。該公司還推出新的安全功能,如汽車碰撞檢測技術和緊急求救工具。

「新的iPhone 14系列產品引入突破性新技術和重要安全功能。我們很高興能在印度生產iPhone 14。」該公司週一在一份聲明中說。這證實了人們數週來的猜測。

週一的宣布標誌著蘋果公司戰略重大轉變。在全球供應鏈因中共極端僵化的COVID清零政策而面臨中斷之際,美國科技公司正在尋找中國業務替代方案。同時,人們對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出現更大裂痕的風險也日益關注。

Counterpoint研究總監帕塔克(Tarun Pathak)告訴CNN商業說,蘋果設備在印度由台灣的富士康(Foxconn)、緯創(Wistron)以及和碩聯合科技(Pegatron)生產,但蘋果通常會在新機型推出七、八個月後才開始在印度組裝。

蘋果公司關注在印度製造業務,凸顯這家科技巨頭希望將生產從中國轉移,以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同時促進印度市場。

CNBC報導說,蘋果將在當地銷售印度生產的iPhone 14,但也會出口到全球其它市場。印度的客戶將在未來幾天開始收到本地生產的設備。

印度希望通過激勵措施促進當地電子產品生產。同時,蘋果公司一直在尋求增加在印度這個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的銷售。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去年,蘋果在印度市場份額僅為3.8%,中國小米等低成本競爭對手繼續占據主導地位。

《華爾街日報》今年早些時候報導說,蘋果公司正在尋求提高在越南和印度等國家的產量,中共苛刻的COVID限制措施是其中一個原因。

「蘋果希望實現多元化,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帕塔克補充說,此舉是「對印度信心的表現」。

摩根大通(J.P.Morgan)分析師預計,從2022年底開始,蘋果將把約5%的iPhone 14產量轉移到印度。到2025年,蘋果可能在印度生產四分之一的iPhone。

Categories
硅谷風雲

美收緊對華芯片出口 韓國何去何從引關注

【2022年09月21日訊】(記者陳霆綜合報導)半導體供應已從經濟民生,上升至國家安全層級。美國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希望遏制中共半導體發展。然而,韓國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可能是華府能否順利圍堵中共的關鍵。

自2019年,川普(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實施制裁以來,美國一直加緊努力,試圖將中國排除在國際高科技供應鏈之外。

近日,美方針對半導體接連公布多項法規與禁令。有分析指出,這些行動有別於2019年以來,把個別中企列入實體清單(黑名單)的「點狀」制裁,開始走向更全面的禁令,也使北京越來越難以突圍。

美國正步步防堵中共科技野心

9月初,拜登政府宣布,任何從《芯片和科學法案》中獲得資金的美國技術公司和企業,在10年內,將禁止在中國建立涉及「先進技術」的工廠和設施。(了解更多)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表示,這項10年禁令是保障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步驟。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此外,商務部也對一系列技術實施出口限制。美國商務部已致信三家美國公司:科磊(KLA)、泛林集團(Lam Research,又譯拉姆研究)和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禁止他們未經許可向生產14納米以下(sub-14nm)先進半導體的中國工廠出口芯片製造設備。

商務部也通知英偉達(Nvidia)和超微(AMD),要求兩家公司在取得許可之前,不得向中國銷售數款高階AI運算芯片。

有消息指出,美國商務部正準備出台一系列規定,以整合最近給個別美國公司「通知信」中的出口限制。

這些「通知」(is-informed)信函,允許商務部繞過冗長的法規編纂過程,並迅速實施管控措施,但效力僅適用於個別公司。若將通知信中的限制編寫成新規,將擴大禁令範圍,使其它生產類似技術的美國公司也受限。(了解更多)

同時,美國正在號召成立一個稱為「芯片四方聯盟」(Chip 4)的國際協調框架,成員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其總市值共占全球半導體市值的70%以上。該聯盟旨在構築安全的半導體供應鏈,並作為對抗北京科技野心的堡壘。

對中高度依賴 韓國恐成戰略漏洞

面對加入Chip 4的邀請,韓國總統尹錫悅的回應卻相當保守,並補充說韓國半導體正積極和各界合作。

韓國依賴美、日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但又高度仰賴中國市場,近來處境十分尷尬。

儘管三星宣布將在德州投資2,000億美元興建11座工廠,但另一方面,韓國在第17次韓中經濟部長會議時,也與中方簽署了三份備忘錄,承諾加強供應鏈合作。(鏈結)

美國雖是韓國最重要的安全夥伴,但在佩洛西出訪亞洲時,尹錫悅也以休假為由,僅與其進行電話會議。同時,韓國外長隨即出訪中國,似乎同時想討好美中,不願放棄中國市場。

2022年9月20日,在紐約市聯合國總部,韓國總統尹錫悅在第77屆聯合國大會會議上發言。(Michael M. Santiago/Getty Images)

同樣地,尹錫悅先是在9月中旬,與中共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會晤。緊接著又在聯合國大會上,與拜登總統會面。

據韓聯社報導(鏈結),大韓商工會議所(Korea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KCCI)在8月的調查指出,近20年來,韓國半導體對華出口依賴暴增近13倍。

報告稱,2000年半導體僅占韓國對華出口總額的3.2%,但20年後已占39.7%。

「與經濟安全直接相關的高科技行業,對外部風險非常敏感」,KCCI警告說,「政府應該拿出計劃,通過持續的多源化政策,防止中國(中共)將韓國對華出口依賴武器化。」

相比之下,日本、台灣對組建Chip 4聯盟都有高度興趣。

僅管有關該聯盟內部運作的細節,仍是保密狀態。分析人士認為,該聯盟可協調產業政策,包括提供補貼和控制對華出口,是美中科技戰之下,華府防堵中共重要措施。台灣占全球最尖端芯片產量約90%,將該島納入多邊框架,也可提前做好準備,以防台海發生緊急衝突。

中共政策之下 韓半導體地位面臨危機

據9月初公布的一項調查(鏈結),韓國有逾7成的專家認為,韓國芯片製造業因多重外部風險而處於危機之中。

據大韓商工會議所(KCCI)對30名半導體業專家的調查,76.7%的受訪者認為,韓國芯片製造業「處於危機之中」。

除了全球供需不匹配、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許多專家認為,中企的快速發展是主要的外部風險。

KCCI表示,中方正全力追趕韓國,特別是在NAND閃存製造技術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公司已將中國長江存儲科技(Yangtze Memory Technologies Co)加入其Nand閃存芯片供應商名單。

三星電子平澤半導體園區。(ANTHONY WALLACE/AFP)

僅管韓國不願放棄中方市場,但與中國貿易仍出現巨額逆差。

據台灣《遠見》雜誌報導(鏈結),截至今年8月,韓國已連5個月出現貿易逆差,韓國媒體稱這是逾14年來首見。當局統計,光是8月逆差就達94.7億美元,創1956年公布統計數據以來,最大的單月赤字。

根據統計,今年5月韓國對中貿易赤字達11億美元,終結1994年8月以來,對中連續333個月的貿易順差,然而,這項歷史性的重大改變,似乎未受到高度矚目。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KITA)指出,韓國對中在2013年達到約630億美元的順差高峰後,順差規模一直緩步下降。

報導稱,韓國對華貿易逆差,反映了高科技產品貿易結構的變化。韓國在IT、半導體的傳統主導地位,正受到中國由國家主導的產業政策的挑戰。今年5月時,韓國對中國出口值僅年增11.9%,但自中國進口值年成長40.9%。

中共當局的目標,是在2025年半導體的自製率達70%。

台灣《自由時報》分析(鏈結),僅管韓國有意同時討好美中,但中共扶持本土產業為重,外資企業為輔,對北京來說,韓國或許僅是「正在利用的一顆旗子」,一旦目的達成,「可能就會馬上被拋棄,變成一顆廢棋」。

Categories
硅谷風雲

實現供應多元化 蘋果加強印度iPhone14產線

【2022年08月23日訊】(記者陳霆綜合報導)據外媒報導,蘋果公司計劃在中國首發iPhone 14兩個月後,開始在印度生產這款新手機,這將大大縮小中印兩國的生產時間差距。分析指出,這是蘋果實現供應多元化的重要步驟。

據彭博社報導(鏈接),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公司(Apple Inc.)一直在與供應商合作,以加強在印度的生產,原因除了美中競爭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中國各地「清零封鎖」也擾亂了生產,促使這家美國科技巨頭尋求中國之外的替代方案。

彭博社指出,蘋果希望加快印度的生產進度,並縮短新款iPhone的生產時間差。之前,生產時間差通常是6到9個月。

天風國際證券(TF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分析師郭明錤表示,他們預計蘋果新iPhone將大致在同一時間從這中印兩國出貨,這是蘋果努力實現供應鏈多元化的步驟。

分析師表示,iPhone的主要製造商富士康集團已研究了如何從中國運送部件,並在其印度欽奈郊區的工廠組裝iPhone 14。

知情人士表示,蘋果和富士康內部的一些人士曾希望今年在印度同時開始生產,但最終確定今年達成同步生產是不現實的,但這仍是一個長期目標。

他們說,9月新機發布之後,印度的第一批iPhone 14s可能在10月底或11月完成。

蘋果公司沒有立即回應路透社、彭博社的置評請求。

大幅縮小與中國的生產速度差距,是印度重要的里程碑。中共實施COVID-19清零封鎖,加上美國制裁危及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之時,新德里一直宣傳,印度可作為中國的替代方案。

組裝iPhone難度不低,通常需要協調數百個供應商,並滿足蘋果嚴格的期限和質量要求。

2017年,蘋果供應商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除了支持現有業務外,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也是一個充滿前景的消費市場,莫迪政府在其「印度製造」計劃下,為科技生產提供了財政激勵。

路透社指出(鏈接),蘋果一直努力將iPhone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其它市場,包括在世界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印度,並計劃在那裡組裝iPad平板電腦。

據《日經亞洲》上週報導,蘋果公司正就首次在越南生產蘋果手錶(Apple Watch)和蘋果電腦(MacBook)進行談判,以尋求將其部分產品的產地從中國移出,實現產地多樣化。

三位了解此事的人士告訴《日經亞洲》,蘋果供應商立訊精密公司(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和富士康已開始在越南北部試驗生產蘋果手錶(Apple Watch),這是首次在中國大陸之外生產此類產品。(了解更多)

Categories
美國地產-李歐筆記

新房供應鏈持續不穩定 但建商信心增強

【2021年10月27日訊】(記者李歐編譯報導)美國民眾搶房疲累,秋季房地產市場逐漸降溫之際,房屋建築商信心連續第二個月改善,從夏末的低點進一步反彈。與此同時,有報告指出,建商刻意限制銷售,以獲得更高房價的利潤。

全美房屋建築商協會週一(10/18)表示,月度信心指數在10月份上升4個點,達到80,這個數字代表了自7月以來的最高信心指數。

佛羅里達州坦帕市的訂製房屋建築商查克・福克(Chuck Fowke)表示:「儘管需求和房屋銷售依然強勁,但建築商仍在努力應對持續的供應鏈中斷和勞動力短缺,這些問題導致完工時間推遲,並對建築材料和房價構成上漲壓力。」福克同時也是建築商協會的主席。

指數讀數高於50表明信心增強,而低於50則反映情況惡化。當前銷售狀況指標漲幅最大,上升5個點至87。潛在買家流量指標上升4個點至 65,而未來六個月銷售預期指數上升3指向84。

10月份,所有地區的建築商信心均出現月度增長。然而,在過去三個月中,東北、南部和西部的建築商信心持平,中西部僅略有上升。

房地美(Freddie Mac)首席經濟學家山姆・卡特(Sam Khater)說:「由於經濟和疫情的軌跡,本週抵押貸款利率繼續上升。」「即使現有房屋的供應情況正在改善,但由於購房者的需求,以及持續勞動力和材料短缺,導致房屋開工和許可的限制,價格仍然居高不下。儘管存在這些抵消力量,但我們預計房地產市場將在年底前仍保持強勁。」

金融服務公司BTIG的另一份報告,基於對中小型住宅建築商的調查發現,其中 47%的建築商在9月份故意限制銷售。

BTIG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某些建築商正在更積極地提高價格,並且比同業更延遲銷售,他們通常以供應限制和不確定性,作為他們限制訂單的主要理由。」因此,9月份接受調查的建築商中只有34%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而8月份這一比例為49%。

供應鏈持續中斷的最終結果,將是售出和建造的房屋價格上漲。但在利率預計會上升的時候,這可能導致購房成本提高過快,對住房市場的購房和租賃雙方產生連鎖反應。

全美房屋建築商協會的首席經濟學家羅伯特・迪茨(Robert Dietz)說:「政策制定者必須專注於修復破碎的供應鏈」,「這將刺激更多的建設,並有助於緩解房價的上漲壓力。」

截至10月21日,當週30年期固定抵押貸款利率平均為3.09%,且平均Fees/Points是0.7。本週高於上週的平均利率3.05%。同期一年前的30年期的 FRM平均為2.80%。

截至10月21日當週30年期固定抵押貸款利率平均為3.09%。(房地美網站截圖)

BMI Capital Markets的高級經濟學家Sal Guatieri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房地產市場的通貨膨脹絕不是暫時的,這是政策性低利率造成的結果。」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正如我們上週在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調查的細節中看到的那樣,消費者對美國地產市場的看法仍接近歷史最低點。鑑於過去六個月住房負擔能力顯著下降,這並不奇怪。」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在報告發布前小幅下跌。但對於住宅建築商股票來說,情況喜憂參半,Lennar Corp.上漲,而Toll Brothers Inc.和 PulteGroup Inc.等其它公司則下跌。#

 

Categories
硅谷風雲

盤點硅谷暫停招聘的高科技公司

【大紀元2022年05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殷瑞娜編譯報導)目前,經濟逆風看起來對科技行業繼續不利:股票全面下跌、供應鏈困境、通貨膨脹、加息和一系列其它經濟挑戰,加劇了這種情況。即使最被看好的創業公司投資者,如日本軟銀(SoftBank)公司,也宣布將削減投資。

這使得舊金山和硅谷的許多高科技公司,從大型社交媒體到初創公司,都感受到寒意。過去兩年中,曾出現招聘熱潮的大公司,現在面臨大規模裁員,即使是行業巨頭,也在努力應對增長停滯,並採取停止招聘的措施。

以下是灣區已經停止招聘的科技公司的名單。名單可能會持續更新。

推特

推特正面臨一個特別的不穩定時期,不僅要應對市場不穩定因素,還要應對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迫在眉睫的收購。

5月12日,彭博社報導稱,這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公司,停止招聘新員工,並可能取消了已經向一些候選人提供的職位。

兩位高管,即消費產品總經理凱馮‧拜克普爾(Kayvon Beykpour),和收益總經理布魯斯‧法爾克(Bruce Falck),似乎在同一天被趕出了公司,更多高管也隨之離開。

Meta

本月早些時候,「商業內幕」(Insider)報導,總部位於門洛帕克(Menlo Park)的Meta公司,在2022年剩餘時間內,停止「幾乎所有團隊」的新職位招聘,理由是烏克蘭入侵、蘋果加強隱私保護措施,以及更大的經濟衰退背景。

科技新聞網站「The Verge」上週三(5月18日)解釋說,停止招聘將主要影響小眾團隊的工程職位,包括臉書的遊戲、商業和兒童信息平台。

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向員工保證,該公司不會進行裁員,至少目前是這樣。

Coinbase

成立於舊金山、總部至今仍設在舊金山的加密貨幣公司Coinbase,也面臨劇烈的命運逆轉。

上週一(5月16日),首席運營官兼總裁艾米莉‧蔡(Emilie Choi),在給員工的一份說明信中表示,公司曾計劃將招聘人數增加兩倍。但隨著加密貨幣行業以驚人的方式崩潰,宣布該公司計劃放緩招聘,並根據最優先的業務目標,重新評估人員需求。

優步

CNBC本月早些時候獲得的一封電子郵件顯示,Uber首席執行官達拉‧科斯羅沙希(Dara Khosrowshahi)承認,市場發生了「地震性轉變」,他說,該公司計劃大幅削減開支,包括招聘。科斯羅沙希在郵件中說,將把招聘作為一種特權,何時何地增加員工人數,需要深思熟慮。

截至上週四(5月19日),Uber股價今年已下跌44%。

英偉達

芯片巨頭英偉達(Nvidia)上週日證實,該公司正在放緩招聘步伐。英偉達加入了其它幾家大型科技公司的行列,這些公司最近幾週相繼宣布放緩招聘,並在營運預算方面更加謹慎,以應對持續的高通脹環境。◇

責任編輯:陳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