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飲食控制的重要性,親身試驗許多飲食法,進而大力推廣「133低醣餐盤」。
除了一般門診,還成立「能Gym健身中心」,提供患者運動處方;設立「巧味食醣」餐廳,將飲食衛教融入生活中。
【直播時間】
美東時間10月27日(週四)早上9點
中港台時間10月27日(週四)晚上9點
【今日專家】
游能俊診所院長 游能俊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李清風
吃太快是許多人的通病,原因多與忙碌的生活脫不了關係。一名忙於送貨的司機,甚至能在停兩個紅燈的時間裡,就吃完一個便當。但是,吃飯速度過快已證實會增加糖尿病、心臟病風險,還可能會帶來跟飲食習慣看似無關的症狀,讓人四處求醫仍無法好轉。
每次用餐時,你是否留意自己咀嚼了幾次?還是隨便咬幾下就把食物吞進去?當心,這看似小問題,卻會慢慢奪走身體健康,造成危險的慢性病。
我們在吃東西時,接收了食物的胃壁會慢慢延伸、把胃撑大。這種伸展促進了胃向大腦發送飽足感的信號——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
如果吃得很快,食物被快速送進胃裡,大腦還來不及收到吃飽的通知,你沒覺得飽,就會持續吃下更多的食物。
這不僅會造成人們吃進過多的食物,還可能導致攝取過多的糖、油脂,引起更大的血糖波動,長期下來會造成胰島素抵抗。
許多研究已證實,吃太快容易造成:肥胖、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1][2]
一項薈萃分析發現,吃太快與體重超重呈正相關。與慢食者相比,吃得快的人發胖的可能性大約是前者的兩倍,且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平均差異為1.78公斤。[3]
2019年一項研究指出,在792名55至80歲的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的男性和女性中,吃飯速度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患病率呈正相關。與吃較慢的參與者相比,吃飯快的人患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可能性高出59%。[4]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屬於高血脂症的一種,高血脂症除了會導致心臟疾病,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心臟內科醫生、宇平診所院長劉中平表示,吃太快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很多人還會在飯後出現心臟胸悶、胸痛的情況。
他解釋,剛吃飽時,血液大量輸送到腸胃,心臟會相對缺血。心臟不好的人,如狹心症、冠心症患者若吃太快,會增加心臟負荷,使吃飽後的心絞痛發生機率上升。
有些人吃太快、吃太飽後胸悶,可能不是心臟問題,而是胃酸逆流。因為食道正好在心臟正後方,所以胃酸逆流帶來的不舒服,跟心臟的不適是很類似的。
另外,2019 年一項來自日本的大型研究指出,吃太快是日本人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5] 另有研究表明,與吃得慢的人相比,吃飯速度快的人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高152%。[6]
劉中平強調,他在門診裡發現有些患者的血糖居高不下,或是瘦不下來,一些患者會說「我沒有吃很多啊?都吃很少」。但一問之下都發現,這些人是吃太快了。
在中醫看來,吃太快的人不僅容易變胖、糖尿病,自律神經和內分泌也會連帶受影響,並容易形成易胖體質。
中醫有五行學說的理論,將木、火、土、金、水這5種自然界屬性,推演至五臟六腑的生理、病理關係。
「木」有向上、向四旁舒展的特性,木對應肝和膽,以及自律神經。自律神經能維持臟腑的正常功能,例如血液循環、消化、代謝、內分泌的疏泄作用。
「土」能孕育萬物,脾胃就屬於土。人體靠脾胃的消化吸收得到營養,反過來滋養「木」和五行涉及的其它臟腑。
中醫講「土壅木鬱」。馥芊中醫診所院長李嘉菱解釋,長期吃太快、吃太多時,使脾胃承受太多的食物和水,會造成土壅,壅是累積的意思。土壅會造成木鬱,影響到自律神經,連帶使消化、代謝和內分泌都受到牽連。
例如,膽汁可幫助油脂分解、代謝,吃太快會影響自律神經去疏洩膽汁,使膽經阻塞。膽汁分泌不足會不利於油脂代謝而造成肥胖。
當營養在體內無法被利用或代謝掉時,脂肪會累積在體內變成「痰」,累積的液體則為「濕」,形成「痰濕體質」。在中醫的觀點裡,肥胖、代謝症候群都跟痰濕體質有關。
痰濕體質會造成一個問題:吃很快的人,即使吃不多,一樣會變胖。李嘉菱笑著說,「這個概念如果跟西醫講,一定會覺得她亂說,質疑熱量吃那麼少,怎麼會肥胖?」但她確實觀察到患者中有這樣的情況,正是因為代謝和消化問題會產生痰濕體質。
擅於腹症、對治療腸胃疑難雜症有獨到心得的李嘉菱還發現,一些看似跟腸胃無關的疾病和症狀,其實跟吃太快有關。
失眠:吃太快使自律神經失調,有些患者因此睡不著、失眠,並伴隨膽經不舒服的問題。這類患者只要幫他們改善消化問題、疏通膽經,就能解決睡眠困擾,不用再加安神的中藥。
大腿外側酸痛:有些患者大腿外側容易酸痛,找不出原因。她把脈發現,患者膽經阻塞。她問患者有沒有吃很快,結果得到肯定的答案——只花10~15分吃完一餐。結果,身體並沒有出現內分泌失調,而是以酸痛作為表現。
人體有十二條經絡,膽經這一條經絡,正是經過大腿外側。中醫講不通則痛,膽經阻塞,所以造成了患者大腿外側的疼痛。
口苦、口甜:吃太快使膽經阻塞或痰濕累積,還可能造成嘴巴味道改變,出現口苦或口甜的症狀。也就是沒有吃東西,嘴巴仍覺得苦苦的或甜甜的。口苦是膽經阻塞所造成,口甜則是痰濕的痰的表現。
一直打嗝:吃太快容易造成打嗝、腹脹,正常情況是很快就會停止了。但是,有一名患者持續打嗝數個月,到醫院檢查都沒發現問題,最後前來求助李嘉菱。她敲患者的肚子,發現他並沒有脹氣,把脈時才知是膽經阻塞。
原來這名患者也是平時都吃很快。因此,她開疏通膽經的處方,並針灸膽經的穴道,患者的打嗝就好了。
過快的用餐速度會帶來許多毛病,而改善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吃慢一點。
有一些方法有助於減慢吃飯速度:
● 不要一邊看手機電視,一邊吃東西。這會讓人忘了咀嚼、忘記吃進多少份量,甚至忘了食物的味道——食物有進到肚子裡就好。
● 不要等到很餓的時候才用餐,造成吃太大口、吃太快。
● 每一口至少咀嚼10次以上,最好是嚼15次再吞下去。
● 餐點中加一些高纖的蔬果。因為高纖維的食物無法很快吞嚥,可強迫人們多咀嚼。
● 用餐時,可以吃個2口,再喝一口湯,能減慢用餐速度。
● 一餐空出20~30分的時間,讓自己能好好享受餐點。
當人們習慣吃很快,要改掉這個不好的飲食行為雖然有點難,但不妨想想它帶來的立即好處吧:
日本九州大學發布一項研究:吃慢一點能抑制發胖。該研究指出,比吃快的人相比,慢食者更不可能變胖,吃得慢還能降低BMI質和腰圍。[7]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李清風◇
【2022年08月16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為了確保我們的牙齒和牙齦不生病,現代人類需要每天不厭其煩地做好口腔衛生。事實上,如果口腔健康出問題,其影響遠不止是牙疼和牙齦痛,它會波及從飲食、整體健康到生活質量的方方面面,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的風險。
這是因為口腔疾病並不總是局限在口腔內。人們開始注意到,口腔健康與一些最不容忽視的疾病密切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等。也就是說,口腔是一面反映健康與疾病的鏡子,也是我們人生整體幸福感的指標。
不幸的是,最能衡量口腔健康狀況的部位也許是最常被忽視的,即牙齦深處。牙周炎或者說深層牙齦疾病,是僅次於齲齒的第二大口腔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它是世界上第11大常見病。
牙周炎是一種嚴重的牙齦感染,不是你露齒而笑時顯露的那部分牙齦發炎,而是深藏在表層之下。初期可能是牙齦可見部位發生淺表炎症(牙齦炎),之後細菌會進入牙齦下方的牙根位置,侵蝕固定牙根的結構。由於這種疾病的隱蔽性,許多牙周炎患者直到病情發展到晚期才意識到。這種病有遺傳因素,也受口腔衛生的影響。
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牙科學院高級研究員西姆‧辛格拉奧(Sim K Singhrao)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大多數人直到四五十歲才注意到自己的牙周炎。到這個時候,嚴重的損傷可能已經破壞了牙齒的結構,帶來牙齒脫落的風險。與此同時,這種感染已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隨著血液循環流向身體各處傳播細菌,如牙密螺旋體和牙齦卟啉單胞菌。
正是這種長期存在於牙齦和血液中的致病細菌一直影響著口腔以外的健康。
辛格拉奧說:「如果你把血液想像成一輛公共汽車,它會把乘客——比如口腔裡的細菌——帶到全身,有些會在大腦中,有些會在動脈中,有些會在胰腺或肝臟中。」
當這些器官變得虛弱時,這些細菌會引發炎症,並導致或加劇其它炎症性疾病。
事實上,牙周炎與世界上一些最普遍的非傳染性疾病都有關聯,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肥胖、各種癌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帕金森病、肺炎和妊娠併發症。而且它們之間多是互相影響的關係。
然而,這些問題就發生在細菌從牙齦深處持續進入血液的過程中。當免疫系統檢測到細菌或其它病原體時,免疫細胞會釋放大量被稱為炎症標誌物的細胞信息分子。這些炎症標誌物幫助免疫系統攻擊和殺死入侵的病原體。傷口周圍出現的紅腫就是這種炎症反應的結果。
短期內,炎症標誌物是引導免疫系統到達可能感染部位的絕佳指南。但當這些「哨兵」在體內徘徊時,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
大多數與牙周炎相關的疾病都有公認的炎症因素。例如,近30年前,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腫瘤壞死因子-α的炎症標誌物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研究人員後來又發現一系列炎症標誌物加劇了肥胖和2型糖尿病。該發現促使研究人員試圖通過抑制慢性炎症來治療糖尿病。
但牙齦深處的感染區不斷散播細菌,卻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如果牙周炎持續發展且未經治療,最終會導致牙齒脫落。除了幾十年的慢性炎症,牙齒脫落還會帶來一系列新的健康風險,包括認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
紐約大學羅里邁耶斯護理學院的院長兼全球健康教授吳蓓(Bei Wu,音譯)發現了一種關聯:牙齒掉的越多,認知能力下降和患痴呆的風險就越大。
吳蓓對3.4萬名患者的健康數據進行了一項研究,她發現,總體而言,與牙齒完好的人群相比,牙齒脫落者出現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了48%,出現痴呆的風險增加了28%。
牙齒脫落竟然是痴呆症的一個風險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忽視了。吳蓓說,當她指出這二者之間的關係時,人們往往感到非常驚訝。
每次刷牙都是一次改善自己整體健康的機會。降低患牙周炎的風險非常簡單,而且就算你已經得了牙周炎,也可以採取有效的方法治療。
吳教授說:「如果我們刷牙正確、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就有可能預防牙周炎的發生。」
即使牙周炎真的出現了,那麼在早期階段可以通過「刮治」來治療,就是將微生物和牙結石從牙齦線上方和下方牙齒表面刮下來。如果牙周炎很嚴重,解決方案可能涉及手術治療。
關鍵在於如何發現它。因為這種病通常沒有症狀,再加上人們有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除非牙疼得厲害,否則不需要看牙醫。
對於這個問題,解決方案同樣也很簡單:你需要定期看牙醫,不要拖延。
【2022年01月16日訊】(記者夏雨綜合報導)蜂蜜和糖都是碳水化合物,由兩種糖組成:葡萄糖和果糖,這兩種糖都會被人體迅速分解,並會導致血糖水平升高。那麼蜂蜜和糖在對健康的影響方面,有什麼區別呢?
糖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肥胖、高血壓、心臟病以及痴呆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等認知問題。過量食用添加糖,包括蜂蜜,都可能會帶來其它健康風險。
美國農業部聯合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建議,人們在每一天的熱量攝入中,添加糖(不包括食物中的自然糖含量,比如水果等)不要超過10%的比重,熱量攝入標準為每日2000卡路里,所以10%的熱量約為50克糖。
營養師和營養教練勞倫·阿姆斯特朗(Lauren Armstrong)在CNBC網站撰文,介紹了蜂蜜作為甜味劑比糖擁有更多好處,因為蜂蜜含有其它糖所沒有的某些健康特性。
她在文章中列舉了以下蜂蜜的三個好處:
1、蜂蜜的GI值(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低於糖,這意味著它不會很快提高血糖水平。它也比糖更甜,所以你可能會攝入更少的糖分;不過蜂蜜每茶匙的卡路里確實略高,所以攝入份量很重要。
GI值高的食物其所含糖類會被迅速分解然後吸收,將葡萄糖迅速釋放到循環系統,導致血糖急劇上升再下降。反之,低GI值的食物其所含糖類會被緩慢分解或較慢吸收,使葡萄糖逐漸釋放到循環系統,讓血糖水平的上升和下降更加緩慢與平衡。低升糖指數食品有益於大多數人的健康。
2、根據2018年的一項研究,蜂蜜含有微量的必需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鉀、鈣、鋅和維生素C、B1、B2、B3、B5和B6。
3、最近,2021年的一項審查發現,與常規護理相比,當上呼吸道感染服用蜂蜜時,某些症狀(包括咳嗽頻率和咳嗽嚴重程度)有所改善。
根據同行評審的書《蜂蜜分析:新進展和挑戰》,使用蜂蜜還可以幫助治癒傷口、燒傷和其它局部疾病。
阿姆斯特朗介紹,可以購買三種主要類型的蜂蜜:普通蜂蜜、生蜂蜜(Raw honey)和麥盧卡蜂蜜(Manuka honey)。
普通蜂蜜大多數雜貨店都有出售,有時裝在熊形瓶子裡。它已經過巴氏殺菌,可以延長保質期並有助於防止蜂蜜結晶。
生蜂蜜直接來自蜂巢,未經巴氏殺菌。因為它沒有經過巴氏殺菌,蜂蜜中的有益化合物被保存在最終產品中。並非每家雜貨店都會出售這種生蜂蜜,因此在購買時需要進行研究並確保買到來自信譽良好的生蜂蜜。
生蜂蜜可以液體或固體(奶油)形式購買。如果您購買的是液態蜂蜜,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結晶或凝固。生蜂蜜可以是透明的,不透明的或乳白色的。其顏色可以從白色到各種深淺的黃色,甚至棕色。
麥盧卡蜂蜜來自Leptospermum,這是一種生長在新西蘭與澳洲東南部的茶樹。一般蜂蜜其實都具有抗菌特性,但麥盧卡蜂蜜抗菌活性與穩定度更高,可以舒緩咳嗽和喉嚨發炎。
麥盧卡蜂蜜在某些方面對人體更有益,其售價也高於普通蜂蜜。新西蘭成立了獨特麥盧卡因子蜂蜜協會(Unique Manuka Factor)。這個協會根據蜂蜜產品內是否含有Leptosperin來判定是否是純正麥盧卡蜂蜜,只有含有這種成分的蜂蜜,才可以在標籤上註明是麥盧卡蜂蜜。
責任編輯:李寰宇 #◇
【2022年06月23日訊】(記者吳畏翻譯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是在臥室裡有昏暗光線也會擾亂睡眠,同時給老年人的健康帶來更高風險,導致罹患糖尿病、肥胖症或高血壓的風險。
資深撰稿人、芝加哥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睡眠醫學主任菲利斯‧澤(Phyllis Zee)告訴CNN:「在睡眠期間,曝露於任何數量的可見光都可能提高老年人罹患糖尿病、肥胖症和高血壓的發病率。」
她補充說:「人們應該盡最大努力避免在睡眠中曝露在可見光下。」
澤女士和她的團隊今年早些時候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在研究中他們考察了光線對20多歲健康成年人睡眠的作用。在睡眠實驗室的實驗中,只在昏暗光線下睡一晚,比如關掉聲音的電視機,就能提高年輕人的血糖和心率。
先前的研究顯示,夜間心率升高是以後罹患心髒病和英年早逝的一個風險因素,而較高的血糖水平是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的一個信號,最終可能導致2型糖尿病。
澤女士說,儘管試驗參與者閉著眼睛睡覺,但昏暗光線進入眼瞼,還是擾亂了年輕人的睡眠。她說,然而,即使是如此微小的光線也會造成沉睡(slow wave sleep)缺失和快速眼動睡眠的缺失,而沉睡和快速眼動睡眠是標誌著進入熟睡階段,大多數細胞的更新發生此時。
這項新的研究成果週三(6月22日)發表在《睡眠》雜誌上,研究重點側重於那些「已經有較高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老年人,研究合作者之一是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神經學助理教授金敏傑博士。
金說:「我們想看看這些疾病的發病率是否與夜間睡覺時的光線有關。」
新的研究沒有把試驗者送進睡眠實驗室,而是安排了一個真實的睡眠環境。研究人員給552名年齡在63歲到84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安裝了活動記錄儀(actigraph),這是一種像手錶一樣佩戴的小型電子儀器,可以測量和記錄睡眠周期、平均運動和光照。
澤女士說:「我們實際上是利用他們身上攜帶的傳感器測量他們所接觸的光線量,並將其與他們在24小時內睡眠和白天睡醒時日常活動進行比較。」
「我認為我們這次研究與以往的不同是,我們用這種測驗方法得到了真正『客觀』的數據。」她說。
澤女士和她的團隊表示,他們驚訝地發現研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男性和女性能夠每天堅持在完全黑暗中至少睡五個小時。
「超過53%左右的人在夜間房間裡有一些光線。」她說,「在二次分析中,我們發現那些在夜間曝露在較強光線的人也最有可能患有糖尿病、肥胖症或高血壓。」
此外,澤女士說,睡在較強多光線下的人更有可能晚睡晚起,「我們知道晚睡者往往也有較高的心血管和代謝疾病的風險」。
減少夜裡睡覺時光線的辦法包括將床放在遠離窗戶的地方或使用遮光窗簾。最好不要在臥室給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充電,因為改變褪黑激素的藍光也會擾亂睡眠。如果昏暗的光線躲避不開,可以嘗試使用睡眠面罩來遮住眼睛。
澤女士建議,如果你夜裡需要起床,能不開燈就不開燈。如果真需要開燈,應儘量保持光源昏暗,並且時間越短越好。
澤女士說,由於健康問題或藥物的副作用,老年人常常不得不在晚上起床上廁所,如果關掉所有的燈,可能會使他們有跌倒危險。在這種情況下,考慮使用貼近離地面的夜燈,並選擇琥珀色或紅色的燈。與短波長的藍光等相比,這種光線的波長較長,對我們身體時鐘的干擾和破壞較小。◇
責任編輯:林妍#
【2022年06月20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英國北威爾斯(North Wales)一名男子愛喝百事可樂,而且已經到了上癮的地步。在過去20年來,他每天都要喝下30罐百事可樂,而如此大量的含糖飲料已經對他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如今,在催眠治療師的協助之下,他已經戒除了這個很花錢的習慣。
據英國《每日鏡報》報導,這名41歲男子柯里(Andy Currie)自從第一次喝百事可樂時就愛上它,以至於每天都要喝掉30罐才過癮。
在過去20年來,柯里已經喝掉大約219,000罐百事可樂,相當於吃下700萬顆方糖。這個習慣讓他每年花費7,000英鎊(8,558美元),而這些錢足夠用來買一輛車。
柯里表示,他平常在超市上夜班,喝了可樂以後會有興奮感,而他在超市工作又很容易取得可樂,因此才會養成這個習慣。
他記得他去參加婚禮或慶生會時,當其他人舉著裝著香檳的酒杯時,他手中依然拿著一罐可樂。
他說,就在他體重突破120公斤時,醫生警告他,再這樣下去會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他因而藉由運動和節食,成功減重13公斤,但他仍無法戒除百事可樂。
於是他求助於倫敦的催眠治療師基爾默里(David Kilmurry)。基爾默里從未聽過像他這樣對百事可樂如此嚴重上癮的人。
基爾默里告訴柯里說:「這種上癮非常危險,會對你的重要器官構成巨大壓力。」柯里已經是糖尿病前期,如果不迅速採取行動,心臟病和胰臟癌可能都會找上他。
所幸在基爾默里的催眠治療之下,柯里已經戒除百事可樂,而且喝了20多年來的第一口水。他還在1個月的時間裡又減了6公斤。
柯里說,基爾默里在線上替他催眠大約40分鐘。他不知道基爾默里說什麼,但此後他再也不想喝百事可樂了。
他說,他的冰箱裡還有2罐百事可樂,那是在接受催眠之前買的,但他已經一個月沒碰它們了,也不打算碰它們。他現在比較喜歡喝水。
他說:「我太太莎拉(Sarah)說,我的皮膚看起來好多了。我獲得的能量也多了許多。」◇
(點擊這裡可以看相關短片)
責任編輯:李明
【大紀元2022年07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Mimi Nguyen Ly報導/聞慧編譯)州長加文‧紐森(Gavin Newsom)週四(7月7日)宣布,加州將自行開發「低成本」胰島素——許多人賴以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激素——使加州成為全美第一個進行這種努力的州。
在推特上分享的一段視頻中,紐森說:「人們不應該為獲得救命藥物而負債。」
「許多美國人每月為這種救命藥物要自付300到500美元。加州正在自行處理問題。我剛剛簽署的預算案預留了1億美元,以便我們能夠以更便宜的、接近成本的價格製造胰島素,並向所有人提供。」他說。
紐森6月底簽署了一項3,080億美元的州預算。他週四表示,預算中的5千萬美元將用於開發低成本胰島素產品,另外5千萬美元「將用於建立一個位於加州的胰島素生產設施」,他說,這將在加州創造新的高薪工作,以及更強大的糖尿病藥物供應鏈。
數以百萬計的糖尿病患者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好,他們通過注射胰島素來保持血糖穩定,以預防各種併發症。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的數據,在美國3700萬個糖尿病患者中,約有840萬人使用胰島素。在美國,糖尿病患者的醫療費用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兩倍多,大約1/3的醫療保險用於治療糖尿病患者。
本月早些時候,幾位國會參議員提出了一項兩黨合作的胰島素法案,以限制胰島素成本。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讚揚了由美國參議院糖尿病核心小組聯合主席蘇珊‧柯林斯(Susan Collins)和珍妮‧沙欣(Jeanne Shaheen)提出的這項法案,並表示他將「很快」安排參議院全院表決。如果獲得通過,該法案將於2024年1月1日對有醫療保險的人生效。
產品的價格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但胰島素對消費者的成本卻持續上升。三家公司——Sanofi SA、Eli Lilly and Co.和Novo Nordisk——擁有約90%的胰島素市場,該產品於20世紀20年代首次被分離出來。
根據健康信息公司IQVIA的2021年藥品價格報告,美國大約五分之一的受保者每月支付超過35美元的治療費用,而其他人每月支付約23美元。
特朗普政府此前於2020年5月宣布了一項計畫,以限制許多醫療保險接受者的胰島素價格。該計畫於2021年1月生效,目前仍在實施。根據該計畫,超過1,750個Medicare D部分和Medicare Advantage計畫已自願將胰島素的共付額限制在每月35美元。◇
責任編輯:方平