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社會廣角

如何計算老年人的健康年齡

【2022年11月06日訊】(Gabe Mirkin撰文/大紀元記者徐海韻編譯)最大攝氧量VO2max, 是一種對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測量的複雜測試,可以用來預測一個人因心臟病發作而過早死亡的風險。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的方法,用來估算一個人的最大攝氧量,即他吸入和使用氧氣的最大能力。

研究人員讓4,637名平均年齡接近50歲的健康成年人在跑步機上跑得精疲力盡,然後測量他們的最大攝氧量。他們開發了一個公式,與受試者的實際最大攝氧量具有很好的相關性,並與他們的下列因素有關:

*性別和年齡
*鍛鍊習慣
*靜息心率
*腰圍

最大攝氧量可以預測健康年齡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計算出了一個健康人在20到90歲每個年齡段的平均最大攝氧量,並通過這些數字來計算人的健康年齡,從而預測其壽命。他們的免費健康計算器可以在下面的網站找到:https://www.worldfitnesslevel.org/#/

回答下列幾個簡單的問題,計算器會很快估算出你的最大攝氧量和健康年齡:你多久鍛鍊一次?鍛鍊多長時間?鍛鍊的強度有多大?你的年齡?腰圍是多少?靜息心率是多少?

我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78歲的蓋布(Gabe)腰圍是81厘米,靜息心率是48。他的最大攝氧量為50,健康年齡是35。

71歲的戴安娜(Diana)腰圍是65厘米,靜息心率是50。她的最大攝氧量為50,健康年齡是23。

我們的鍛鍊計劃是這樣的:我們每天鍛鍊兩到三個小時。每週二、四、六,騎雙人自行車全速騎行25英里。另外四天,蓋布會做30秒的間歇式騎行,中間休息2分鐘,直到他的腿開始感到僵硬。戴安娜的騎行時間更長,中間穿插一些休息。我們平均每週騎行150英里,而且每天使用家裡的重量訓練機。

高強度運動可以延緩衰老

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高強度運動可以讓人保持健康。不運動的人每十年會損失15%的體能,進行低強度運動的人損失9%,而進行高強度運動的人幾乎不會有任何損失。

增加運動強度能讓你更健康。如果你每天以同樣的速度慢跑同樣的兩英里,你不會有什麼進步,也不會很健康。然而,如果你第一天快跑,第二天感到渾身酸痛,然後改為慢慢走,直到酸痛消失,然後再開始快跑,你的各項健康指標都會提高,在衰老測試中也會有更好的表現。

然而,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受傷的風險也會增加。在開始高強度運動計劃之前,在開始增加舉重的重量,加快跑步的速度,跳得更高,把球投得更遠,更用力的打網球,或做任何需要增加強度的運動之前,請諮詢你的醫生。不過這項建議存在一個問題——你的醫生很可能對運動、訓練或提高身體素質不太了解。但你至少應該和他(她)確認一下,看看你是否存在某些可能因劇烈運動而惡化的問題。

作者簡介:運動醫學醫生,健身大師和長期電台主持人蓋布‧米爾金,醫學(Gabe Mirkin)博士為你帶來健康生活方式的新聞和提示。作為一名五十多年的執業醫生和25年的電台脫口秀主持人,米爾金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和貝勒大學醫學院。他是為數不多的獲得四個專業認證的醫生之一:運動醫學,過敏和免疫學,兒科和兒童免疫學。

原文:How to Calculate Your Fitness Age發表在DrMirkin.com,授權中英文大紀元轉載。

Categories
健康與養生

很多人都有1個吃飯習慣 易患心臟病、增糖尿病152%

吃太快是許多人的通病,原因多與忙碌的生活脫不了關係。一名忙於送貨的司機,甚至能在停兩個紅燈的時間裡,就吃完一個便當。但是,吃飯速度過快已證實會增加糖尿病心臟病風險,還可能會帶來跟飲食習慣看似無關的症狀,讓人四處求醫仍無法好轉。

吃太快易患心臟病糖尿病 這類人容易飯後胸悶痛

每次用餐時,你是否留意自己咀嚼了幾次?還是隨便咬幾下就把食物吞進去?當心,這看似小問題,卻會慢慢奪走身體健康,造成危險的慢性病。

我們在吃東西時,接收了食物的胃壁會慢慢延伸、把胃撑大。這種伸展促進了胃向大腦發送飽足感的信號——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

如果吃得很快,食物被快速送進胃裡,大腦還來不及收到吃飽的通知,你沒覺得飽,就會持續吃下更多的食物。

這不僅會造成人們吃進過多的食物,還可能導致攝取過多的糖、油脂,引起更大的血糖波動,長期下來會造成胰島素抵抗。

許多研究已證實,吃太快容易造成:肥胖、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1][2]

一項薈萃分析發現,吃太快與體重超重呈正相關。與慢食者相比,吃得快的人發胖的可能性大約是前者的兩倍,且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平均差異為1.78公斤。[3]

2019年一項研究指出,在792名55至80歲的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的男性和女性中,吃飯速度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患病率呈正相關。與吃較慢的參與者相比,吃飯快的人患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可能性高出59%。[4]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屬於高血脂症的一種,高血脂症除了會導致心臟疾病,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心臟內科醫生、宇平診所院長劉中平表示,吃太快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很多人還會在飯後出現心臟胸悶、胸痛的情況。

他解釋,剛吃飽時,血液大量輸送到腸胃,心臟會相對缺血。心臟不好的人,如狹心症、冠心症患者若吃太快,會增加心臟負荷,使吃飽後的心絞痛發生機率上升。

有些人吃太快、吃太飽後胸悶,可能不是心臟問題,而是胃酸逆流。因為食道正好在心臟正後方,所以胃酸逆流帶來的不舒服,跟心臟的不適是很類似的。

胸痛症狀可能心臟問題,也可能是其它疾病的徵兆。(Shutterstock)
心臟不好的人若吃太快,會增加心臟負荷,容易在飯後發生心絞痛。(Shutterstock)

另外,2019 年一項來自日本的大型研究指出,吃太快是日本人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5] 另有研究表明,與吃得慢的人相比,吃飯速度快的人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高152%。[6]

劉中平強調,他在門診裡發現有些患者的血糖居高不下,或是瘦不下來,一些患者會說「我沒有吃很多啊?都吃很少」。但一問之下都發現,這些人是吃太快了。

用餐過快影響自律神經、內分泌 吃很少也會胖

在中醫看來,吃太快的人不僅容易變胖、糖尿病,自律神經和內分泌也會連帶受影響,並容易形成易胖體質。

中醫有五行學說的理論,將木、火、土、金、水這5種自然界屬性,推演至五臟六腑的生理、病理關係。

「木」有向上、向四旁舒展的特性,木對應肝和膽,以及自律神經。自律神經能維持臟腑的正常功能,例如血液循環、消化、代謝、內分泌的疏泄作用。

「土」能孕育萬物,脾胃就屬於土。人體靠脾胃的消化吸收得到營養,反過來滋養「木」和五行涉及的其它臟腑。

中醫講「土壅木鬱」。馥芊中醫診所院長李嘉菱解釋,長期吃太快、吃太多時,使脾胃承受太多的食物和水,會造成土壅,壅是累積的意思。土壅會造成木鬱,影響到自律神經,連帶使消化、代謝和內分泌都受到牽連。

例如,膽汁可幫助油脂分解、代謝,吃太快會影響自律神經去疏洩膽汁,使膽經阻塞。膽汁分泌不足會不利於油脂代謝而造成肥胖。

當營養在體內無法被利用或代謝掉時,脂肪會累積在體內變成「痰」,累積的液體則為「濕」,形成「痰濕體質」。在中醫的觀點裡,肥胖、代謝症候群都跟痰濕體質有關。

痰濕體質會造成一個問題:吃很快的人,即使吃不多,一樣會變胖。李嘉菱笑著說,「這個概念如果跟西醫講,一定會覺得她亂說,質疑熱量吃那麼少,怎麼會肥胖?」但她確實觀察到患者中有這樣的情況,正是因為代謝和消化問題會產生痰濕體質。

失眠、酸痛檢查不出病因?可能是吃太快了

擅於腹症、對治療腸胃疑難雜症有獨到心得的李嘉菱還發現,一些看似跟腸胃無關的疾病和症狀,其實跟吃太快有關。

失眠吃太快使自律神經失調,有些患者因此睡不著、失眠,並伴隨膽經不舒服的問題。這類患者只要幫他們改善消化問題、疏通膽經,就能解決睡眠困擾,不用再加安神的中藥。

大腿外側酸痛:有些患者大腿外側容易酸痛,找不出原因。她把脈發現,患者膽經阻塞。她問患者有沒有吃很快,結果得到肯定的答案——只花10~15分吃完一餐。結果,身體並沒有出現內分泌失調,而是以酸痛作為表現。

人體有十二條經絡,膽經這一條經絡,正是經過大腿外側。中醫講不通則痛,膽經阻塞,所以造成了患者大腿外側的疼痛。

膽經起於眼睛外側的瞳子髎穴,到第4腳趾末節外側的足竅陰穴為終點。(大紀元製圖)
吃太快容易引起膽經阻塞。(大紀元製圖)

口苦、口甜:吃太快使膽經阻塞或痰濕累積,還可能造成嘴巴味道改變,出現口苦或口甜的症狀。也就是沒有吃東西,嘴巴仍覺得苦苦的或甜甜的。口苦是膽經阻塞所造成,口甜則是痰濕的痰的表現。

一直打嗝:吃太快容易造成打嗝、腹脹,正常情況是很快就會停止了。但是,有一名患者持續打嗝數個月,到醫院檢查都沒發現問題,最後前來求助李嘉菱。她敲患者的肚子,發現他並沒有脹氣,把脈時才知是膽經阻塞。

原來這名患者也是平時都吃很快。因此,她開疏通膽經的處方,並針灸膽經的穴道,患者的打嗝就好了。

吃慢一點!有助變瘦、減腰圍

過快的用餐速度會帶來許多毛病,而改善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吃慢一點。

有一些方法有助於減慢吃飯速度:

● 不要一邊看手機電視,一邊吃東西。這會讓人忘了咀嚼、忘記吃進多少份量,甚至忘了食物的味道——食物有進到肚子裡就好。

● 不要等到很餓的時候才用餐,造成吃太大口、吃太快。

● 每一口至少咀嚼10次以上,最好是嚼15次再吞下去。

● 餐點中加一些高纖的蔬果。因為高纖維的食物無法很快吞嚥,可強迫人們多咀嚼。

● 用餐時,可以吃個2口,再喝一口湯,能減慢用餐速度。

● 一餐空出20~30分的時間,讓自己能好好享受餐點。

當人們習慣吃很快,要改掉這個不好的飲食行為雖然有點難,但不妨想想它帶來的立即好處吧:

日本九州大學發布一項研究:吃慢一點能抑制發胖。該研究指出,比吃快的人相比,慢食者更不可能變胖,吃得慢還能降低BMI質和腰圍。[7]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高血脂有3症狀!這些食物清膽固醇 讓血液變乾淨

· 中醫推薦「養脾胃三寶」擺脫疲勞、胃病又降壓

· 一年瘦三十公斤 醫師吃白米飯減肥的六個理由

責任編輯:李清風◇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心臟病專家:五種便宜食物降膽固醇 可護心

【2022年09月10日訊】(記者夏雨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心臟病是美國人的頭號死因。一名治療過數千名患者的心臟病專家認為,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是高膽固醇,但解決方案並不總是來自可能有副作用的藥丸。

民以食為天,飲食直接影響著人類的健康。

伊麗莎白‧克洛達斯(Elizabeth Klodas)是一名心臟病專家,也是Step One Foods的創始人。克洛達斯在CNBC財經網站撰文,介紹了五種可以降低膽固醇的食物,可以預防心臟病。

克洛達斯表示,人們吃的食物在保持低膽固醇水平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最好的是不必要對飲食進行大量限制。

「儘管飲食中的膽固醇含量差異很大,但只要對飲食習慣進行一些微小改進,就可以顯著降低LDL膽固醇——即導致動脈脂肪堆積的『壞』膽固醇。」她說。

低密度脂蛋白(LDL)又被稱為「壞膽固醇」,會將膽固醇帶到細胞中,過量的膽固醇會在動脈壁中形成。高膽固醇是心臟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並與從心臟病到糖尿病等嚴重健康狀況有關。

克洛達斯介紹了她自己經常吃的五種廉價食物,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並保持心臟健康。

1. 燕麥片和燕麥麩(Oatmeal and oat bran)

克洛達斯寫道,燕麥含有大量纖維,包括可減少消化系統中膽固醇吸收的可溶性纖維。一般來說,纖維也有助於避免胰島素升高,胰島素升高導致壞膽固醇水平提高。

一項研究顯示,每天增加10克纖維攝入量,可以將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14%,將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降低27%。

燕麥食用方式廣泛、價格實惠、耐儲存,而且營養豐富。(Shutterstock)
燕麥食用方式廣泛、價格實惠、耐儲存,而且營養豐富。(Shutterstock)

2. 杏仁

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杏仁可以降低LDL膽固醇,同時保持甚至增加HDL(好)膽固醇,這種膽固醇有助於從血液中清除其它形式的膽固醇。

「如果你不喜歡杏仁,其它已被證明可以改善膽固醇水平的(食物)選擇包括榛子、澳洲堅果、核桃和開心果。」克洛達斯寫道。

杏仁牛奶飲。(Fotolia)

3. 奇亞籽(Chia seeds)

奇亞籽提供大量必需的omega-3脂肪酸。克洛達斯表示,即使每天增加1克這些健康脂肪的攝入量,心血管問題的風險也會降低16%。

她寫道,雖然omega-3脂肪酸對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它們可以幫助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並幫助降低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

奇亞籽提供大量必需的omega-3脂肪酸。 (Scott Lorenzo/Sacramento Bee/MCT via Getty Images)

4. 西蘭花

研究表明,食用蔬菜與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之間存在聯繫。

「尤其是西蘭花富含可溶性纖維,這對高膽固醇有奇效。其它需要考慮的降低膽固醇的蔬菜包括菠菜、球芽甘藍和羽衣甘藍。」克洛達斯介紹說。

她表示,除了提供多種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外,經常吃蔬菜已被證明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較高的蔬菜攝入量與逐漸降低的LDL膽固醇水平相關。

西蘭花(青菜花、花椰菜)被認為是「蔬菜中的佼佼者」。(Shutterstock)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簡稱AHA)2021年發表的「改善心血管健康」飲食指南也建議吃大量水果和蔬菜。

AHA報告說,多吃水果和蔬菜有利於減少死亡風險。而所吃的果蔬種類越多越好,這樣有利於攝取全面的營養素。

心臟病專家們還特別推薦顏色鮮豔的水果和蔬菜,並建議整吃,不要榨汁。

5. 西瓜

克洛達斯寫道,如果你想降低膽固醇,請將糖零食換成甜西瓜。西瓜含有天然番茄紅素,具有降脂特性,可降低總膽固醇和LDL膽固醇。

吃塊西瓜,能起到抗氧化、增強免疫力、保護視力和血管的作用。(Fotolia)

「對於那些不喜歡西瓜的人,可以考慮在飲食中添加蘋果、葡萄、草莓、柑橘類水果甚至鱷梨。所有這些都富含果膠,果膠是一種可降低LDL膽固醇的可溶性纖維。」她說。

Categories
科技新聞

吃太鹹導致心臟病發作?研究找到關鍵因素

【2022年08月23日訊】(記者李少維編譯報導)醫生發現不論是否有高血壓的毛病,有的人對從食物中攝取的鹽分敏感度不高,可是有的人對鹽分敏感度很高,甚至有引發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最近由美國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引領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研究人員認為可以針對這個因素開發治療方案,從而控制對鹽分高敏感度人群突發心臟病和死亡的風險。

主要研究者之一醫學副教授安妮特·基拉博(Annet Kirabo)說,高血壓人群中有50%的人對食物鹽分的敏感度太高;血壓正常人群中也有25%的人對鹽分敏感度過高。

基拉博說:「一些人從食物中攝入鹽分後會出現血壓突然升高的反應,這大幅增加了他們心臟病發作、中風或是猝死的風險。但是醫學從未對這種病徵做過診斷,當然也沒有提出任何治療的辦法,而這就像一個無聲的殺手。」

基拉博補充說,在老年人和非洲裔美國人群中,對鹽分高敏感體質的比例更高,達到了75%。

這份新研究發現,位於身體免疫細胞內的一種名為NLRP3的炎症小體(Inflammasome),是身體對鹽分敏感度的一項關鍵因素。炎症小體是身體免疫反應中用到的蛋白質化合物,有很多種,NLRP3是其中一種,近年受到很多研究的關注。

這份研究利用一套衡量住院病人對鹽分代謝的指標來檢測參與研究的志願者血液對鹽分的反應,以衡量他們對鹽分的敏感度。

結果發現對鹽分高敏感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的單核細胞(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細胞)的一個亞型內NLRP3炎症小體的增加與鹽分的攝入和血壓的升高同時發生。

在得到了這些數據後,研究人員又對小鼠進行了檢測,發現通過抑制或消除炎症小體即可降低血壓對鹽分的敏感度;反之,如果將炎症小體返還到小鼠體內時,它們的血壓對鹽分的高敏感度就會恢復。

這份研究認為對人體和小鼠的研究都證明,NLRP3炎症小體與血壓對鹽分的敏感度有著重要的關係。

合作研究者博士後研究員阿什利·皮策(Ashley Pitzer)說,有希望開發一個檢測血液的方法,探測每個人血壓對鹽分的敏感度。

皮策說:「我們可以把這些免疫細胞裡面炎症小體被激活的情況,作為衡量個人血壓對鹽分敏感度的指標,不論這個人有沒有高血壓的問題。這將給醫生提供一個全新的診斷工具,降低問診者未來發作心臟病的風險。」

這份研究7月12日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創辦的《循環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期刊。◇#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英國女子睡夢中心臟病發 被小貓拍醒救一命

【2022年08月19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英國諾丁漢郡(Nottinghamshire)一名女子在睡覺時心臟病發作,所幸她的愛貓喚醒她,讓她能及時就醫。她認為這隻小貓救了她一命。

據英國《每日鏡報》8月17日報導,42歲女子費爾斯特德(Sam Felstead)於8月8日凌晨時分被她的小貓比利(Billy)叫醒。她發現她的身體無法動彈,而且右側身體出現突發性劇痛。

費爾斯特德說:「我突然在凌晨時分醒來,全身都是汗,而且無法移動。比利坐在我的胸口,很大聲地在我的耳邊喵喵叫。」

費爾斯特德於是求助於與她同住的母親。由於救護車要兩個小時後才能到達,所以她母親開車載她到醫院急救。

醫生告訴費爾斯特德說,她在睡夢中出現輕微的心臟病發作,所幸她被及時送到醫院治療。

在住院三天之後,費爾斯特德出院返家,而且與她心愛的比利團聚。

(點擊這裡可以看他們的照片)

費爾斯特德表示,她認為比利這隻7歲的英國短毛貓(British Shorthair)和她身邊的每個人救了她一命。

她提到,在她心臟病發作時,比利的行為出現異常。比如說,牠平常很少喵喵叫,而且都是整天睡、整晚睡。牠先前從未在她睡覺時叫醒她,也不會煩她。牠喜歡獨處。

她說,她的母親對於比利叫醒她感到很震驚。如果不是比利叫醒她,她的病況可能會更嚴重。

小貓行為專家霍伊爾(Lucy Hoile)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說,比利可能察覺費爾斯特德的行為或生理上的改變,進而感到焦慮並出現異常行為。

霍伊爾說:「牠跳到她身上並喵喵叫,可能是牠焦慮的跡象。」

她說:「我真的相信牠可能救了她的命,因為牠讓她能及時就醫,但我無法斷定說,牠是有意這麼做的。那是牠對當時情況所做出的反應。」

Categories
健康與養生

新研究:成年男性白髮數量與心臟病風險相關

【2022年08月08日訊】(Mohan Garikiparithi撰文/大紀元記者徐海韻編譯)頭髮花白通常被認為是衰老的標誌,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健康問題的可能性也會增加。雖然有些人可能認為白髮是經驗和智慧的象徵,但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發表的一項新的研究,成年男性白髮的數量與患心臟病風險的增加具有相關性。

在美國,心臟病是成年人的頭號死因。它是由膽固醇、脂肪、鈣和其它物質形成的斑塊造成的,構成了一種名為粥樣動脈硬化的疾病。當這些斑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鈣化時,它們會降低血管的彈性,限制各種組織和器官的血液供應——而最重要的就是心臟。如果不及時治療,粥樣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甚至心力衰竭。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粥樣動脈硬化和白髮有相似的成因:由衰老導致的DNA損傷增加了氧化應激和細胞老化。

在這項研究中,545名疑似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成年男性,根據是否患有該疾病以及他們白髮的數量,被分為幾個亞組。白髮數量的等級如下:1. 純黑髮,2. 黑髮多於白髮,3. 黑髮和白髮數量相等,4. 白髮多於黑髮,5. 純白髮。其它數據記錄了每個參與者的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如高血壓、吸菸、糖尿病、高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

通過多元回歸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年齡、頭髮變白的程度、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水平,都能對粥樣動脈硬化性冠狀動脈疾病作出獨立的預測。有趣的是,與健康人相比,冠心病患者的頭髮變白的程度更高,冠狀動脈鈣化的水平也更高。3級或以上的白髮與冠狀動脈疾病風險的增加成正相關,而與年齡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無關。

「粥樣動脈硬化和頭髮變白通過相似的生物學途徑發生,兩者的發生率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無論實際年齡如何,頭髮變白表明的是生理年齡,可能是心血管風險增加的警示信號。我們還需要對皮膚體徵的危險跡象進行更多的研究,以使我們能夠更早地對心血管疾病的形成進行干預。」該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埃及開羅大學(Cairo University)心臟病學家伊里尼·塞繆爾博士(Dr. Irini Samuel)說。

塞繆爾博士接著說,將男女都包括在內的更大規模的研究,將有助於證實這一關聯,如果確實如此,在不久的將來,白髮將可能成為冠狀動脈疾病的預測因子。

作者簡介:莫漢·蓋瑞奇派瑞斯(Mohan Garikiparithi)獲得了奧斯馬尼亞大學(Osmania University,健康科學大學)的醫學學位。在他轉向健康傳播領域之前,他從事了十多年的臨床醫學工作。在他執業期間,他曾擔任印度一家診斷中心微生物學部門的負責人。在德國為期三年的交流項目中,莫漢對德國醫學(順勢療法)和其它替代醫學體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現在主張不使用傳統藥物治療不同的疾病。作為一名壁球愛好者,莫漢相信健身和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首發在貝爾馬拉健康(Bel Marra Health),授權中英文《大紀元時報》轉載,英文報導請見:Amount of Gray Hair Linked to Heart Disease: Study◇

Categories
健康與養生

心臟病愛找女性還是男性?7方法讓心臟變健康

【編者按】男性女性心臟有很多差異,患心臟疾病的機率也不同。什麼樣的人心臟病機率低?如何保持心臟健康?

保持心臟的健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難。了解心臟的功能和構造,對決定採取什麼措施保護心臟的健康非常重要。找到天然、有效的辦法實現這個目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女性男性心臟的差異

男性和女性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對於心臟來說也是這樣。比如:

● 女性心臟的體積,以及部分女性心室的比例小於男性。

● 女性心跳比男性快,但是男性每次心跳泵出的血量較多。

● 部分女性心臟的心室壁較薄,血管較細。

● 面對壓力的時候,女性心跳加速,泵出的血量增加。而壓力導致男性動脈收縮,血壓升高。

● 血管中累積的斑塊會導致心臟病發作。對於男性來說,斑塊通常較硬,影響到心臟三條主要的動脈。對於女性來說,斑塊相對軟一些,一般在一兩條主要的動脈中引起堵塞。但較軟的斑塊容易從血管壁上脫落,在血液中循環,引發心臟病。

● 女性心臟受到雌性激素的影響。在更年期前後,雌性激素對心臟的保護力減弱,心臟病風險增高。

● 男性心臟病發作的時候,通常感到胸腔受到擠壓的疼痛,而女性通常感到背部或上腹部劇烈的疼痛,並伴有出汗、呼吸急促和噁心等症狀。

● 心臟病突發死亡的案例中,男性偏多。

● 女性更容易出現心悸的症狀。

● 男性通常比女性在更年輕的時候發作心臟病。

● 心臟病發作後女性的恢復期比男性長。

靜息心率和心率變異

你可能從醫生那裡會聽到這兩個概念。如果你有個運動追蹤儀或使用類似的穿戴設備,你可能也已經注意過這兩個概念。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靜息心率就是你在平靜的狀態下每分鐘心跳的次數。這時心臟泵出的血量最少,提供全身所需的氧氣。婦女健康關懷研究(Women’s Health Initiative)表明,每分鐘心跳在60~100次之間都是正常的,在這個範圍內,女性每分鐘心跳較低的,發作心臟病的機率較小。

2009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上的一份研究,對129,135名更年期後的婦女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靜息心率每分鐘在76次以上的女性,心臟病發作甚至導致死亡的風險,比靜息心率在62次以下的女性高出26%。

心率變異是測量每次心跳之間時間間隔變化的指標。這受控於自主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還管理著血壓、心率、呼吸等各項重要的身體指標。以前,心率變異需要使用心電圖測量,現在,使用佩戴於手腕或置於胸部的穿戴設備,隨時隨地都可以測量。

一般來說感到焦慮和壓力的情況下,人們的心率變異較低。人們在放鬆的狀態下,心率變異較高。因此,心率變異較高的個體心臟可能更健康,應對壓力的能力更強。

怎樣改善心臟健康、用天然方式預防心臟病?

好消息是,通過改變一些生活方式,有些時候無需服藥你就可以改善心臟健康、預防心臟病發作。通過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是保護心臟的第一道防線。

1. 減少糖分攝入量

你可能只想到攝入太多糖分會超重,其實它還會引發心臟病。2014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一份歷時15年的研究,探察了攝入過量糖分與心臟病之間的關係。這份研究發現,每天以糖分的形式超額攝入熱量25%的人,與每天從糖分超額攝入熱量10%以下的人相比,前者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是後者的兩倍。

2. 堅持健康飲食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對心臟健康最有好處的飲食是地中海式飲食、歐尼許飲食(Ornish diet,一種素食方案)和得舒飲食(DASH)。

3. 保證充足的睡眠

每天保證7~9小時的睡眠對心臟健康和全身健康都最有利。2010年發表於《當代心臟病學評論》(Current Cardiology Reviews)的一份研究認為,睡眠不足會增加患冠狀動脈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4. 服用補充劑

對心臟健康最有利的補充劑之一是陳年大蒜提取物(aged garlic extract,縮寫為AGE)。多份研究都證明了這種補充劑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AGE能夠預防、甚至逆轉血管內斑塊的累積,從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可顯著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並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的含量。其它可以保健心臟的補充劑還有像輔酶Q10(coenzyme Q10)、鎂、omega-3脂肪酸、纖維素和綠茶等。

5. 保持運動

肌肉需要運動才能保持強壯和健康,心臟也不例外。每週至少要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最好再配合一些重量練習。如果你已經好久不運動了,可以先諮詢一下健康專業人士。

6. 不要吃太多

吃太多不僅對消化系統造成負擔,對心臟也造成負擔。吃太多會導致心跳不規律、心跳加速,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7. 保持平靜的心態

美國心臟病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警告說,慢性壓力會導致心臟病。2017年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上的一份研究顯示,壓力可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出現心血管疾病症狀的機率。最好進行一些有助於在日常生活中減壓的活動,比如冥想、散步、視覺想像(visualization)、舞蹈、瑜伽、太極、深呼吸和寫日記等。

結語

通過了解心臟的特點、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並定期檢查自己的血壓、心率、膽固醇和血糖水平,多數女性都能夠通過天然的方式讓心臟維持在健康的狀態。

作者簡介:麗莎‧羅斯‧柯林斯(Lisa Roth Collins)是註冊整體營養師,也是健康網站Naturally Savvy的市場經理。

本文原刊於Naturally Savvy,授權英文《大紀元時報》轉載。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心肌梗塞有7大徵兆!心梗原因、症狀和自救方法全圖解

· 心肌梗塞可預防 留意皮膚、耳朵2徵兆

· 哈佛推薦的10大超級食物 好處不只是抗癌

責任編輯:李清風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研究:每天喝2到3杯咖啡對心血管有保護

【2022年07月11日訊】(記者李怡雯編譯報導)咖啡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一項研究顯示,不論人們是否患心血管疾病,每天喝2到3杯咖啡不僅可以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還可延長壽命

咖啡可以加快心率,因此有些人擔心喝咖啡會引發或使某些心臟問題惡化」,「但我們的數據表明,不應勸阻人們喝咖啡,而應將其作為已患和未患心臟病的人的健康飲食的一部分」,該研究主要著作者、澳大利亞墨爾本阿爾弗雷德醫院和貝克心臟研究所心律失常研究負責人、教授、醫學博士彼得‧M‧奇石勒(Peter M. Kistler)在新聞稿中說。

研究人員使用了含五十多萬人健康信息的 「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時間跨度為10年的數據,研究人們不喝或喝1杯直至6杯咖啡與患心臟病的關係,發現每天喝2至3杯咖啡受益最大。

研究發現數據初始階段未患心臟病的382,535名每天喝2至3杯咖啡的調查對象,10年後患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風險及全因死亡率低10%~15%;而數據初始階段已患有某種心血管疾病的34,279名每天喝2至3杯咖啡的人與較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另外,飲用任何數量的咖啡都不會增加心律問題,包括心房顫動(AFib)及心房撲動。後兩者會使心臟受損和增加中風風險。

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咖啡、患有心房顫動的人的死亡率低近20%。

奇石勒說:「咖啡可以通過一系列機制降低死亡率並對心血管疾病產生有利影響」。

咖啡除了含咖啡因,還有超過100種生物活性化合物。這些物質可以幫助減少氧化應激和炎症,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促進新陳代謝,抑制腸道對脂肪的吸收,並阻斷與異常心律有關的已知受體。

研究人員還發現,不論咖啡種類是速溶還是研磨的,或含咖啡因還是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它們都有助於降低死亡風險。每天攝入2到3杯速溶或研磨咖啡的人患心律失常、心臟動脈阻塞、中風或心力衰竭的風險最低。

含咖啡因咖啡的好處更明顯。無咖啡因咖啡不能改善心率失常,不過也可減少其它的除心力衰竭外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

「臨床醫生通常對患有已知心血管疾病或心律失常的人繼續喝咖啡有些擔心,因此他們經常會謹慎行事,並建議患者完全停止飲用咖啡」 ,「但我們的研究表明,定期攝入咖啡是安全的」 ,奇石勒說。

不過奇石勒強調,雖然每天喝2至3杯咖啡從整體來看可能更有益處,但人們不應該增加咖啡攝入量,尤其是當咖啡讓他們感到焦慮或不舒服時。

以前一項發表在《營養神經科學》(Nutritional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顯示,每天喝6杯咖啡與痴呆症機率高53%和較小的腦容量相關。

報告指出,此次研究的局限性在於調查人員無法排除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飲食因素,也不能確定被調查者攝入奶精、牛奶或糖的數量。奇石勒說,這一結果應在隨機試驗中驗證。

這篇研究報告發布於美國心臟病學會第71屆年度會議上。◇

責任編輯:韓玉#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每天睡多久有益心臟健康?權威機構給建議

【2022年07月02日訊】(記者吳畏編譯報導)如果你需要另一個理由來獲得足夠的睡眠,那就是睡眠對你的心臟健康有好處。睡眠專家表示,成年人每晚要睡7至9個小時,且睡眠質量也要高。

美國心臟協會在其心血管健康檢查問卷表中增加了睡眠時間這一項。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8項」的一部分,該表格詢問8個關鍵領域以確定一個人的心血管健康狀況。

這份更新的問卷表格週三(6月29日)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同行評議雜誌《循環》上,並取代了該協會自2010年以來一直沿用的「生命的簡單7項問答」問卷。

除了睡眠之外,新的問卷表格還保留了原來的類別:飲食、身體活動、接觸尼古丁情況、身體質量指數、血脂、血糖和血壓。

美國心臟協會首席醫療官愛德華多‧桑切斯(Eduardo Sanchez)說,在研究人員檢查了過去十年的新科學發現後,發現睡眠在心臟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睡眠時間被列入了問卷表。

桑切斯說:「沒有足夠睡眠的人有更高的可能性出現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問題。」

什麼算作健康睡眠呢?

南加州大學洛杉磯凱克醫學院的臨床副教授拉吉‧達斯古普塔(Raj Dasgupta)說,成年人每晚應該有7至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然而,人們需要有高質量的睡眠才能得益,達斯古普塔表示。達斯古普塔也是美國睡眠醫學會的發言人。

達斯古普塔說,一個人的睡眠要經歷多個睡眠階段,由非快速眼動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組成的。他解釋說,非快速眼動睡眠有三個階段,在第三個階段,你進入深度睡眠,這將使人在精神上和身體上得到恢復。

達斯古普塔說,如果你不斷醒來,它將阻止你進入深度睡眠狀態。他說,這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和血糖水平上升,這與糖尿病和肥胖症有關。達斯古普塔說,這些情況將損害心臟健康,並增加患心臟衰竭的風險。

修訂後的心臟健康指南

在新的問答表格中,其它多個類別的問項被修正,包括飲食、尼古丁暴露、血脂和血糖。

桑切斯說,美國心臟協會已經想出了一個新的方法來評估人們的飲食狀況。

他說:「我們正在推薦一份可以定期使用的16個項目的問卷,以評估健康的飲食習慣,重點是每週的攝取量。」

桑切斯說,接觸尼古丁情況以吸煙為重點,但現在包括了暴露在二手煙下以及吸食毒品。

血脂的測量檢查將使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不是膽固醇總量。膽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被稱為「好」膽固醇,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說法,高密度脂蛋白可以降低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根據CDC,測量血糖水平問項包括了血紅蛋白A1c水平,它標誌著一個人在過去三個月的血糖水平。該測試指標通常用於幫助人們監管和診斷糖尿病。◇

責任編輯:林妍#

Categories
社會廣角

美國女子死亡45分鐘 在女兒產子前活了過來

【2021年09月19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美國巴爾的摩(Baltimore)一名女子因心臟病發作被醫生宣告死亡,但在45分鐘後被救了回來。而她原本難產的女兒也因為改採剖腹產而順利生下小孩。對於接連兩次遇到奇蹟,該名女子心懷感恩。她感謝上帝給她重生的機會,也讓她能看到剛出世的孫女。

據WJZ電視台報導,對於帕滕(Kathy Patten)而言,7月2日是個特殊的日子。當天她在高爾夫球場接獲女兒費弗(Stacey Fifer)即將臨盆的消息,於是前往大巴爾地摩醫療中心(Greater Baltimore Medical Center)守候。就在她抵達之後不久,她突然心臟病發作。

帕滕隨即被送到急診室搶救。醫生為她施行心肺復甦術(CPR),但她沒有心率、脈搏和血壓,也沒有氧氣輸送到大腦,已經是臨床死亡(clinically dead)。

與此同時,費弗也遭遇難產的問題。她的分娩已經持續了39個小時,但胎兒卡在產道,必須進行緊急的剖腹產手術。

就在帕滕「死亡」45分鐘之後,她被醫生搶救回來,這是她遇到的第一個奇蹟。緊接著,第二個奇蹟也發生了──費弗順利生下女嬰阿羅拉(Alora),母女均安。

帕滕告訴WJZ電視台說:「我非常感謝上帝給我重生的機會。我將會做個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人。」

費弗則表示,她母親會到醫院來,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正因為阿羅拉的出世,她母親剛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方。「她真是個活生生的奇蹟。」

在院方於9月14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帕滕與醫護人員一一擁抱,並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

帕滕的醫生之一弗蘭克爾(Dov Frankel)說:「我不說:『不客氣』,我說:『謝謝』。你教會我們活著的意義。你教會我們不要放棄是什麼意思。」

點擊這裡可以看相關短片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